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智驾企业上市!佑驾创新有收获也有焦虑
连线出行文/杜小寻
编辑/子夜
抓住2024年的尾巴,又一家智能驾驶独角兽企业成功上市。
12月27日,佑驾创新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发行价为每股17港元,股价开盘走高,截至发稿,佑驾创新股价报18.12港元/股,上涨6.59%,市值为72.33亿港元。
佑驾创新的上市之路,并不算崎岖。
2023年8月,佑驾创新开始向A股冲击,启动了A股上市辅导,但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筹备,最终在2024年5月终止在A股的IPO,决定转战港交所。
算算时间,佑驾创新从转战港股到成功上市仅用了半年多,而根据LiveReport大数据统计,2024年在港股上市的新股平均上市周期约为393天,佑驾创新的上市速度比平均值快出不少。
作为在行业中占有一席之地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供应商之一,佑驾创新也有自己的光环。
2014年12月,四位联合创始人刘国清、杨广、周翔、王启程,再加上前董事吴建鑫创立了佑驾创新,并在公司成立后的十年间先后获得了10轮融资。
上市招股期间,佑驾创新还在香港公开发售部分获得了超14倍的认购,康成亨国际投资有限公司以及Horizon Together Holding Ltd.两家基石投资者累计认购超过了5.4亿港元,连家电巨头美的集团都参与了这次IPO的发行。
但光环之下,是自动驾驶行业企业普遍业绩压力大、研发投入高、现金流紧张的困境。
佑驾创新也不能幸免,业绩录得大幅亏损,还有一定缩减研发投入的迹象,现金流也是逐年吃紧。就连多轮融资带来的关注也开始退却,佑驾创新在还未上市之时就遭遇多个大股东套现离场,创始团队人员也曾有过套现动作。
除此之外,佑驾创新在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研发方面与同行还有差距,且按2023年,L0至L2+/L2++解决方案收入计的市场份额也相对较低。
再看与自动驾驶息息相关的汽车行业,越来越多的车企开始使用自研的智能驾驶芯片或解决方案,这对佑驾创新而言也是一种挑战。
在内部与外部的多重压力之下,佑驾创新只有获得二级市场投资者的青睐,才有机会抵住压力,加速快跑。
1、成功上市,佑驾创新缓口气
对于股东来说,投资佑驾创新或许是笔不错的买卖。
在还没上市前,佑驾创新的很多大股东就已经通过转让公司股份,先赚了一波钱。
其中,最值得关注的就是参与佑驾创新天使轮融资的阿里巴巴CEO吴泳铭,其在2019年1月-4月,分别向鑫榕投资、上海泓津、北京四维转让持有的佑驾创新注册资本,累计套现3060万元。
股权构成显示,IPO之前,吴泳铭仍持有佑驾创新2.31%的股权,对应价值1.23亿元。加上此前套现的3060万元,佑驾创新还未上市,吴泳铭就已经获得约33倍的投资回报。
选择套现的不止吴泳铭,佑驾创新曾经的股东汉邦高科、韬略基金,均曾转让过该公司的股份,这两大股东的套现金额均超过了2000万元,且转让完成后,两者直接退出了股东阵容。
不光是大股东,创始团队的成员也曾在2016年、2018年和2021年先后三次转让公司的股份,通过这三次减持,刘国清等创始人已累计套现1627.79万元。
据DoNews不完全统计,IPO之前,佑驾创新的股东们已套现超过2.5亿元。
从股东们的角度来看,这场对于佑驾创新的投资是成功的,但从佑驾创新的角度来看,其仍然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
与其他自动驾驶企业的情况相同,佑驾创新也仍未实现盈利。
招股书显示,2021年-2023年,佑驾创新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75亿元、2.79亿元、4.76亿元;净亏损分别为1.40亿元、2.21亿元和2.07亿元。按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计量,佑驾创新2021年-2023年的经调整净亏损分别为1.31亿元、2.06亿元和1.85亿元。
虽然2023年,公司的净亏损相比2022年有所缩减,但从招股书中的其他数据来看,公司的整体业绩并没有呈现持续回升的趋势。
比如佑驾创新并没有全力加大研发投入力度,研发支出占总收入的比例也在2023年出现了下滑。
2021年-2023年,佑驾创新的研发支出分别为8220.1万元、1.39亿元和1.50亿元,分别占其总收入的46.9%、49.9%和31.5%。
今年上半年,佑驾创新也似乎是在有意缩减研发投入,报告期内公司的研发支出为6331万元,在营收中的占比为26.7%,上年同期为8138.9万元,占比为49.7%。
佑驾创新经营业绩数据,图源佑驾创新招股书
佑驾创新的现金流压力也较大,现金储备较为紧张。截至2024年6月末,佑驾创新持有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2.20亿元,而截至2023年末则为1.98亿元。对比可知,该公司2024年上半年的现金净额累计增加仅为约2217.9万元。
负债方面,截至2024年6月末,佑驾创新的负债总额约为4.31亿元。其中,流动负债约3.62亿元,非流动负债6915.0万元。公司的现金流也难以覆盖这些负债。
此外,佑驾创新的产能利用率也较低。招股书显示,公司的宝安生产基地于2022年7月开始生产。但2023年和2024年上半年,该生产基地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为56.2%和53.5%。
作为一家自动驾驶企业,研发投入还是要继续,佑驾创新必须加速上市进程,在二级市场募集更多资金,支撑高额的研发投入。
从佑驾创新的募资情况来看,公司在IPO发行期间很受欢迎。
据IPO早知道报道,佑驾创新香港公开发售部分获14.04倍认购,国际发售部分获1.09倍认购。
按照每股17.00港元的发行价计算,佑驾创新将通过本次IPO发行募集资金净额约6.06亿港元。根据富途交易数据,佑驾创新暗盘收报每股18.30港元,较发行价上涨7.65%。
据了解,此次IPO募资,有两位基石投资者,分别为康成亨国际投资有限公司以及Horizon Together Holding Ltd.,其中,后者由另一家自动驾驶企业地平线全资控股,这两家基石投资者的认购占比高达72%,认购金额共计为5.4亿港元。
IPO早知道还在报道中称,美的集团也参与了佑驾创新的本次IPO发行。
超14倍的认购倍数,从某种意义上意味着佑驾创新在资本市场的眼中仍有一定的成长空间。
如今,成功上市的佑驾创新可以被称为是第一批留在牌桌上的自动驾驶公司,也算是可以缓口气,有了更多的钱来做产品和提升技术水平了。
2、成立十年,佑驾创新的优劣势究竟如何?
自动驾驶企业的成长开端,总是与创始人对自动驾驶技术研发的热情息息相关。
而佑驾创新的故事,要从创始人刘国清主导的新加坡政府ADAS(高级辅助驾驶系统)研究项目说起。
彼时,刘国清还在南洋理工攻读博士学位,在主导研究了ADAS项目之后,他就看到了自动驾驶发展的巨大潜力。2013年4月,刘国清从新加坡毕业回国后就拉上了5位好友一起创业,杀入自动驾驶市场。
最初,6人团先是开发了一款拥有低阶预警辅助功能的APP。虽然这款试水产品没能取得理想效果,但却让团队达成了专业做ADAS的共识,并逐渐升级至L1、L2/L2+级别的解决方案。
随着公司大方向的确立,团队也逐渐从6人发展为15人,2014年,公司总部从南京搬到了深圳,佑驾创新正式成立了。
虽然在2015年年底,佑驾创新经历了行业寒冬,公司一度停薪,但随着佑驾创新第一代智能驾驶方案——iSafety的推出,公司的业务逐渐走向正轨,这个拥有车距监测、碰撞及偏离预警等功能的产品,在2017年便开始了规模化交付,也为公司引来了小鹏汽车、万象集团等重要客户。
iSafety解决方案演示,图源佑驾创新官网
2018年,佑驾创新开始进入前装领域,实现了规模量产交付。当时的刘国清很自豪,他曾在接受元璟资本的采访时感慨,“当时觉得终于要逐步地开花结果了,那段时间我常常泡在工厂里,微信名就改成了‘M厂厂长’。”
从2020年开始,佑驾创新又将业务逐渐拓展到智能座舱及车路协同领域,相继发布了L2+级/L2++级自动化智能驾驶iPilot解决方案、具有交互功能的智能座舱解决方案等产品。
与佑驾创新合作的公司也越来越多。根据公开资料,目前佑驾创新在乘用车领域先后与哪吒、蔚来、奇瑞、长安、吉利、上汽乘用车、上汽大通、smart、江淮、一汽奔腾等数十家主机厂达成合作,量产定点覆盖近百种车型。
技术突飞猛进的背后,佑驾创新吸引了大量资本为其投入真金白银。
据不完全统计,佑驾创新从2014年获得来自阿里巴巴集团CEO吴泳铭的天使轮融资开始,就几乎保持着一年一轮的融资节奏。
2018年年初,佑驾创新完成了千万美元级的A1轮融资,由普华资本领投,嘉信投资、德瀚投资等跟投,原投资方合创资本跟投加码。
进入2019年,佑驾创新获得的融资金额几乎都在亿元以上,在IPO之前共进行了10轮融资,累计融资金额达15亿元,吸引了包括四维图新、中金资本、普华资本、东风资管、华勤技术、元璟资本等在内的资本支持。
截至2023年11月最后一轮融资完成后,佑驾创新的投后估值达53.48亿元。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佑驾创新有自己的技术优势。
招股书显示,佑驾创新具备全栈自研和软硬一体的技术能力,公司的核心算法涵盖感知、融合、建图定位以及规控四大智能驾驶关键模块。
招股书还称,在国内智能驾驶五大新兴科技公司中,佑驾创新使用未嵌入算法芯片的比例高达99.98%,处于领先地位,这为其产品的高性能和差异化竞争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但从智能驾驶解决方案的级别来看,佑驾创新的优势在于L0级至L2+级的解决方案上,但文远知行、小马智行等同行已经开始研发L4级自动驾驶技术,且文远知行已经具备了L4级公开道路的运行能力。
此外,公司的市场份额也较低,据灼识咨询数据,按2023年L0至L2+/L2++解决方案收入计,佑驾创新在国内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供应商中排名第六,市场份额仅为0.6%。
看来,上市后的佑驾创新,还要继续在“佑驾”上创新。
3、需求仍在,但车企自研趋势明显,佑驾创新还要快跑
从佑驾创新的招股书来看,公司的收入主要来自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中的iSafety解决方案和iPilot解决方案。
其中,从2021年至2024年上半年,公司来自智能驾驶解决方案的收入占比分别为98.8%、95.7%、81.1%、77.0%,其毛利率分别为10.7%、10.1%、13.7%、13.9%。
目前,佑驾创新所在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赛道,其市场规模仍在持续增长。
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全球乘用车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市场规模:自2018年的586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1876亿元,CAGR为33.76%,预计2023年将突破2000亿元。
这种规模的增长体现在乘用车市场中就是,多数新能源车企都已经开始在自己的产品中加入智能驾驶系统了。
比如近期发布的小鹏MONA M03搭载了XPILOT智能辅助驾驶系统;阿维塔11,成为首批搭载华为乾昆智驾ADS3.0的车型;蔚来发布的蔚来ET9搭载Aquila 2.0天鹰座超感系统等等。
另据36氪援引工信部的信息,截至2024年6月,国内算力规模达246EFLOPS(基于FP32计算)。如果换算成FP16,即492EFLOPS。其中,华为、蔚小理4家企业云端算力总和,就占全国算力规模约3.5%。
安装智能驾驶系统的汽车,也越来越能被消费者接受。
根据大陆集团发布的调研报告,90%的中国受访者认为自动驾驶是一项有用的先进技术,82%的受访者认为未来5年自动驾驶会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与日俱增的市场需求对佑驾创新来说,一方面是机遇,另一方面也是挑战。
由于车企们渐渐意识到了智能驾驶的重要性,在加大了与智能驾驶产业链公司合作的同时,也开始自己布局智能驾驶技术的研发。
甚至有部分车企已经在近期发布的新车型中用上了自研的智驾系统或芯片,这无疑会对佑驾创新这样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企业造成一定的挤压。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几乎所有的车企均设有智驾研发团队,华为、小鹏汽车、理想汽车、蔚来汽车等车企已经开发出自研的智能驾驶系统。例如华为的ADS智驾系统、小鹏汽车的AI天玑系统、理想的AD Max智能驾驶系统等等。
但从当前佑驾创新的商业模式来看,其主要的收益来源仍然是与整车厂进行合作。
截至2024年上半年,佑驾创新与29家整车厂就94款车型展开量产,其中涵盖销量排名前十的国内整车厂中的七家;截至12月5日,佑驾创新累计为35家整车厂进行量产。
另据佑驾创新官网,佑驾创新现有的前装量产客户主要包括蔚来、哪吒汽车、一汽集团、吉利汽车、上汽集团、江淮汽车、东风汽车、柳汽集团、陕汽集团、江铃汽车等。
在车企自研自动驾驶的趋势下,佑驾创新的获客难度或将增加。
除此之外,新技术的研发仍然是佑驾创新的命脉,成功上市获得资金后的佑驾创新,必须立刻投入到自动驾驶系统的研发中,开发出对客户更有吸引力的产品。
就像其招股书中所说,IPO募集所得资金净额的约40%将主要用于提升研发能力并招聘与留任相关研发人才;约30%将用于提高生产效率和解决方案竞争力;约20%将用于加强销售和营销能力;以及约10%将用作营运资金和一般企业用途。
据悉,佑驾创新正在开发自动驾驶系统(ADS)功能,预计在2025年第一季度交付iRobo解决方案。公司称,iRobo解决方案可在特定区域及运行场景下支持全自动驾驶。
图源佑驾创新官网
佑驾创新一定知道,上市只是公司发展路上的一个新起点。面对行业的激烈竞争和内部的诸多挑战,它必须紧紧抓住上市带来的机遇,在智能驾驶的赛道上跑出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