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驾驶,不仅仅是一辆会跑的车


    在近日举行的2018杭州云栖大会“机器革命人工智能峰会”上,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实验室正式获得了,由杭州市政府颁发的杭州第一张无人驾驶路测牌照。继无人车、车路协同技术方案陆续曝光后,此次阿里在无人驾驶路测上终于有了研发新进展。据透露,正在测试阶段的L4级别无人驾驶车辆在测试点道路中的行驶速度已经达到了30-40km/h。
    无人驾驶技术,开始于上世纪70年代的美英德等发达国家,在可行性和实用化方面都已取得突破性进展。我国无人驾驶汽车的研究,虽起步较晚,但激流勇进,于1992年,国防科技大学成功研发出中国第一辆真正意义上的无人驾驶汽车。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各方面的横向渗透,大热的无人驾驶技术也在此基础上取得高速发展,不止阿里巴巴,百度、谷歌等互联网巨头也早已涉足无人驾驶领域,纷纷开启无人驾驶项目。
    作为智能驾驶的分支,无人驾驶技术不仅需要机器帮助人进行驾驶,更需要具备完全取代人驾驶的先进完备技术通过车载传感系统感知车辆周围环境信息,无人驾驶汽车能够自动规划行车路线,控制车辆的转向和速度,从而使车辆能够安全、可靠地在道路上行驶,到达预定目标。
    景驰科技 CTO 李岩曾表示:“无人驾驶中软件只是一部分,虽然是核心的一块,包含了人工智能、大数据和机器人的算法。但是无人驾驶技术能够走向市场还需要技术一些元素的支撑,还是这些主机场,能够提供车辆,使我们可以前装后装的加装这些传感器。”
    其实早在2016年9月,芯片大厂英伟达就推出了第一代无人驾驶处理器Xavier。历经CUDA语言长达十年的布局后,英伟达成功将“超级显卡”Xavier变成了大部分无人驾驶汽车的大脑。
    除此之外,无人驾驶车辆还具有另外一个计算核心——惯性导航系统。正如人类小脑控制着人类的运动感知系统,惯性导航系统则扮演着无人驾驶的“小脑”的角色,通过陀螺仪、惯性传感器等装置来感知车辆目前的位置、姿态、加速度等重要信息。在此基础上,即使车辆行驶到接收不到GPS等地理位置信号的地方时,依然可以较为精确计算出目前车辆的位置信息。
    大脑与小脑的共同协调,加上如今大热的传感器、视觉处理、语音识别等AI技术,使得全球无人驾驶技术飞速向前迈进,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无人驾驶汽车已经测试行驶近五十万公里,其中最后八万公里是在没有任何人为安全干预措施下完成的。由此可见,无人驾驶汽车已经距离我们不远了。
    未来安全可靠的无人驾驶汽车将能很大程度地提高残疾人的机动性和通行能力,可以为残疾人社区提供更多的自主权和便捷的移动性。一旦汽车能够实现了自动驾驶,便能将人从枯燥的驾驶中解放出来,而将有更多的时间来享受旅程和一些其他有趣的事情。
    近日,零售巨头宜家设在哥本哈根的“未来生活实验室”SPACE10提出了几项有趣的自动驾驶汽车应用概念。
    

    

    SPACE10提出了自动驾驶汽车的设计,可以扩展家庭,办公室和生活设施场景。试想一下,穿梭在社区道路中的自动驾驶的咖啡馆或自动售货商店。事实上,在加利福尼亚州,移动商铺已经以自动驾驶汽车的形式存在。
    在SPACE10设想为服务欠缺的社区提供资源的概念中,例如自驾车健康诊所、上班途中办公的车轮办公室、自驾车农贸市场、迷你宜家商店、自驾旅游巴士、自驾车客房等等,都是一些新颖,值得研究的方向。或许,当汽车实现了安全的无人驾驶后,汽车将不再只是交通工具,而将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移动空间。
    目前无人驾驶汽车,还存在多方面的不足,例如安全问题、事故责任追究问题、道路智能基础设施等,虽然无人驾驶未来前景可扩展空间巨大,但相关企业立足现在,扎扎实实解决当前问题才是首要任务。不过可预测的是,在未来,无人驾驶汽车的落地场景又将会是一大行业竞争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