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康系”再下一城:海康机器人背后“大树”的隐忧
洞察IPO
作者:潘妍
出品:洞察IPO
近几年,A股安防龙头海康威视(002415.SZ)分拆上市动作不断。
继萤石网络(688475.SH)登陆科创板之后,海康威视又有新动作,分拆旗下创新业务子公司杭州海康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康机器人”)申请创业板IPO。
2022年,海康威视业绩惨遭“滑铁卢”,而被其寄予厚望的萤石网络、海康机器人等八大创新业务,是否能成为让其重返往日风彩的妙药?
海康威视业绩承压,押注创新业务
曾被机构热捧,被誉为“安放茅”的科技牛股,海康威视在近几年似乎陷入困境。
自2021年7月份股价涨至69.54元/股后,海康威视股价不断下行,最低跌至26.8元/股,一度腰斩,之后股价表现并不出彩。截至3月15日收盘,海康威视股价为39.08元/股,总市值3659亿元,相较于巅峰时超6000亿的市值,市值蒸发近3000亿。
图片来源:Choice
近几年,海康威视业绩明显开始失速,2022年更是创下上市以来最惨业绩。
2月18日,海康威视发布2022年业绩快报显示,海康威视净利润同比大跌23.65%至128.3亿元,遭遇上市12年来的首次滑铁卢;年营收为831.74亿元,同比仅微增2.15%,增幅创下历史新低。
拉长时间尺度来看,2017年-2020年,海康威视的营收增速依次为31.22%、18.93%、15.69%、10.14%;净利润增速分别为26.77%、20.64%、9.36%、7.82%,其实已经开始呈现逐年下滑的趋势。
2021年虽有短暂的回暖,但2022年又再次让人感受到寒气逼人。
数据来源:海康威视各期财报;图片制作:洞察IPO
据往期各券商机构发布的研报,影响海康威视2022年业绩的主要原因或包含下述几点:疫情防控影响较大,部分项目落地延迟;海外业务两极分化,部分地区受通胀影响较大,出现负增长;经济疲软,需求下滑等。
力推“海康系”子公司上市的背后,暗藏的或是海康威视在资本市场的勃勃野心。
万亿安防市场规模,竞争激烈程度可想而知,传统安防行业增速放缓,集中型市场逐渐变为“红海”。
在2021年年报中,海康威视将自己现有业务领域定位为“智能物联AIoT”。外界在期待,海康威视能否从一家传统安防设备公司转型成为基于AI视觉的物联网公司。
在此背景下,对于海康威视而言,公司的创新业务或成为“破局”的关键点。
根据海康威视2022年半年报显示,海康威视实现营业收入372.58亿元,营收涨幅仅9.9%。同期,为海康威视贡献近2成营收的创新业务在2022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70.1亿元,同比增长25.6%,有望成为公司新的业绩增长点。
2015年,海康威视推行了创新跟投制度,海康威视持股创新业务60%的股权,剩下40%的股权则由员工进行跟投,将中高层管理人员和核心技术骨干变成“创业合伙人”,共享创新业务发展带来的成果。
在“跟投计划”下,海康威视在既有的技术渠道资源上,成立了8个创新业务,包括萤石网络、海康机器人、海康汽车技术、海康微影、海康存储、海康慧影、海康消防及海康安检等业务,覆盖智能家居、机器人、电子汽车等多个风口行业。
此前,海康威视曾公开表示:“如创新业务子公司发展壮大,并符合独立上市的条件的,优先考虑及支持其上市。”
2022年12月,萤石网络成功登陆科创板,成为“科创板智能家居第一股”,其主营业务包含智能家居产品和物联网云平台服务。
截至3月15日收盘,萤石网络的股价已从发行价格28.77元/股上涨到如今的36.50元/股,市盈率达61.6倍,远高于同日海康威视的市盈率28.5倍,可以看出萤石网络的分拆上市是非常成功的。
布局蓝海赛道,如何杀出重围?
距离萤石网络登陆科创板不到三个月,海康威视紧锣密鼓再下一城,分拆旗下机器人公司向二级资本市场发起冲刺。
2014年,海康威视成立机器视觉业务中心,主要进行自主研发机器视觉和移动机器人软硬件;2016年,该中心独立为海康机器人公司,主营业务包括机器视觉、移动机器人、计算机软件、无人机等。
现如今的海康机器人,已经是面向全球的机器视觉和移动机器人产品及解决方案提供商。从收入构成来看,机器视觉和移动机器人两大业务占比90%,其中机器视觉超过60%。
图片来源:海康机器人招股书
作为海康机器人主要营收来源,机器视觉是其重点发展业务,目前海康机器人拥有2D视觉、智能ID以及3D视觉三大产品线。
据了解,机器视觉是人工智能正在快速发展的一个分支。简单来说,机器视觉是通过“机器眼”代替人眼,用机器对物体进行识别、测量并做出判断。
根据高工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预计至2025年全球机器视觉市场规模规模将超过1200亿元。2022年至2025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3%。在中国市场中,预计2025年该市场规模将达到349亿元,其中2D视觉市场规模将超过291亿元,3D视觉市场规模将超过57亿元。
随着AI技术在工业领域的落地应用,涌入机器视觉这片蓝海的玩家可谓是络绎不绝。
《2022年机器视觉产业发展蓝皮书》显示,2022年中国机器视觉投资数量共42起,投资金额达77.41亿元。如凌云光(688400.SH)、奥比中光(688322.SH)两家企业先后在在科创板挂牌上市,大帧科技完成千万元Pre-A轮融资博视像元获近亿元天使轮融资,梅卡曼德完成C+轮融资等等。
华为机器视觉总裁段爱国就曾立下目标:“华为机器视觉要在2020年做到行业第三,三年内要做到行业第二,五年内要做到中国行业第一,如果做不到,那就是对不起华为两个字。”
在此趋势下,机器视觉企业争相发力寻找落地场景,以期塑造新的增长曲线,应用落地变得紧迫。
招股书显示,海康机器人机器视觉业务已覆盖3C电子、新能源、汽车、医药医疗、半导体、快递物流等领域。
只不过,身在竞争激烈的新赛道中,海康机器人在研发投入上却愈发“吝啬”,报告期内研发费用率持续下滑,由2019年的34.11%下滑至2022年前三季度的17.04%。
背靠大树好乘凉,独立性引疑
翻看近几年海康机器人的业绩情况,表现其实不俗。
2019年-2022年及2022年前三季度,海康机器人分别实现营业收入9.41亿元、15.25亿元、27.68亿元及28.1亿元,同期净利润分别为4547.86万元、6509.64万元、4.82亿元及4.28亿元。
可以看出,海康机器人营收连续三年翻倍,净利润更是在2021年实现七倍的增长。
不过,与母公司海康威视一样,在海康机器人的利润构成中,税收优惠与政府补助起到的“润色”作用不可忽视。
报告期内,海康机器人享受的税收优惠金额合计分别为6041.24万元、7382.09万元、1.18亿元、1.27亿元,占利润总额的比例分别为133.37%、112.51%、24.74%、32.29%。
同一期间,海康机器人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金额(不含增值税即征即退)分别为4254.36万元、1498.41万元、9091.21万元、903.95万元,占利润总额的比例分别为93.92%、22.84%、19.06%、2.30%。
不仅如此,作为海康威视的“亲儿子”,两者间“剪不断,理还乱”。
海康机器人招股书显示,海康威视持有其60%的股份,而剩余的40%股份则由青荷投资持有。中国电科通过海康威视间接控制公司60%的股份,为公司实际控制人。
图片来源:海康机器人招股书
报告期内,海康机器向关联方采购金额分别为5.27亿元、10.08亿元、2.47亿元及2.05亿元,占各期采购总额比例分别为82.61%、66.34%、12.41%和9.55%;向关联方销售金额分别为1.02亿元、1.18亿元、1.41亿、1.1亿元,占各期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10.88%、7.72%、5.10%、3.92%。
报告期内,海康机器人的关联采购和关联销售占比虽逐年下降,但来自母公司海康威视及实控人中国电科的关联金额占总关联金额比重可达8成左右。
图片来源:海康机器人招股书
《洞察IPO》还发现,海康机器人还与海康威视共享着同一套信息系统。包括部分业务、办公等中后端业务系统涉及生产、研发、财务、人事、办公等方面的管理。
此前,萤石网络IPO期间,上交所曾因发行人与海康威视共用一套信息系统而发起问询,要求萤石网络说明是否可以切实保障发行人生产、财务、人员及业务的独立性,相关账号隔离、数据隔离等措施有效性。
除此之外,据招股书披露,海康威视还将其拥有的注册商标无偿许可给海康机器人使用,许可的商标主要用于公司的机器视觉和无人机产品等。
现金流紧张,亟需“补血”
截至各报告期末,海康机器人合并口径下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85.69%、86.84%、69.46%、71.44%,均处于较高水平。
同时,海康机器人的现金流呈现持续下滑。
2019年-2021年及2022年前三季度,海康机器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1.38亿元、1.03亿元、-3.25亿元及-3.98亿元。
报告期内,海康机器人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分别为-9386.24万元、8550.27万元、-2.48亿元及4.34亿元。
海康机器人称主要原因系随着公司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原材料采购与产品备货相应增加,应收账款也有所增加所致。
截至各报告期末,海康机器人的应收账款账面价值分别为4.62亿元、4.32亿元、6.6亿元、10.68亿元,存货账面价值分别为2.62亿元、8.32亿元、12.11亿元、17.28亿元。
截至2022年前三季度,海康机器人应收账款和存货账面价值合计为27.96亿元,占其流动资产、总资产的比例为73.7%、65.85%。
可以看出,海康机器人资金已很是紧张,不融资就只能坐吃山空。此次募集资金中,海康机器人便计划拿出9.3亿元用来补充流动资金。
招股书显示,海康机器人拟公开发行预计募资60亿元,分别投入到海康机器人智能制造(桐庐)基地项目等五大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
图片来源:海康机器人招股书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1月,海康威视曾发布两则建设项目的公告,与本次海康机器人募资项目中的项目相同,投资金额也与募资额相同。
根据当时公告警示:“因投资金额较大,未来可能导致海康机器人现金流减少,同时投资、建设过程中的资金筹措情况及信贷政策、融资渠道通畅程度等的变化,可能会使海康机器人承担一定的财务风险。”
也就是说,海康机器人将原本自筹资金可能产生的风险通过IPO募资转移,而最终将使用股民、机构等投资主体的钱来进行项目建设,不得不说是打得一手好算盘。
图片来源:海康威视公告
敬告读者:本文基于公开资料信息或受访者提供的相关内容撰写,洞察IPO及文章作者不保证相关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无论何种情况下,本文内容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