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单兵突袭到集团军作战是大湾区工业互联网建设的最优解?

曾响铃

    文 | 曾响铃
    来源 | 科技向令说
    特殊时代背景下,拼技术创新、拼数字化转型、拼产业升级,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全新的阶段,充满机遇也充满挑战。
    此时召开的2021年中国工业互联网大会尤为值得关注,作为企业转型、产业升级的主要执行载体,工业互联网相关的前沿趋势分享、产业发展研判都集中在了这样一次大会上。
    而除此之外,今年大会最特别的还在于,它同时也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大会”召开,核心议题也定为“如何助力大湾区工业互联网建设”,这背后,是工业互联网迈入标杆地区深度落地的新阶段。
    工业互联网迈入落地阶段,大湾区“靶心”显现
    国际竞争白热化,工业能力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硬实力的重要指标其权重不断提升,工业互联网成为各个国家的竞争赛道,而在智能技术方面颇有优势的中国则更加重视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将之视为国际竞争优势的又一重要来源。
    在发展了数十年、雄厚而睥睨全球的工业基础之上,十四五之后国家又相继提出了多个智能制造的发展规划,从政策层面强力推进工业互联网的发展。
    这其中,由于先天的制造业优势,大湾区被当成了标杆示范区进行建设。而随着工业互联网开始强调落地,这届中国工业互联网大会与以往主要围绕技术创新和概念研讨不同,聚焦到了特定的地区来讨论工业互联网在操作层面如何一步步走下去、落到实处。
    事实上,一旦在最典型区域能够把工业互联网广泛铺开,其他区域就很容易“依葫芦画瓢”,因此,做好大湾区标杆绝不仅仅只是为了这片区域,而关系到了全局——大湾区,已经成为中国工业互联网建设的“靶心”。
    点、线、面、体:由单兵突袭到集团军作战是大湾区工业互联网建设的最优解?
    大湾区工业互联网到底如何落到实处?大会上许多嘉宾出谋划策,其中,华为云基于已有实践而提出的“一平台三中心”得到了广泛认可。
    华为公司高级副总裁、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副理事长张顺茂发表了“赋能大湾区工业数字化转型,共建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的主旨演讲,直言不讳指出大湾区工业数字化转型仍处于初级阶段,并梳理了企业所面临的三个难题:不会转,即转型能力不够;不敢转,转型阵痛期比较长;不能转,转型成本偏高。
    这种梳理,表明大湾区工业互联网发展面临的挑战是多方面的,要推动大湾区标杆,不能只从单一维度出发,而要通盘考虑、体系化建设。
    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华为云要提出“一平台三中心”方案,以及它为什么会受到广泛认可:
    
    这个方案,产业链端到端的各要素被充分考虑,有技术创新、有经验共享、有运营支持,用通俗的话说,是为企业将所有可能的数字化转型要素“包圆了”,而不会“缺这个、少那个”。事实上,这个方案的面世和落地,体现的是华为云面向工业互联网点、线、面、体一步步维度提升的过程,只有这样的过程,才能最终产生一个平台化的方案体系。
    1、点:实体技术与产品的储备,构建起工业互联网的基石
    技术创新是一个工业互联网推进者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华为云与其生态伙伴,在云网边端的软硬件方面储备了诸多与工业互联网有关的技术“点”,例如物联网终端传感器、安全存储、边缘计算、5G/高速wifi无线传输、IPv6/New IP协议、人工智能决策、大数据分析等等。
    这些技术点,如同一个个的士兵,根据需求可以积木化组合成一系列解决方案,支撑各种制造业场景应用,而它们也将随着华为云的发展而不断积累,拥有无限可能的组合。
    2、线:前沿技术融合,突破工业互联网重点模块
    在技术和产品“点”之上,华为云与生态伙伴协作,可以在工业互联网的一些重点场景落地解决方案。
    以中国装备技术领域的标杆企业广东伊之密精密机械为例,在全球化经营下面临着专家资源稀缺、远程协作效率瓶颈、成本控制难度大等挑战。伊之密团队基于华为云强大的技术底座和丰富的生态资源,打造了AR企业云服务平台,用AR帮助实现更好的远程协同、培训与产品展示。例如,专家可以通过AR远程指导现场人员完成作业,提升专业技能水平和沟通效率的同时,也减少差旅成本。
    可以看到,将技术“点”进行组合,如同制造一股股奇兵,让华为与生态伙伴在工业互联网特定场景下实现着突围。
    3、面:整体化解决方案突围工业企业整体转型
    在场景之上,华为云的“奇兵”还可以升级成建制化的“部队”,攻克制造企业的整体转型升级。
    从落地案例看,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专注于研发、生产和销售多种射频通讯模块、解决方案和智能化相关产品的易而达科技,年产量达4000万片,庞大的生产体系迫切需要数字化来实现降本增效。华为云与合作伙伴提供的“云数字工厂平台”,基于华为云数据底座构建上层应用,实现了对各个系统数据通路的打通,让财务信息系统能够对接到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体系中,让各研发管理环节实现标准化管理与协作,让生产主数据可以实现各环节联通从而做到透明化管理,最终实现了对易而达科技的整体数字化改造。
    可以看出,到了这个维度,工业互联网的要素已经更为复杂,需要更加统合的能力,可以“定制化”解决单一企业几乎所有数字化需求。
    4、体:长效协同机制构建起工业互联网持续发展的保障
    在单个企业全面数字化的维度之上,是工业互联网全面、持续发展的长效协同机制,它是产业层面的宏观安排,更立体也更系统,本次工业互联网大会上华为提出的“一平台三中心”就在这个维度上,它的出现,离不开华为云点、线、面各维度的能力和实践积累,绝不是凭空提出来的。
    到了这里,一个个技术和产品的“单兵”,已经构建起集团军作战的势头,能够批量化推进制造企业变革从而推动产业整体的进化。
    实际上,华为云与其生态伙伴“倾囊相授”的“一平台三中心”方案,已经有过落地实践。华为云东莞工业互联网平台就聚合了树根互联、金蝶、用友、纷享销客等生态伙伴,帮助东莞的电子信息、机器人与智能装备、新能源、生物制药等工业领域实现转型升级,仅三中心中的“区域运营中心”就配备了80+专业人员,包括本地团队15+、生态伙伴50+、研发支撑20+,投入力度很大。
    从受益企业案例来看,在华为云东莞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支持下,东莞知名电子企业德普特打造了数据驱动的智能工厂,实现了产品直通良率提升5%、车间制造成本降低1200万、生产效率提升10%的成果,真正做到了提质、降本、增效三位一体。
    显而易见的是,平台化的方案将更快速、更深度地推动更多类似德普特的制造企业实现全面的数字化转型目标。
    结语
    举国家之力进行的产业升级,使得工业互联网变成了一次工业发展的全面变革,过去以互联网企业为代表的只是把工业互联网当做一门“To B”生意的做法,变得十分狭隘。
    受到广泛认可的“一平台三中心”,事实上表明工业互联网进入了多主体协同的时代,“一盘棋”拼产业升级要求政府、有技术与生态资源能力的科技企业、工业企业自身、行业协会等多主体的共同参与到工业互联网建设当中来,工业互联网的发展路线也进入体系化、平台化阶段,需要在底层共同构建一个数字化支撑体系。
    在这个过程中,以华为为代表,不计当下得失、做基础设施建设者和维护者的科技企业们,将与时代同频共振,收获属于自己的长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