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大会2024:开启人形机器人之战
锌财经
作者|路世明
编辑|大 风
7月6日,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在沪落幕。
回顾今年的大会,与往年最大的不同之处,毫无疑问是人形机器人参展数量的激增。据了解,人形机器人是今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重点打造的专区之一,共有25款人形机器人,数量创下历年之最。
除了备受关注的特斯拉Optimus二代机器人之外,国内厂商们也竞相亮出了自家最新款机器人。由于“高科技”含量十足,机器人展区人气爆棚,观众、采购团、投资人、供应商,人头攒动。
随着人工智能、感知技术、自主导航等技术方面的突破,近年来机器人功能不断精进,市场也变得极为火热,国内外科技大厂几乎都已入场。
不过,相比于工业机器人、服务型机器人,人形机器人虽然未来会拥有更巨大的市场空间,但就眼下而言,相关技术的不成熟,以及成本的高企,包括商业化落地场景的匮乏,都在阻碍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
未来终将会来,但在实现赛博世界之前,玩家们的定力和财力将会饱受考验。
超40款智能机器人同台亮相
今年的人工智能大会机器人展区,让人们似乎在那么一瞬间,遇见了“未来”。而作为全展区最靓的仔,尽管特斯拉Optimus二代仅通过玻璃罩展示其外观设计,但并未减弱观众驻足围观的热情。
据介绍,相比早前展示的原型,Optimus二代机器人在重量、灵活性等方面都有显著进步。当然,达成这些能力,离不开特斯拉对其多方面的改进。
相比上代产品,Optimus二代机器人改进包括:采用了全部由特斯拉自主设计和制造的执行器和传感器;整体外观设计更加精细;行走速度提高了30%;重量减轻了10公斤,同时平衡感和身体控制能力得到改善;配备了全新的双手......
图:Optimus二代能力演示
目前Optimus二代机器人可以完成行走、上下楼梯、下蹲、拿取物品等动作,也已经具备了保护自身和周围人安全的能力。
除了特斯拉的Optimus二代,国内厂商们的机器人产品同样让人感到惊喜。比如作为领队的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研发的开源公版机“青龙”,也在本次大会上进行了首发首秀。
在演示过程中,“青龙”能够用五根钢铁手指,将一根柔软的面包轻轻捏起放在一旁,而面包上不会留下一点抓痕。而令人吃惊的是,“青龙”只是国地中心花了6个月时间被研发出来的产品。
图:人形机器人“青龙”众所周知,人形机器人是集成度极高的产品,国地中心为什么能这么快完成?事实上,这与长三角的机器人产业基础有很大关系。青龙人形机器人的很多零部件都是长三角造,其安装的“大脑”朱雀也是由科大讯飞星火大模型和书生浦语大模型支持。
除了“青龙”,复旦大学工程与应用技术研究院智能机器人研究院研发的“光华一号”人形机器人也在大会亮相,这也是今年亮相的人形机器人“十八金刚”中唯一一款高校制造的人形机器人。
从外观上看,“光华一号”在外形上与人类相近,全身拥有45个变传动比的混联智能关节和层次化生成式具身大脑模型,以最小自由能原理驱控关节、躯体和全身,能够自如地摆动手臂和直立行走。
此外,“光华一号”在面部显示屏还能上做出喜、怒、哀、乐四种表情,让人在与之交互的过程中能够有更加直观的情感体验。
不止于此,整个展区还有来自达闼、复旦大学、傅利叶、宇树科技、开普勒、清宝机器人、乐聚、松延动力、钛虎等企业和单位的人形机器人。
可以说,在这届人工智能大会上国产机器人大放异彩,而这不仅展现了我国当前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成果,更预示着国内人形机器产业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
机器人市场规模持续攀升
近几年,在市场需求不断高涨以及政策的引导支持下,我国机器人产业呈现强劲发展势头,产业规模快速增长。
市场方面,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诸多因素助推了我国机器人产业在各领域的应用渗透。
面对巨大的市场潜力,国内企业正在积极布局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目前,A股市场上与人形机器人相关的公司已超过50家,概念股总市值超过6990亿元。多家公司都在加快技术研发和量产进程。
例如汇川技术在通用伺服系统和工业机器人产品方面已占据了相当可观的市场份额。包括斯菱股份、秦川机床、丰光精密等公司也在谐波减速器、执行器模组等关键零部件的开发和生产上取得了显著进展。
此外,互联网大厂往往具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在机器人行业热度不断攀升的过程中,互联网大厂都在快速跟进。
以小米来说,在2022年8月10日新品发布会上展示了自研的第一代仿生机器人“CyberOne”,中文名铁大,该产品的亮相,一度引起了国内关于“机器人”的舆论热潮。
图:小米CyberOne据悉,小米机器人产品的智能、机械能力,全部由小米机器人实验室全栈自研完成,这也意味着无数的软件、硬件、算法的开发工作,投入可谓巨大。
不过,也有保守入局的大厂,它们会选择投资、注资扶持初创企业。比如阿里投资了人形机器人初创企业逐际动力,持有18.8%的股份,再比如抖音先后投资了多家机器人企业,包括云鲸智能、盈合机器人、迦智科技、炬星、未来机器人等......
在企业狂奔之际,国家产业政策也送来阵阵东风。
早在2021年12月2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5个部门发布了《“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规划指出到2025年,我国要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应用新高地。
再到2023年1月,工信部等十七部门又发布《“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较2020年实现翻番,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行业应用深度和广度显著提升。
市场动力和政策支持的双重因素为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按下“加速键”,据本次大会上发布的《人形机器人产业研究报告》预测,至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约27.6亿元,而到2029年,该市场规模有望扩大至750亿元,占据全球市场的32.7%。
此外,报告还进一步展望,到2035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3000亿元。
不过,切实来看,目前机器人产业仍面临一个共同的难题,即商业化。尤其是人形机器人,在技术难题和成本难题的双重阻碍下,商业化落地“遥遥无期”。
商业化落地:工业远超人形
不可否认,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不过,全球玩家们均未实现大规模量产和商业落地,多在实验室研发和测试。
有观点认为,人形机器人实现量产及商业落地,短期制约因素为技术,中期因素是成本,长期来看则是应用场景和生态的搭建。
的确,人形机器人需要完成各种复杂任务,功能性要求的拔高,导致工艺要求层面带来了“厚重”的硬件成本。其次,人形机器人成本高的原因还在于它技术的复杂性,这导致它的研发成本也较高,再加上研发周期较长,更增加了整个技术成本。
因此,有人说人形机器人是AI领域中最烧钱的产业,可能资本市场投入100个亿在短期内也很难会有产品和技术产生。
至于应用场景,以人形机器人赛道“最牛”玩家波士顿动力为例,旗下双足机器人Atlas在设备远程测试、建筑工地、远程侦查、医疗保健、公共安全等领域都有用武之地。不仅技术“含金量”很高,所展现出的能力也很出众,但也正因如此导致产品用途太宽泛、定位不够清晰,造成客户顾虑。
图:波士顿动力机器人产品从2013年被谷歌母公司Alphabet收购,到2017年又下榻日本软银,2020年再度易主韩国现代,产品定位问题无疑是造成波士顿动力深陷商业发展困境的核心原因之一。
事实上,和波士顿动力一样,包括特斯拉即国内大多数涉足人形机器人的企业,都存在产品定位不清晰的问题。在人形机器人发展还远谈不上成熟的眼下,什么场景都能用,在商业化层面,似乎并不是一件好事。
与人形机器人市场发展大有不同,能够快速实现降本增效的工业机器人,早已被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机械、航空航天等行业中。
在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市场中,汽车行业可谓是首当其冲。就目前而言,弧焊、点焊、装配、搬运、注塑、冲压、喷漆等工业机器人几乎已成为各家车企生产的“标配”,而随着汽车出口及新能源车企的需求,用于汽车制造的工业机器人需求也将迎来迅猛增长。
图:比亚迪生产车间机器人焊接作业
目前,我国工业机器人装机量占全球比重超过50%,工业互联网实现工业大类全覆盖,培育421家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
此外,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注重,精神及心理诉求的日益提高,以及企业服务意识的不断提高,也促使了我国服务机器人市场快速增长。比如眼下许多餐厅、酒店已引入送餐机器人,助力餐厅进行送餐工作,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化解了服务人员繁杂、重复性的工作。
相比工业、服务机器人,人形机器人产业虽然前景个更加广阔,但要实现质的突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希望在市场玩家的努力和政策的推动下,人形机器人市场进程能够得到再加速,不断结出绚烂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