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佳士得NFT拍卖人尽皆知,但苏富比NFT拍卖却鲜有讨论?
区块律动BlockBeats作者:0x13,律动BlockBeats
在佳士得用 6900 万美元成交额把 NFT 创作者 Beeple 捧上高位后,苏富比选了一位名叫 Pak 的艺术家。
但很明显,佳士得与 Beeple 的故事在互联网几乎已经人尽皆知,和苏富比与 Pak 似乎完全没有了声音。
与之前佳士得拍卖的情绪判若两人,似乎没有人关心顶级拍卖行的第二次 NFT 拍卖,甚至连完成拍卖的消息都没有宣传。要知道,Pak 在苏富比拍卖成交额超过了 1600 万美金,这也并不是一个小数。
为什么同样是顶级拍卖行,同样是加密艺术家,市场的情绪区别这么大?
Pak 的「敷衍」
而在 Beeple 之后,第二位登陆世界顶级拍卖行的加密艺术家 Pak 却没有得到人们一边倒的称赞,在很多人看来,Pak 的作品只不过是用 C4D(3D 建模软件)预置的模型简单拼凑而成。
的确,Pak 的作品看起来过于简洁,不像 Beeple 等艺术家作品中有着多样的元素与丰富的色彩,在很多人眼中,Pak 的作品谁都会做,毫无价值。
但是真的是这样吗?如果毫无价值,Pak 为什么会成为第一个作品总成交额超过 100 万美元的加密艺术家?世界顶级拍卖行又为什么会选中他的作品呢?
4 月 12 日,Pak 的作品正式亮相世界顶级拍卖行苏富比,果不其然,他的作品一经公布便又将他推上了风口浪尖。
这已经不是人们第一次对 Pak 的作品产生质疑了。
事实上,Pak 最近几次发售的作品都饱受争议,有人说他是故弄玄虚地敷衍,却也有人说他作品的概念性是无人能及的。
在苏富比拍卖的小方块
先来看看他为苏富比的拍卖准备了哪些作品。
首先是开放版(Open Editions)作品《Fungible》。
是的,一块小正方体,价格会随着时间而变化,单价从第一天的 500 美元,增长至第三天的 1500 美元。
不过,Pak 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此前从未有过的玩法,用户购买不同数量的小正方体,会获得对应的特殊形态的 NFT,共有 8 种特殊形态,对应的块数分别为 1 块、5 块、10 块、20 块、50 块、100 块、500 块和 1000 块。
举例来说,用户购买一个方块,将会收到一件由一个方块组成的 NFT;用户购买六个方块,将会收到两件 NFT,一件由一个方块组成,另一件由五个方块组成;用户购买二十六个方块,将会收到三件 NFT,一件由一个方块组成,一件由五个方块组成,一件由二十个方块组成。
再看限量版作品。
《Complexity》,限量 100 件,将会赠送给 100 位购买开放版小方块数量最多的用户;
《The Cube》,限量 1 件,将会赠送给购买开放版小方块数量最多的用户;
《Equilibrium》,限量 4 件,将通过 4 个小游戏送出:
第一件将送给解开 Pak 在推特发布的谜语的用户;
第二件将送给在一级市场买入 Pak 的作品,并在二级市场卖出最高价的用户;
第三件将送给在社交媒体 #PakWasHere 话题下发布内容并获得最高浏览量的用户;
第四件将送给在 4 月 12 日拍卖开始前对总成交额预估最准确的用户。
《The Builder》,限量 30 件,将送给 30 位为 Pak 和其他 NFT 艺术家铺平前进道路的艺术家、生态奠基人、创作者,获赠人选将由 Pak 决定。
最后是两件参与拍卖的独版作品。
《The Switch》,起拍价 1 美元。
《The Switch》是一件可互动式编程艺术品,从外观看,这件作品由两件镂空的长方体穿插而成,据介绍,它象征着艺术品在数字领域的演变,这件 NFT 的拥有者可以使用它,并产生某种不可逆的影响,具体尚未透露。
《The Pixel》,起拍价 1 美元。
是的,不是你的电脑加载不出图片,这件作品就只是一块 1x1 的灰色像素。《The Pixel》从视觉上看只是一件只有单个像素的数字原生作品。但它是一个标志,它是数字图像的最基本的单位,代表着数字原生艺术正在走向未来。
这些作品从视觉角度来说十分简单,像素块、简单的几何体、几何体的拼接,也正是因此引得许多人的不解与质疑:这么简单的作品居然能买到上千万美元?
这已经不是 Pak 第一次挑逗人们的认知了。
换个名字,价格翻倍
2021 年 1 月,Pak 在 Nifty Gateway 发售了《The Title》系列加密艺术作品。整套艺术品由九件作品组成,而这九件作品除了名字不同外,均为一个相同的、在旋转的小正方体。
其中,两件开放版作品《The Cheap(廉价)》定价 499 美元,《The Expensive(昂贵)》定价 10000 美元,二者价格相差一倍;而其他的几件作品售价最低 1 美元,最高 100 万美元,两件拍卖版作品也以 1.7 万美元成交。
而那件标价 100 万美元的《The Unsold(流拍)》也确实流拍了。
帮米开朗基罗「提升作品流动性」
2021 年 2 月,Pak 在 MakersPlace 进行了另外一项「社会实验」。他将米开朗基罗的著名壁画作品《创造亚当》分割为数个小块,而买家可以对任意小块进行出价购买,而最终无人购买的部分将会变为黑色,而有人购买的部分将会呈现出原本的样子。
拍卖结束后,每个售出的部分都将被铸造为 NFT 并被发放给藏家,购买数量最多的藏家将会获得最终的作品。
Pak 的作品真的很敷衍吗?
有人说他的「艺术作品」越来越敷衍,无异于「割韭菜」,的确,单从作品的外观来看,Pak 的作品很难给人带来震撼感,简单的几何模型给观众的感觉就是「我也能做」,更何况还直接挪用了米开朗基罗的《创造亚当》,因此,在不少人的眼中,Pak 的作品是极为敷衍的。
但是我们也应该想一想,我们是否可以单以作品外观来评断 Pak 作品的优劣呢?虽然 Pak 的作品从视觉角度上看不如 Beeple、FEWOCiOUS 等人的作品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但是他的作品所传达的概念是足够引人深思的,Pak 应当被归类为「概念艺术家」,对他来说,作品有形的表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的概念。
说到这里,让我们回过头来解读 Pak 的作品,从概念的角度欣赏,也许你就可以明白到底什么是「概念艺术」,而 Pak 又为什么配得上「艺术家」这个称谓了。
先看《The?Creation》。Pak 其实并没有完全挪用米开朗基罗的《创造亚当》,而是将其分割成为一块块小拼图,供藏家购买。其实,Pak 在这一步并不是在「卖」作品,而是在和所有藏家一起「创造」一件艺术品。
将一幅画分割,每个部分都可以被人挑选,可以很好的反映出人们喜欢的是这一幅画的哪一部分,也许是上帝和亚当的脸庞,也许是二人的指尖,也许是亚当的隐私部位,当我们必须要在一幅杰作中的某些部位进行取舍时,我们更关注的是什么呢?而当我们对某些部分抢得热火朝天时,一些部分甚至无人问津,同样是来自同一幅画,方块大小完全相同,却有如此天壤之别,那么让我们把无人问津的部分拿掉,只剩下人们喜欢的部分,人们喜欢的部分拼成的艺术品是完整的吗,还会是人们喜欢的吗?
而《The Title》系列更能凸显 Pak 作品的概念性。他通过给同样的艺术品赋予不同的名字,通过不同作品名字的对比,让整个系列的作品发售显得更有趣味性及讽刺性,比如售价仅有 1 美元的作品名为《The Lucky》、《The Flipper》,最终流拍的《The Unsold》,两件拍卖版作品分别名为《Copy》、《Paste》。
有人说,艺术品本身和艺术品的名字共同组成了一件完整版的艺术品,那么艺术品本身和艺术品的名字在人们心中各自占有多大比重呢?Pak 把这一系列作品当作一次实验,通过不同的名字赋予了同一件艺术品不同的价值。
Pak 这一次在苏富比的作品也值得细细品味,总计 1660 万美元的成交额到底是不是物有所值呢?
送给加密艺术奠基者的《The Builder》,作品本身是一个空空的立方体框架,象征着这些奠基者在这一领域最空荡荡的时期便投入其中;
据称是象征着艺术品在数字领域的转变的《The Switch》,两个穿插在一起的镂空立方体,也许是分别象征着传统艺术与加密艺术,他们在历史的进程中短暂地相遇,但之后又会在各自的道路上前进,这也反映出了 Pak 对于传统艺术与加密艺术的态度,它们不应该是非此即彼的。
而最有趣的是开放版作品《Fungible》。
给一件「非同质化」作品,起名为「同质化」,这种略带趣味与讽刺的方式是 Pak 喜欢的。而这件 NFT 艺术品在玩法机制上也确实起到了「FT(同质化代币,如 BTC、ETH)」的作用。买家买不同数量的《Fungible》将会获得不同艺术品,可以理解为用一个个小方块「购买」不同艺术品。
其实这并不是加密艺术家第一次探讨「同质化」与「非同质化」的差异。
作品正在富艺斯拍卖行进行拍卖的加密艺术家 Mad Dog Jones 曾在 Nifty Gateway 发布过《Ideas r the currency(创意即货币)》系列作品,而当买家购买 5 件该系列作品后可以用这 5 件作品兑换另外一个系列的作品,这 5 件充当「货币」的作品也将被销毁。
只不过,相比 Mad Dog Jones 把一幅幅不同的画作当作「货币」,Pak 的做法更加具有概念性,单一的、相同的小立方体更加类似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货币」,无需精美、独特的外观,只是充当「现金等价物」。
每个人的审美不同,对艺术品的理解不同,因此很多人看到 Pak 作品的外观,都觉得 Pak 很敷衍。但是从 Pak 的每一件、每个系列的作品概念来看,每一件都是独特的、创新的、意味深长的。每个人都有观赏艺术品、评价艺术品、解读艺术品的权力,因为艺术是主观的,艺术品也应当去接受来自所有人、各个角度的评断。本文只是为大家提供一个新的角度,让大家在观赏艺术作品外观的同时不要忘记对艺术品内在价值的思考,有些艺术家追求的是作品外观的极致精美,而有些艺术家追求的则是作品背后概念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