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 学界呼吁给智能学科一个新“户口”
今年7月,国务院颁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按照规划,到2030年中国要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的创新中心,同时宣告,这是一个人工智能“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时代。那么,人才,从哪里来?
日前,在天津大学举办的“新工科建设专题培训班”吸引了来自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相关行业协会及各高校的300余名专家学者。一个共识是,创新驱动发展已成为时代的最强音,智能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教育已经成为这个时代最大的人才红利。
专家呼吁将“智能科学与技术”设为一级学科
“我们这个星球上要迎来机器人新人类,他们有智慧、有个性、有行为能力。”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协会理事长李德毅用一个短片,把人们带到2030年“转一转”:各个角落都是形形色色的服务机器人,翻译、助理、客服、交易、会计、司机、家政、咨询等工作都被人工智能代替;微创手术机器人“站”在手术室;无人拖拉机、农用无人机、背包机器人和收割机器人将成为新一代“农民”。
“人工智能给人类带来的影响,将远远超过计算机和互联网在过去几十年已经对世界造成的改变。”李德毅认为这种改变必然要重构人类的生产生活、学习和思维的方式。与此同时,必须清醒的认识到,目前我国人工智能整体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缺少重大原创成果,人工智能尖端人才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事实上,高校早已开始探索如何培养与智能时代匹配的人才。2004年,北京大学在全国首次招收培养“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本科生,目前全国已有37所大学开展了智能专业的本科人才培养。2016年北京联合大学在全国率先成立机器人学院,面向全国招生。随后湖南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也相继成立机器人学院或人工智能学院。
“经过多年的积累,现在智能学科的人才培养,已经由下而上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培养体系。”李德毅认为,“现在的迫切任务是明确一级学科的位置,厘清课程体系,避免高开低走、碎片化和简单化。”
根据国家《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我国目前有13个学科门类和111个一级学科,国家不设二级学科,大学可自主设置。
“我国目前的学科门类和一级学科是由上而下设立的,对规范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具有指令性意义,有明显的中国特色。”李德毅说,无论是一级学科,还是二级、三级学科,本来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是一级学科确实更便于汇聚资源。
2010年起,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开始论证设智能科学与技术为一级学科,李德毅认为,由现有多个学科交叉渗透形成的“智能科学技术”,应列为一级学科,属工科门类,也可授理科学位。
李德毅认为,智能科学与技术是人类进入智能社会后,科学技术自身发展催生出来的一级学科,多学科交叉渗透和国家重大需求起了助催作用,“一级学科的确立是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和变化,智能科学与技术作为一级学科,是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源头供给能力的时代需求,有着广阔的应用和发展前景。”他认为,智能科学技术列为一级学科后,就不必贴上“交叉”的标签。
作为一级学科的智能科学与技术,应该由相对明确、独立、成熟的二级学科支撑,并要能够覆盖智能学科的整个内涵。学会经过论证,提出了5个二级学科,脑认知机理、机器感知与模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与理解、知识工程、机器人与智能系统。
与此同时,智能科学与技术的论文、著作和教材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呈现出“井喷”的态势。智能学科的教育,在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含核心课和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程等不同层次上,都有独立的课程体系支撑。
他认为,智能科学与技术的二级学科是大学自主设置智能学科课程体系的重要依据,可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巨大生源,确保“智能学科与技术”有扎实的基础、专门的知识、以及宽阔的就业,“不但不会从现有的计算机、自动化等学院抢走资源,还会促进其他学科、专业方向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同时李德毅认为,在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撑下,教育资源的优化和集中使用,教学内容的碎片化和多媒体重构,可即时灵活产生新的聚焦和新的知识点,十分有利于培养受教育者的随时随地的知识获取能力、特定问题的决策能力,以及解决现实问题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