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报道是反应事实的最好方法?

AR酱

    世界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呐,就算是没有时间熬夜看球的小伙伴们也肯定听说过这次世界杯是频频爆冷,还肯定被冰岛队门将是导演的这种文章刷过屏吧。
    
    这也不禁让人怀疑,难道大家都学会韩国人那套去收买裁判了吗?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了,这次世界杯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公正,甚至第一次出现了判点球后又取消的情况。
    除去边裁外,这绝大部分是因为VAR(视频助理裁判)的存在,球场上任何的蛛丝马迹都逃不过VAR的双眼。
    
    观看球赛的我们还能看到,有争议的进球甚至会用模型重建判断是否进球。
    但这些并不是今天的主角,我们的主角自然还是AR了。不过,技术的发展使得世界杯更加公平,AR的发展能不能使得我们的新闻报道更加客观真实吗?
    传统的新闻报道都是文字加上一些图片,有些还会加上一段视频。这对于普通的小事来说是足够的了,哪怕有失偏颇,我们也不会非常在意真相如何。
    但图片和视频终究是片面的,传递的是主观加工过的信息。对于一些人们十分关注的大事件,信息就显得不足,因此而引起的纷争也十分之多。
    对于某些事件来说,AR会不会能更好的反应事实呢?
    在三月份的一篇文章我们曾今报道过《时代周刊》和《纽约时报》在杂志中使用AR。现在再回头看看,《时代周刊》并没有继续使用AR,《纽约时报》却以及发出了6篇AR报道,这足以显现他们对于AR杂志的认真程度。
    其中有两篇都在上周发布,而且明显不同于前四篇的娱乐文章,这两篇都是对于重大新闻事件进行的报道,这是否代表着什么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篇是对于叙利亚军方进行化学攻击的报道。
    
    在今年4月7日晚,叙利亚军方在大马士革附近公寓楼投放了一枚氯弹。作为一种从二战就开始使用的化学武器,氯气的杀伤了十分大,在叙利亚战争中也被频繁使用,而在这次氯弹中,有49人死亡,其中包含11个儿童。叙利亚政府自然否认,说氯弹是被放置在那里的,在没有明确证据下面,这种说法是没有问题的,但有很多人不这么认为。
    《纽约时报》与伦敦大学研究机构Goldsmiths合作,重建了被轰炸公寓的三维模型,阳台还有炸弹,力图带出真相。
    
    通过将俄罗斯报告中的视觉信息与叙利亚活动家拍摄的视频中的得到的信息进行整合,重建了犯罪现场。
    
    我们可以看到散落一地的炸弹碎片,炸弹受到冲击后的变形,炸弹的具体结构,建筑物的全貌,屋顶的大洞以及炸弹穿破的地板。

    
    炸弹的凹陷表明了它刺穿了4层天花板和阳台的地板,外壳前的腐蚀是氯气遇水产生盐酸所腐蚀的,而且炸弹上的网格也与阳台的栅栏对比成功。
    
    而这些信息,我们都能通过AR直观的沉浸的体验到真正的现场。使我们能够最大程度的感受客观的事实,了解所有信息,做出自己的判断。
    
    AR形式提供两种模式——实物大小与模型比例。默认为实物比例,因为只有这样的大小才能够最好的理解空间。
    
    其实这项技术在战争中早有使用,在美国轰炸叙利亚清真寺,乌克兰强杀示威者等事件中都有所运用。对于犯罪现场的新闻报道,AR可以说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
    另一篇报道则是对本月初在危地马拉Volcánde Fuego发生的火山喷发的报道。
    火山爆发这种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巨大破坏自然不用多说,历史上最著名的应该就是庞贝古城了,整座城市因为火山喷发而灭亡。
    
    这次火山爆发造成了150人死亡,200多人依旧失踪,不过也都凶多吉少了。与上一篇的证据不同,这篇报道是为了真实呈现火山喷发所造成的严重后果。
    毕竟数字与照片并不能让人带来直观的体验,再大的灾害也只是个数字。大多数人看个数字加上几张照片就过去了,这与火山爆发本身的冲击性是不成正比的。
    
    《纽约时报》在火山爆发五天后,摄影师与危地马拉居民Daniele Volpe一共拍摄了727张照片来记录这场灾难。摄影师沃尔普是结果专业训练的,他知道如何测量以及拍摄照片,通过从各个角度拍摄的照片能通过软件组装成精确的3D模型。
    在这篇文章里,读者可以行走在San Miguel Los Lotes村,主角是一个卡车,被灰烬全部覆盖住的卡车,还可以体验车中感受。也是提供实物大小和模型尺寸。
    
    作为新型的灾害报道形式,可以让读者亲临现场来检查造成的损害,让读者更加贴近文章所讲述的故事。
    再说两句
    在这半年来,我们能够看到《纽约时报》对于AR形式的热衷,作为一种讲故事的手段来说,AR的确彰显出来了它的潜力。在最近两篇AR文章,《纽约时报》也转移的中心,不再作为娱乐信息的媒介,而是体现了社会价值,通过AR让更多的人看到真相,这无疑是极好的。
    但AR在这里也表现出了局限性,一是AR的构建需要大量的视觉信息,对于一些敏感事件无法获得那么多的信息。二是AR的构建需要大量的时间,而许多突发新闻是要立即报道的,对于一些事件,大家早都在微博或者微信上看到过了,这时AR报道的意义就下降许多。《纽约时报》6个月才发布了6篇文章就是最好的例子。
    不过对于十分重大的新闻,民众的兴趣不会消失的那么快,对于一些历史事件甚至会记住一身,这时AR报道就能够尽情发挥自己的优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