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号玩家》里的“绿洲”何时会出现?
VR陀螺连续创业者
首周末4亿票房、豆瓣9.2分、“宅男春晚”,《头号玩家》上映以来获得了极大的关注。ACG圈在狂欢,享受着这封写给他们的“情书”;科技圈不禁发问,“绿洲”真的会出现吗?是早于还是晚于电影里的2025年?“绿洲”真的会将一切“真实”全部迁至“虚拟”吗?
对比起电影,其实原著小说《玩家一号》对未来描写得更深刻。小说里,真实世界中的一切教育、医疗、娱乐、工作和社会关系,都被“绿洲”所取代,现实仅仅成了“注射营养液的培养皿”。追求“Happy Ending”的好莱坞刻意避开了这些思考,但很有可能,“绿洲”就是人类最后的归宿。
“绿洲”的基础建设困境
眼镜
《头号玩家》里那个小小的眼镜,可能是VR发展的最大阻碍。前几年“尝鲜者”们在体验过VR后,纷纷表示“5年内VR很难大热”,可最近情况产生了改变。
之前用户体验的大多是Oculus CV1或HTC vive,主要的问题有四点:一是分辨率不足、清晰度不高;二是延迟高、大部分在18毫秒~20毫秒;三是需要有线连接(相比于电影中小小镜框太过笨重);四是价格太贵,还需配备1万元的台式机。
然而这四点问题在近一年纷纷得到解决:
沉稳派代表Oculus和HTC VIVE发布旗舰产品,其中vive Pro将分辨率提升了78%(4K画质)、清晰度翻倍。激进派代表PiMax等公司则直接跃迁到了8K画质,在Kickstarter上火爆大卖。
HTC VIVE的延迟率已经从最初的18毫秒降到了2毫秒~3毫秒,延迟问题彻底得到解决。
旧款的HTC VIVE和Oculus都有了辅助无线设备,新款的VIVE Pro等产品则直接进入了轻盈的无线时代(沉稳派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易用性上)。
大厂推出一体机,HTC VIVE开售Focus、Oculus推出Go(价格仅需199美元),一体机不再需要台式电脑就可以获得完整的VR体验,用户的购买门槛大大降低。
这么看,VR的前途突然变得光明起来。新一届CES上,当用户抱着质疑体验完VIVE Pro后纷纷表示“或许VR真的很近了”。
运动设备
《头号玩家》中的跑步机装置并非原创,而是来自于生活。最硬核的VR用户,家里都有一台Omni/KAT的跑步机,主要的体验方式就是固定腰部+万向跑步机,不管你是行走还是飞奔都不会跌倒。
跑步机极大增加了沉浸式体验,如果只是坐在椅子上、而不是完全模拟重力平衡感,“绿洲”的魔力将会削弱很多。虽然目前销量都来自于不差钱的硬核玩家和线下店,一旦内容普及、硬件降价后,在战场上自由穿梭还是用键盘按WASD,用户的选择显而易见。
辅助设备
电影里出现了触感手套、X1盔甲等装备,看起来似乎遥不可及,但其实市场上也有了。Manus、Hapto Gloves都是行业的先行者,发布了既便宜(100多美元)又实用的触感手套,Power Claw等公司还有针对冷热和痛感的产品,最近Oculus也准备发布一款官方的VR手套,在VR里“动手”即将成真。想象一下,去年Oculus销量最好的产品Climb(让玩家攀爬世界各个高山和建筑),配合VR手套和跑步机,体验是否炸裂?
VR“盔甲”也有一些产品,去年红极一时的Hardlight Suit就在Kickstarter上成功众筹,只不过现在还没有成熟的游戏或内容,主流消费者并不急于购买。不过,看了日本成人VR展上针对“胯部”的触感硬件,相信在VR女友等“刚需产品”出来后,硬件可能会迎来契机?
目前来看,“绿洲”最需要跨过的坎还是眼镜,不过随着设备的迭代,进入“绿洲”的时间可能大大提前;反倒是跑步机、手套、盔甲等辅助设施已经相对齐全,比电影里2045年的装备看起来要酷炫的多。
VR近期的机遇和挑战
除硬件外,“绿洲”最大的挑战是带宽。目前主流的VR产品还是游戏,完整性高的(比如赛车计划、Climb等)动辄就30-60GB,PC上尚可接受,移动VR或一体机的话则很难兼容。
封闭产品尚且需要几十GB,“绿洲”这样的开放世界需要的则是以十倍甚至百倍计。所以,下载“绿洲”是不现实也是无意义的,解决方案会是在线缓存,而在线缓存的带宽问题是目前Google和Oculus实验室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他们让软件随着人眼移动的画面去缓存数据、延迟限制到10-20毫秒内,不过,目前尚未有成熟方案。(《头号玩家》里提到的“带宽阻塞危机”可能就是“绿洲”将一切在线化后遇到的数据传输问题)
内容方面,挑战机遇并存。悲观的看,目前内容主要是成熟的游戏(PSVR的生化危机、辐射、古墓丽影等)、专门为VR开发的游戏(Oculus的Climb等)、PC/移动端的VR体验产品(攀登珠峰、极限运动、全景视频等),前两者的体验已经非常震撼,但仍然属于小众宅男;后者内容更大众,业内却鲜有成熟团队,质量更是差强人意。本质上VR大众市场还是面临“没有用户、就没有收入、所以没团队”的鸡生蛋问题,哈利迪的“绿洲”似乎更是遥远。
乐观的看呢,2017年VR Mobile的下载量是10亿+,接近2010年移动App的下载量,而移动互联网的爆发很大程度依赖于水果忍者、Talkbox(首创语音聊天)等2010年后发布的轻“爆品”。一旦有VR属性极强、轻量级爆品的诞生,大批的开发团队就会进入这个市场,一个个“绿洲”将会涌现。(现全球VR Ready的手机有10亿+,一夜爆火并非神话)
“VR体验的不可逆”是最大的机遇。生化危机为例,老玩家都习惯了生化危机的套路,对他们而言这已不是恐怖游戏了,但生化危机VR出来后,玩家纷纷表示五分钟就吓的不行、摘下眼镜后却觉得不刺激不给力只好重新带上;赛车计划、Climb等体育游戏更明显,一旦用户习惯在全景中运动,再回到现实用手柄或键盘操作则是一种煎熬。试想一下,如果最近的“吃鸡”可以用枪械控制器、VR眼镜、跑步机进行游戏,完全沉浸在紧张和刺激当中,当你摘下眼镜、看到电脑或手机的游戏画面时不会觉得索然无味吗?如果你可以活在电影里、以Jack的视角去体验泰坦尼克号和Rose的故事,你还会再去电影院看IMAX3D吗?
VR的机遇是体验的不可逆,一旦习惯VR的体验与交互,PC移动端的产品就会被淘汰,因为这种体验是沉浸式(全景视觉、听觉、触觉、嗅觉),颠覆性超过任何一次“平台级革命”;挑战也显而易见,带宽的解决方案不成熟,内容一片干涸,整个VR市场的月活用户不过千万,爆品的出现似乎遥遥无期。
“绿洲”何时出现?形态是否有变化?
原著《玩家一号》里的绿洲诞生于2025年,起初是一个游戏,随后变成了度假胜地、游戏嘉年华、学校和医院、工作和家庭,最终变成了“真实世界的替代品”。如果看这部小说或电影前,你拉个路人告诉他20年后全人类活在虚拟中,他一定觉得你疯了;但看完电影后,你告诉他5年后,所有人习惯在VR世界里游山玩水、接受教育、远程协作,他一定会若有所思,甚至很大概率同意你的观点。
“绿洲”的第一阶段将会是升级现实,一切陈旧、低效、无趣的现实将会被“绿洲”替代,譬如教育、协作和旅游等。“陈旧”的互联网教育只改变了信息的媒介、却没有改变教育行为的本质,在VR里医学、工程、艺术等实操性学科将会得到颠覆,教授学生做一次模拟手术、临摹一个风景或做个雕塑,将会无比的容易和高效;旅游无需请假、无需攒钱、无需协调老婆孩子,回到家就可以瞬移到肯尼亚大草原看动物迁徙、苍老师伴游夏日东京、或者“和蝙蝠侠一起攀个珠峰”。
之所以先是升级现实,一是因为捕捉现实的工具更为成熟(现在商用产品极多);二是因为“现实建模”所需的带宽和成本极低(酷家乐打扮家等“现实建模”公司已经获得大量融资);三是用户对于VR中现实更容易接受、对于眼前可以提升效率的事情更感兴趣。
随着建模效率的提高、带宽成本的降低、VR接受度更成熟,纯“虚拟建模”的“绿洲”会出现,这是第二阶段。普通用户会想,为什么我一定要去VR里看欧洲、何不去“死亡星球”转转?为什么我一定要学现实社会的制度,而不是“绿洲”里的规则?“绿洲”会向Minecraft靠拢,用户的创造力在此时得到充分宣泄。
第三阶段就是Matrix,那时的人再也分不清现实和虚拟,所有人活在“蛹”里(或者叫仓鼠球更萌),身体24小时摄入着营养液,五感在“绿洲”里飞奔疾驰。让我们希望这天永远也不要到来吧(或者早点到来?)
这些听起来有点天马行空,但回到之前那个问题,5年后,大量的人会习惯在VR里上课、开会和旅游玩乐,你信吗?
关于“绿洲”的其他思考
在原著中,“绿洲”的诞生是一个哲学问题,我也常常陷入思考。
首先,“绿洲”的出现是必然的吗?我一直认为,AI(人工智能)和VR是一母同胞、AI为兄VR为弟,AI在20年后剥夺了人类80%的工作岗位甚至更多,“多余”的人不用为生存担忧、但由于没有工作(不被世界需要)无法承担奢侈的享受,只好义无反顾的投身到“绿洲”里做一个头号玩家,这可能是一个不可逆的发展趋势。但反过来想,这个世界也不是如此?我们看到的感知的都是一个巨大“绿洲”所模拟出来的,身边的人只是一个个人工智能的NPC而已?“绿洲”就是真实世界的翻版?细思极恐。不过AI的加速发展,势必会催生“绿洲”的诞生,否则人们无处可去。
还有,“绿洲”诞生了,真实的世界又会如何?我觉得可能会出现两极世界,99%的人生活在“绿洲”里,享受着完美的娱乐盛宴、度假风景和纸醉金迷,现实中他们躯体在“蛹”里;1%的人掌握了现实中的资源,真实却不完美的世界反倒成为了“奢侈品”,天气多变的海岛,炎热暴晒的徒步,或者一次不舒适的性体验。1%坐拥全地球的资源,悠悠的说一句“还是现实中的风更慢啊”。
最后的问题,我们需要从虚拟回归现实吗?电影中的世界首富“韦德”想周二周四给自己放个假,但是没成为首富的其他“帕西维尔”会愿意登出账号、回到叠楼区的贫民窟吗?是否“绿洲”才是一个更公平、更有趣、更天马行空、想象力溢出的完美世界?又或者,忘记了现实中的善良和美好、纯真和质朴,彻底沉浸“虚拟”的人会狂欢至死?可能对所有人而言,这都是一个难解、又不想面对的问题吧。
又或者,我们无法选择?
文/Je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