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产业创业投资人:十大维度解析2019年VR/AR产业机会点
2018年年末,VR陀螺曾邀请VR/AR领军人物就“2019年机会点在哪里”展开了讨论,其中包括维势咨询创始合伙人、上海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产业联盟特邀顾问顾伟。其从投资人、创业者和观察者等多个角色,结合自身实践经验,深度思考虚拟现实产业生态逻辑,从以下十个维度对2019年虚拟现实产业机会点开展预测和分析。
一、政策端:从“百花齐放”到“脱虚向实”
国家层面来看,从《2016年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白皮书》到2018年末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工信部电子﹝2018)276号),一直对虚拟现实产业认知的深度和广度以及产业发展方向均有较为充分的调研、认知和预判,具有重大指导性意义。
地方层面来看,鉴于各地信息和资源的有限性和局限性,对虚拟现实技术和产业发展现状和前景的认知和预判有一定差异,各地扶持政策的制定百花齐放,产业基地或小镇规划仍显传统,招商引资策略也是各显神通。
从政策端而言,2019年的机会点在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充分考虑全国各地的传统产业基础差异,需要进一步因地制宜、开阔视野,深入传统产业开展调研,找到真正适合各地的虚拟现实产业发展路径。虚拟现实产业不是空中楼阁,必须紧紧围绕传统产业生态开展建设,逐步建立起一整套更适应虚拟现实技术和产业发展特色的技术推广和产业支持常态化政策体系,从传统产业实际问题或需求出发,从细分重点示范项目入手,吸引更多跨行业人才的加入,积极鼓励和扶持具有传统产业基础和前沿科技跨界研发应用能力的团队和生态。
二、产业端——从“百家争鸣”到“产业协同”
2016年的大风口吸引了大量的游戏和影视制作等团队加入虚拟现实产业大军,催生出大量的同质化的应用案例,记忆犹新的是2016年房地产行业VR“一夫当关”、2017年教育行业VR开始“一骑绝尘”,来自全国各地越来越多的团队进入商业应用开发领域。
全国各地团队的人力成本、产品开发及市场推广等层面各有千秋,又受到各自在区域和团队资源局限性等的制约,在应用层虽已有星火之像,但离燎原之势似乎还有较长的一段距离。在消费者对新生事物缺乏认知的时候,对该事物的性价比判断其实无从谈起,无论B端还是C端,但从实际使用体验、效率和效果来判断的话,质量其实参差不齐。有一段时间,关于各种行业应用案例的需求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但实质上真正作用于市场、为市场所广泛推广的实际应用层优质示范产品或案例仍然是有限的(排除受保密条款影响不可披露的)。
2017年开始,产业内互动交流机会开始增多。以上海为例,上海物联网行业协会、上海多媒体行业协会和上海张江虚拟现实与人工智能产业协会三家虚拟现实产业相关的行业协会组织积极主动抱团取暖、携手同行,各自发挥着各自的行业和区域优势,横向之间互相协助推广和站台,为上海乃至长三角地区的虚拟现实产业生态的搭建起到了正向的示范作用。随着产业发展进入深水区,在市场化环境下,产业上下游自发形成产业链也是人心所向。
2018年,产业内企业逐步开始从项目制向产品制转型,尤以“安全教育类”通用型应用场景“鸣”者众多,工业级应用方向的发展也是突飞猛进,其中不乏可应用于跨产业得结合AR与AI技术的远程支持平台,与此同时,工程、医疗、教育、汽车、广告等方向方兴未艾。
2019年产业端的机会点在于“产业协同”,一是遭遇经济寒冬需抱团取暖,二是已经生产出来的产品,无论是软件、硬件还是软硬件结合,都需要进行二次甚至三次的筛选、组合和打包。
三、市场端——从“盲人摸象”到“同一首歌”
传统意义上来说,政策端向产业端再到市场端的传导确实有个过程,经过三年多业界同仁的不断努力,从市场端认知来看,虚拟现实已经从最早期的“黑科技”、“游戏娱乐”、“VR眼镜”、“头晕”等主流关键词向更多元化、更系统化和更深入化的认知进行转化,而且有进一步分化和细化的趋势。
以百度、阿里、腾讯、京东、华为、小米、联想等传统互联网和硬件主流品牌企业和以HTC、Pico、大朋等虚拟现实产业主流品牌企业分别有一定的客户基础和品牌优势且都有各自的 生态布局,但在虚拟现实产业的整体市场认知打造和宣传推广层面力度和最终效果都相对有限。近年来,随着5G网络从概念到市场应用测试的逐步预热和升温,三大运营商也纷纷摩拳擦掌,无论是民用和商用均有一定程度的有益尝试。全市场开始共同唱响同一首“5G+虚拟现实”的主旋律之歌。
虽然至今为止,国内主流市场端对于虚拟现实技术和应用认知仍处于相对狭窄的范畴,但我们认为,2019年市场端的主要机会点就在于确保供给端可持续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体验前提下的精准领域市场投放和产品线下深度运营,毕竟绝大部分人到现在还没有真正获得过优质的虚拟现实体验。
四、技术端——从“技术趋同”到“技术融合”
讲到技术端,我们首先建议摒弃的是对技术理解的片面和狭隘,当三年前主流市场只是把虚拟现实技术当作是游戏娱乐和酷炫展示工具的时候,我们提出了“虚拟现实+产业链思维”的核心观点并加以实践和市场化的验证,从国际上和历史上的技术应用案例来看,虚拟现实技术完全可以与各行各业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结合并打通,从而实现效率的提升和各类成本的下降,同时这也对我们传统的成本核算和绩效考核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年来开始提及并尝试的“虚拟现实+智能制造”也是虚拟现实在产业链重要核心环节——工业制造的应用。
其次,从硬件研发和软件开发上,我们也建议在深度理解应用市场需求并尝试让实际应用者在基于深度理解技术的基础上提出更加精准的需求,然后投入具体的研发,核心底层技术趋同化不可避免,但应用市场才是百花齐放的,当然这里面也是有规律和逻辑可循。
最后也是更重要的,就是我们认为的2019年技术端的机会点在于技术融合,传统技术与新兴技术之间,技术与市场之间,务必把技术送进所有人的肚子细嚼慢咽,消化出真正有市场加持经过二次加工组合或改良的技术、产品和服务等,唯有最终产品体验和获得市场认可才是王道。
五、产品端——从“驱逐良币”到“良币回归”
我们通过主动参与和走访国内外优质产品团队并体验相关产品,不难发现,工匠精神和变现能力在虚拟现实产业仍然同等重要。当然,无可否认,先从1.0版本开始卖钱,然后逐步往上迭代的方式,是较优的创业企业经营风险控制模型。但过去三年多,无论B端还是C端,国内虚拟现实产业大多都还处在从项目到产品的过程中,甚至还有大量纯项目外包制团队的存在。
走向产品化的道路是艰险的,首先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做什么产品,这里又不得不考虑自己是谁的问题。回归过去三年,细分行业产品化的机会,率先从相对易于标准化的房地产行业开始,涌现出了光辉城市、打扮家、51VR等一系列标准化的产品,快速获得融资、推出产品,然后回笼资金继续投入研发、升级、迭代和优化客户体验。
在2015年底,我最早参与的行业应用型创企的缘起也是基于房地产客户的需求;2016年我加入后,团队虽然有一定的房地产客户资源,但最终还是选择放弃房地产领域,转而快速投入难度更高的医疗领域,虽然很困难,但始终坚持在虚拟医疗培训领域深耕细作,用传统行业项目去养更加精益求精的产品。
2017年12月,我担纲第一届中国虚拟现实创新创业大赛上海赛区的赛前辅导板块,在给来自全国各地的近50家参赛团队或企业做培训时提到,产品的质量和体验是第一位的,当时虽然看多了粗制滥造的虚拟现实项目,但真心不希望“劣币驱逐良币”成为常态,因为这关系到市场端的终极反馈和复购,千万不要以为客户对产品缺乏认知好糊弄,虚拟现实产业内容产品开发是个万亿级的大市场,经过时间考验的信誉和口碑才是第一位的。当“良币”以性价比更高的姿态回归的时候,“劣币”还是得改头换面成“良币”。这个产业才刚刚开始,产品是业界立命之本,我们要比活得长,而不是一票买卖走人。
所以结合市场端认知的进一步多元、系统和深化,2019年产品端的机会点将是找到更细分的市场、匹配更精准的团队、投入更有效的资源、做出更多更优质、细分的产品出现在细分市场上,我们可以选择拭目以待,也可以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Make Things Happen!
六、服务端——从“按需定制”到“标准服务”
一个产业之所以可以成为一个产业,首先基于庞大的市场需求和潜在的客户基数(市场端),其次是出现现象级的产品和成熟的应用案例(产品端),然后是形成自洽的产业链和公平的游戏规则(产业端),接下来就轮到服务端了。
这里我们把服务的过程按时间轴划分为售前、售中和售后。三年里,虚拟现实行业牛头不对马嘴的供需对接失败案例屡见不鲜,着实浪费了大家不少时间、金钱和感情,需求方对技术应用的认知和供给方对需求领域的认知同样极度有限,虚拟现实技术的语系和需求所在行业的语系之间需要更多同时横跨两个领域的人才,反之亦然,纯外包团队可提供的价值和质量与其市场对价是成正比的。
根据多年的跨行业投融资和行业研究经验告诉我,除了技术和产品之外,服务本身也是有价值的,而且产业的成熟首当其冲的是服务流程的标准化。创业式孵化投资的经历不得不让我思考,新兴技术行业售前工作标准化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搭建服务标准、售前成本如何摊销和核算。
经历了前三年主流商用市场的按需定制,2019年在服务端的机会点在于虚拟现实产业服务的标准化,以期最终在5G网络普及后实现平台化服务。
七、应用端——从“新兴科技”到“常规应用”
记得2016年我在提“虚拟现实+教育”的时候,国内大部分团队还在往游戏娱乐和房地产项目上发力,这些年我始终坚持在向大中小学做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科普,发现由于硬件价格的高企、优质差异化内容的匮乏等因素奠定了“新兴科技”始终还处于新兴的状态,少数习以为常者尤其是小朋友们,都被VR过山车和打僵尸吓怕了,不敢再体验VR。
不把“新兴科技”拉下神坛、不把更好的体验带给人们(无论是B端还是C端,B端的最终使用者个人也是一个C)、不用深度运营的思路把优质存量盘活盘大,只会让虚拟现实的硬件在各处积灰闲置,这样下去虚拟现实产业是不会有出路的。拼多多的案例告诉我们,明确细分市场、明确自己是谁,相较于所谓的Low与High,初心和价值观更为重要。只有把应用落到实处,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实际效率,降低实际成本,切实把优质产品使用起来,培养使用者正确的使用方法和习惯,真正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成为商用和民用市场的常规应用,才是我们所期待的美好未来,这个过程中,硬件和技术的迭代只快不慢。
另外,对于应用端尤为重要的,就是如何提升客户体验,让消费者觉得物有所值或物超所值,确实要有普及推广的价值和可实现性,这才是产业立命之本。而客户体验可以细分到不同年龄、性别、学历、背景、工作等维度的人,如何分别从民用或商用的不同角度评价应用端的质量并最终服务于应用推广普及,这里就意味着要从“人因工程”的角度来对技术、产品、服务、应用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并最终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应用端质量标准体系。
所以,我认为,2019年应用端的机会点在于“人因工程”角度的虚拟现实技术应用端质量标准体系的搭建。
八、资本端——从“理性观望”到“主动参与”
我来自于金融机构,相信资本是逐利的、有圈子的,我下海扑腾的决心也是源于三年前资本圈兄弟姐妹们下重注虚拟现实游戏娱乐体验时,我发现个人更擅长的另一头,虚拟现实企业服务市场(即To B市场)却是如此缺乏关注。
三年中,资本圈和创业圈不少转向了区块链和人工智能,我坚守虚拟现实,其实虚拟现实也是国家重点发文支持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框架内的感知交互层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年里,我体会到了“投资别人不如自己干”,也感受到了“商务合作才是最好的尽职调查”,还有种“自己还活不下来,就别去坑别人了”的意气。
回看风口那年至今,看看自己和身边不少案例令人唏嘘,技术优势和资本实力其实并非是走向成功的必然因素,市场推广、产品运营和企业管理缺一不可,毕竟一切才刚刚开始。我这两年一直在金融圈提“底层技术和应用层建议同时投”的观点,我相信在2019年会有具体项目落地。
另外,2019年资本端的机会点在于历经三年的涨退潮后,仍然活着的优质细分团队,建议适当考虑主动参与,机会其实特别多,但不一定要去追高,当然投前需要更加谨慎,而投后需要更加贴心。
九、定价端——从“雾里看花”到“明码实价”
定价,对于刚刚起步的虚拟现实产业而言,其实有点雾里看花,甚至还有些讳莫如深。但从方法论上而言,无外乎成本导向、需求导向和竞争导向三大类。
目前的VR、AR硬件定价从国内来判断,由于市场需求尚未全面打开,所以主要还是从成本导向和竞争导向两个类型出发,并综合考虑海内外产品的售价,对于目标客户为游戏深度玩家的细分市场,严格采用的是撇脂策略。总体而言,VR、AR硬件尤其是优质产品,对于泛大众市场而言,采取的也还是撇脂策略。
在VR、AR硬件价格仍高企的时代,市场阶段性临时性需求如遇旺季,租赁也是门好生意,但是不像其他传统硬件,你光硬件还不行,还得配软件和服务,这里面的定价介于成本导向和需求导向之间。
对于应用开发团队对外报价而言,主要也是基于对于需求的深度理解和分解出的制作脚本,从需要投入的人工时来核定成本然后可能基于甲方需求或市场竞争有不同侧重的考虑。
以VR游戏为例,Steam VR平台的游戏定价和销售数据对于拟面向C端用户的分发平台而言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由于虚拟现实产业的相关定价分别涉及到专利权(技术、产品)、著作权(内容)和服务等多个维度,且各地技术团队水平和定价各不相同,产业发展初期标准化较困难,在技术全面普及应用之前,基于甲方既定预算下的产品或服务定价权主要还是在乙方手里。
所以,2019年定价端的机会点在于应用端质量标准体系基础上将可以标准化的产品或服务部分进行定价标准化尝试,同时可能也对应一定的市场风险。
十、团队端——从“生存两难”到“柳暗花明”
三年间无论是软件团队还是硬件团队,无论是创业者还是打工者,都饱受“生存还是毁灭”、“VR还是AR”、“To B还是To C”、“项目还是产品”、“开发还是集成”、“裁员还是举债”和“卖贵点还是卖便宜点”等各种生存两难问题的困扰。
而主流品牌企业在构建各自生态环境的过程中,也苦于一下子找不到那么多优质内容并拥有可供长期合作的开发者团队资源,综合考虑内部机制和投入产出等因素,也会有“自建团队还是聚拢团队”、“自研内容还是集成内容”等两难问题。
而这些两难问题的根源究竟是什么?技术、产品、服务?实用性和替代性不够强?性价比不够高?市场不够大?客户不够好?推广不够足?以VR为例,我们不难发现,VR一体机的体验还是不能和PC端VR比,PC端VR行动半径确实小了点容易扯着辫子,而大空间VR成本好像一下子又上了好几个等级。
虚拟现实产业经历了前三年的初出茅庐和大浪淘沙,随着2018年末国家工信部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工信部电子﹝2018)276号),我们有理由相信,2019年团队端的机会在于更多跨技术跨行业的主体团队的搭建和传统团队对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实践认知基础上的深度转型和升级。
顾伟个人经历:
顾伟于2016年正式进入VR行业。在此之前,其曾在金融行业就职十余年,从事投资银行与资产管理业务,服务于地方政府、房地产开发商和工商企业。近三年以来主要以创业、孵化、投资的形式进行实践和思考,具体方向为虚拟现实技术是否可以To B、如何To B、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可替代性、性价比、商业逻辑和市场变现等问题,而跨行业的投融资经验使得他在虚拟现实产业发展中始终保有独特的见解和看法。
在2015年底来的一次关于房地产开发商样板房展示的需求案件中,顾伟开始思考VR的机会点。在后续的产业调研与行业团队的交流中,其开始对VR产生了兴趣和热情。2016年,抱着“借虚拟现实技术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初心,正式离开金融机构,与大学同学一起搭建的VR应用团队,并在团队中担任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战略官。
在后续的行业经验积累中,顾伟确信自己和技术专家、产品专家、市场专家、政策专家和金融专家之间存在的共性和差异。在2018年下半年开始,基于自身在跨产业资源和对应投融资经验以及在近年来虚拟现实产业三次创业式孵化投资经历收获的阶段性成果与教训,其开始把更多精力放在维势咨询,专注于虚拟现实产业落地咨询。
文/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