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生物识别赋能多元化应用场景


    人工智能中的生物识别技术之所以能够大行其道,主要在于管理者能够通过它解决这三大主要问题:
    一是解决“你是不是本人”的问题,比如通过多模态生物识别系统实现高效、精准的个人身份认证,以落实国家针对“实人认证”的统一管理;二是解决“你是谁”的问题,通过前端身份认证系统和后端人脸库(黑名单、白名单、灰名单)的数据比对,助力公安、交通、金融等相关机构第一时间掌握目标人的身份信息;三是识别“你要干什么”的问题,通过行为识别相关算法和数据分析,让机器进行预判,以达到安全预警的效果,防患于未然。
    其中,第一项中针对个人身份进行识别认证是后面两个问题得以展开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以指纹、人脸、虹膜、静脉、体态、步态等为代表的生物识别技术,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在安全性、防伪程度、便捷性等方面凸显出绝对的优势,已逐渐全面替代传统的卡证、密码式身份鉴定方式,成为目前人工智能时代多个应用领域主流的身份认证方式。
    多模态生物识别渐成主流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指纹、人脸等单一生物识别技术的快速演进以及应用场景的陆续开放,让指纹识别、人脸识别分别基于各自的应用优势开辟出了相应的商机市场。
    遍布于办公大楼的指纹打卡考勤系统,电子消费产品的指纹解锁应用,国家第二代身份证推行的指纹生物识别信息采集等,为指纹识别的广泛应用奠定了雄厚的市场基础。
    随着人工智能在安防、商业、金融、物流等数据量庞大的行业领域的落地应用,人脸识别作为人工智能和应用场景最为关键的连接点,开始以“雨后春笋”般的态势迅速实现技术下沉,融入到不同的业务场景当中,在公安视频侦查、商业“刷脸”消费、自助/远程开户、实人制收寄快递等细分场景下发挥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包括虹膜、静脉、掌纹、声纹等次常规生物识别技术也在实现技术的自我进化以及应用市场的开拓。
    由于每一项生物特征的识别算法和方式相对单一,为了达到最佳的应用性、安全性和便捷性体验,融合了多种生物特征识别的多模态生物识别技术应运而生,并在对安全性和系统功能多样性要求较高的场所开始普及运用。
    多模态生物识别是指通过整合或融合人体多种生物特征进行身份识别、验证及判断的技术,它能够充分利用不同人体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特点和各自独特的优势,使得身份认证及识别过程更加精准、安全,从而提高整体系统的性能,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
    多模态生物识别赋能多元化应用场景
    伴随着近几年来市场应用需求的日趋精细化,不同的应用场景对于多模态生物识别在产品形态、系统功能、业务融合等方面都提出了针对性的要求,而这也为多模态生物识别的技术商用化落地提供了多元化的方向。
    按照技术应用的场景划分,目前多模态生物识别主要的赋能方向聚焦在公共服务、信息安全及个性化AIoT应用等几大方面:
    公共服务领域相关应用
    在公共服务方面,公民身份生物特征库建设的硬性要求为后续实名制转向实人制奠定了必要的基础。通过绑定个人身份证及个人指纹生物特征信息,让“实人认证”得以有效落实。
    现阶段遍布在出入境、公安、社保等机构大厅的指纹/虹膜/人脸采集仪、身份证阅读器、人证核验终端等,都是基于各项公共服务的实际应用需求,实现了多模态识别技术的产品化及其落地应用。
    其中实人认证分为“采集”和“认证”两大环节,由此适用的产品形态也不尽相同,指纹/虹膜/人脸采集仪主要用作生物特征信息的采集,而人证核验终端则重在“认证”方面。
    目前市场上主流的人证核验终端系统基本均由多模态算法(包含指纹、人脸、OCR)、智能硬件、人证核验软件三个关键部分构成。产品形态涵盖手持式、桌面式、壁挂式、通道式,基于多模态生物识别的人证核验系统已经广泛应用到全国高考、税务、金融、旅业等行业,为使用者提供“按指”、“刷脸”快速认证服务。
    信息安全领域相关应用
    在信息安全方面,根据《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和《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系统分级保护技术要求》条例规定应采用生物特征如指纹、虹膜、掌纹等强身份鉴别方式进行身份鉴别。
    信息安全领域的生物识别技术应用,更多是充分契合如军队、保密、军工企业等众多涉密企业的实际需求,不光要进行对“人”的身份核验,同时更要保障特定数据、文件的高度保密。由于对加密技术有绝对的要求,因此,目前业内有能力针对信息安全领域推出高保密方案的生物识别企业并不多。
    在产品形态和系统方案的设计上,目前应用于信息安全领域的生物识别方案主要涵盖指纹安全存储介质、指纹电脑安全防护、指纹AD域身份鉴别、应用系统指纹识别、指纹USB KEY等,依托相关指纹识别信息安全等级防护方案,可以大大增强用户身份鉴别的强度、数据保密性和身份可信审计等,最大程度降低泄密风险。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