文博数字藏品正在成为文旅购物新潮品?

奇幻空间

    来源:“执惠”(ID:tripvivid2),作者:王志军
    当你还在得瑟昨天盘下的星月菩提手串时,隔壁小王幽幽地掏出手机,给你秀了一下专属于他的“越王宝剑”藏品证书……
    去年10月,文物明星“越王勾践剑”的数字藏品正式对外发行。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支付宝内置的小程序预约购买,共发行1万份,价格19.9元,瞬间售罄。每位持有者都拥有一份绑定自己ID的、由区块链技术保障其唯一性的藏品证书。
    
    图片来源:湖北省博物馆微博
    由此引发了一波发行和抢购文物数字化藏品的风潮。拿蚂蚁集团旗下数字藏品平台“鲸探”为例,这个目前国内规模较大的数字藏品平台,先后联合湖南省博物馆、河南博物院在内的28个国家一级博物馆,发行了30余件国宝级文物,其中不乏圆明园虎首铜像、龙门石窟石刻艺术品、绘彩陶坐姿伎乐女俑等重量级文物。
    想象一下,以前那些只能在庄严肃穆的博物馆里隔着厚厚的玻璃瞻仰、各种拍卖行叫到亿万天价的国宝们,突然可以点几下手机,付上一杯奶茶的钱就可以拥有一份专属于自己的数字藏品,上面不仅有证书编号、有自己的ID名,而且像数字货币一样,由区块链技术保驾护航,防偷防盗不过期。甚至还体贴地设计了一键分享,瞬间帅爆朋友圈,真是太值了!
    财商发达的人,立马嗅到了炒作的机会。
    虽然在鲸探的购买须知里,写有“请勿对数字藏品进行炒作、场外交易、欺诈,或以任何其他非法方式进行使用”的声明,但总有人会把禁令当指南,哪里有缝往哪钻。
    为了保护数藏市场的良性发展,打击金融炒作行为,今年4月,国家文物局要求,“文博单位不应直接将文物原始数据作为限量商品发售”。
    其后,“对文物进行二次创作”的方案提上日程。
    今年5月的国际博物馆日,数字藏品出尽风头,各大博物馆新推出的数藏作品已然悄悄变了模样。故宫博物院的“錾胎珐琅太平有象”文创数藏就避开了原品,设计成了抽象风格。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网站
    虽然这种经过二次创作的衍生品已经没有了文物传统意义上的“不可再生性”,但依然阻挡不住收藏爱好者的滔天热情,每出一款都在分秒之间被抢光。
    自然,坐拥大量实物藏品的文博单位将是这场数字化藏品热的最大赢家,无论是政策宽松时发布文物3D原型,还是政策收紧时搞点二次创作,他们手头的资源是极其丰富的。对于没有这些资源的文旅从业者,又能在这波浪潮中有何斩获呢?
    6月11日,乘着“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东风,云南旅游官方推出旗下数字藏品品牌“云穹”,并发布了云南省首个文旅数字藏品——建水紫陶“兽耳方尊”,限量发售611件,一上线就被众多藏家玩友抢购一空。
    这个“兽耳方尊”并不是一件文物,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水紫陶的一件代表作,由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谭知凡先生设计制作。这个案例给旅游从业者拓宽了思路,手头没有文物资源,也可以挖掘手中的文旅资源来玩数字藏品,抓住这波由技术进步催生的时代机遇。
    根据亿欧智库《2022中国数字藏品行业研究报告》的调研结果,全球数字藏品市场将在近五年高速发展,预计2026年我国数字藏品销售额将超过150亿元。而文博旅游天然具有丰富的历史、人文、地理、艺术的内涵,取材广泛,形式万千,而且从消费者认知上已经占据先发优势,值得业内人士进场一试。
    一、数字化文博资源的价值变现
    虽然发行数字藏品是当下最火的数字化文博资源价值变现方式,但绝不是唯一的方式。当大量的传统文博资源借助现代高科技手段得以数字化之后,在此基础上新生的商业模式将如同寒武纪物种大爆发般呈现,对每个敏锐捕捉商机的旅游业者都是难得的机遇。
    张开想象力的翅膀,看看在数字化的文博宇宙里,还能发现哪些新鲜事物值得一试。
    1、数字版权的多方位授权
    1)游戏中的虚拟物品和虚拟场景
    网游、手游已经是年轻人重要的娱乐和交际工具。而其中的虚拟物品也越来越具有经济价值。如果文博单位与游戏制作公司合作,授权其将具有真实历史背景的古代兵器、服装、配饰、珠宝等制作成游戏中的3D造型,让玩家们在娱乐的同时了解历史,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与美。
    版权双方可以事先约定分成比例,游戏中每售出一件授权虚拟物品就由双方按约分成,实现双赢。
    另外,游戏的场景也可以设置为古迹建筑,虽然没有确定的收费方式,但由于版权方提供了数字化资源用于游戏开发,并且会由此对游戏有促销作用,因此可以从游戏公司获取一定的授权费用。
    2)制造业的设计元素
    传统制造业为了推陈出新、引领市场,随时都在寻找新的设计元素。尤其在服装、箱包、家具、文具等行业尤为突出。文博资源数字化后,一些被历史尘埃蒙蔽的美逐渐被发掘出来,例如壁画、篆刻、书法等。将其中提炼出来的符合现代审美的艺术文化元素授权到制造业的产品设计中,符合当前消费升级趋势下,新一代消费者的品味追求。
    例如智能穿戴品牌Amazfit推出了一款与众不同的智能手环,借用文物中玉佩和系绳的设计理念,实现了古典美学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深受年轻消费者的喜爱。
    
    再如故宫博物院的文创产品“宫门箱包”,用紫禁城的朱门铜钉作为设计元素,授权品质优良的箱包厂批量生产,瞬间便成为网红爆款。
    另外,敦煌研究院在与腾讯合作“敦煌诗巾”之后,充分感受到了文物+产品的对消费者的强大吸引力,继而又推出了新一代“云彩丝巾”,在微信小程序里用敦煌壁画元素DIY丝巾图案,再借助图像处理和人像识别技术,智能生成一张自己试戴丝巾的效果图,这消费体验可以说既新奇又温暖。
    3)舌尖上的时空穿越
    美食对于所有游客来说都是旅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将古籍史料中所记载的各朝代各地方的筵席菜单或美食菜谱进行还原,授权有意向的饭店餐馆以此为招牌,吸引旅人食客前来一尝究竟,感受一下穿越时空的美食之旅,岂不快哉。
    在零食方面也有类似的合作案例。餐饮连锁企业陕拾叁与陕西历史博物馆联合推出的“虎符饼干”,用镇馆之宝战国杜虎符的造型,精心制作了饼干模具,使虎符身上的文字都还原到了饼干上,真是诚意满满,妥妥地成为陕西旅游的必买手信。
    
    图片来源:陕西历史博物馆旗舰店微博
    4)打印出来的历史
    在中小学科技素养教育中,3D打印常被用来实现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同样,如果把文物的缩小比例模型或二次创作设计,结合历史做成课程套装,然后以合理的价格出售给中小学校,或者与3D打印机制造企业合作捆绑销售,让孩子们在玩转3D打印技术的同时,还能同步吸收历史文化知识,岂不是一举两得。
    2、抓住文创源头,促进衍生内容创作
    1)文物背后的故事
    电影《寻梦环游记》中有句直刺心灵的台词:一个人真正的死亡,是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人记得他。一件文物,又何尝不是如此。如果没有精彩的故事相伴,再珍贵也会被遗忘。
    如今,故事内容创作已经逐步形成健全的产业链,越来越多有创意、有文采的人加入到创作队伍中来,为出版物、影视剧、剧本杀等市场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新故事。
    文物单位可以与优质的故事创作机构合作,在充分了解文物相关的历史背景、考古发现过程等素材之后,定制创作与文物相关的小说、诗歌、影视剧本、剧本杀文案等。对于遗址建筑类的场景,还可以策划沉浸式剧本杀文旅产品,把历史文化、旅游休闲、娱乐交友进行巧妙结合,给游客一个记忆深刻的体验,有助于强化品牌知名度,没准还能打造成文旅爆款产品。
    2)想红就别怕恶搞
    B站的短视频恶搞成风,已经成为新一代年轻人的潮流娱乐。所谓恶搞,其实是众多Up主通过短视频的剪辑创作来表达自己的个性主张。
    文物单位可以发布一些有关藏品的影像素材,然后与视频平台合作,发起以文物为题材的二次创作大赛,引发一波社交传播热潮。
    3、手握中华文明,放眼文化输出
    1)开拓线上跨境旅游业务
    虽然难以获得严谨的研究数据,但从有限样本的调研情况来看,海外游客来华旅游的第一动机,是出于对中华文明传统文化的好奇和喜爱。据《日本游客来华旅游的文化动机及开拓其巿场的对策》文中统计,日本全体游客旅游项目选择偏好中,超过40%选择了文物古迹类别。
    
    日本全体游客旅游项目选择偏好
    作为扎根中国的文博单位或旅游企业,虽然由于疫情影响而无法接待海外游客,但可以整合不断丰富的文博数字化资源,拓展“线上跨境旅行团”业务,利用现有或自创的VR虚拟场景、虚拟博物馆等云旅游资源,组织海外游客线上体验正宗的中华文化。可以通过YouTube发布宣传视频,在Facebook或Twitter上做推广,申请PayPal等跨境支付接口,接收团费或导游服务的支付,进而预售疫情之后来华旅游的传统套票等产品。甚至可以通过海外版抖音TikTok来场真人实景英文直播,让直播带货“卖”出国门。
    2)全景移动博物馆
    如今的显示技术已经涌现出了众多令人炫目的新科技,例如全息立体投影、沉浸式全景投影、体感动作捕捉设备、柔性触摸屏等。这些新装备的组合,足以让一间空无一物的临时板房,在几个小时之内变身成为莫高窟、兵马俑,甚至是千岛湖水下古城或南海一号古沉船遗迹。
    如同旧时的大篷车马戏团,新科技时代的移动博物馆也可以巡游八方,把精彩的数字文博内容展现给不曾踏足中国的广大海外“潜在游客”。反之亦然,可以整合海外的数字化文旅资源,引入国内。在一二线城市内开展移动展示,必将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二、如何让文物走进数字世界
    1、文物数字化的主要技术手段
    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研究,以及对国际先进技术的学习和借鉴,目前文物数字化的质量和效率已有大幅飞跃,而成本却在不断降低。
    对于壁画、建筑古迹等不可移动的文物资源(例如莫高窟、长城),可采用移动高精度摄影、近景摄影测量、三维激光扫描、航拍三维建模等技术手段。不仅可以把远古壁画以原图数倍的清晰度分毫毕现地记录下来,而且还可以通过人工智能算法,根据整体绘画风格和色调,完美地修复缺损的部分。
    硕大的古建筑群、蜿蜒百里的城墙,也可以用航拍三维建模技术在短短数日内记录下完整的三维外观数字模型,无论今后碰到地震、火灾还是人为破坏,都可以依此恢复原状。当然,也可以让游客在数字世界中沉浸式观赏。
    对于单体较小的文物,可以用轻便的手持三维激光扫描仪,或三维光学扫描仪进行数字化采集,通过软件把采集到的点阵数据转化为连续曲面的三维模型。
    2、用尽全力分摊成本
    可以想见,虽然这些数字化采集装备的价格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平民化,但依旧是笔不小的投入。更关键的是人,文物拍摄、航拍建模这些技能,从入门到精通少说也得经历上百个项目,自学或培养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成本。
    最现实的方式,是与专业的文物数字化采集公司或工作室合作,按项目计酬,但部分支付可以分摊到未来项目的收益分成中去,减少初始投入的压力。或者租用设备自己动手学习,逐渐练成熟手,做长远打算。
    3、发动客户和粉丝的力量
    通过向客户预售未来的产品和服务、向粉丝和公众针对特定项目开展众筹、向关联企业申请项目赞助的形式,获得部分资金来缓解项目前期数字化采集的投资压力。
    以上探讨了文博数字化资源的各种价值变现方式,有现实案例,也有揣测推想,愿与行业人士一同集思广益,为数字时代的旅游行业贡献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