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看懂,为什么有的投资人讨厌元宇宙,有的却爱死它了
创业邦元宇宙里没有新东西。或许十年之后,它就会成为未来的互联网,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
作者|周峰
编辑|白瑞
再一次,周鸿祎对热潮中的科技新概念表达了不看好。
11月20日,周鸿祎作客央视《对话》节目时,直言元宇宙“代表着人类的没落”。在他的理解中,“元宇宙的一切东西都还是虚幻的,就算实现了,也是虚拟现实”。
此番言论建立在他和美国同行交流后的印象上。大洋彼岸认为的元宇宙最高形式是脑机接口。“闭着眼睛躺在床上,插着管子有营养液,再刺激你的脑电波,就能产生无数的幻想。这样不就成为了《黑客帝国》里面的人肉电池吗?”
上一次被“红衣大炮”“灭灯”的新技术,还是2018年全民关注的区块链。但和3年前争先入局区块链的“盛况”不同,如今一级市场关注元宇宙方向多年的投资人,对各种鼓吹元宇宙概念的项目并不看好。
但不看好的原因,并不是认同周鸿祎。
冷静的一级市场
都在等腾讯
虽然二级市场一度出现过盲目炒作的现象,但在云岫资本的观察里,一级市场对元宇宙的态度,仍然以谨慎乐观为主。
“有些项目会带上元宇宙的概念去融资,但一级市场,尤其是具有核心判断力的机构,对这个方向也只是开始重点关注。”云岫资本董事总经理符志龙介绍,由于元宇宙和2016-2017年一度火热的VR有部分重叠,机构整体上对元宇宙赛道的态度并没有特别激进。
“大部分考察元宇宙机会的投资人,还是会选择偏早期的项目,以及比较好的团队。”云岫资本观察到,这些投资多以布局为目的。
相比之下,偏成长期和中后期的项目并不吃香,除非海外已经有了比较好的项目能够对标。
据创业邦不完全统计,自Facebook宣布改名Meta以来,全球范围内已至少发生超过300起科技创业公司融资事件。其中和元宇宙强相关的VR/AR项目数量仅有23起,占整体比例不足10%。和动辄融资数亿美元的企业服务赛道相比,该行业也鲜见过亿美元的项目。
李萌所在的星瀚资本便是出手谨慎的机构之一。早在2016年时,身为合伙人助理的他就已经开始关注元宇宙相关方向的技术。星瀚资本自身也在智能引擎等元宇宙相关的技术领域有所布局。然而在当下,李萌却对各种打着元宇宙概念的创业项目心怀警惕:“话题热起来,各种人都会来搭便车。”
在符志龙看来,“元宇宙有点像5年之前的物联网,也是一个大的概念和范畴,但怎么落地,最终形态是怎样的,并没有一个定论。”
他认为,在思考比较清晰的方向上,尚需要3-5年才有可能出现有效的商业模式。而像AR眼镜、虚拟人社交等概念,由于生态和载体都不完善,成熟时间可能需要5年以上。
这也是李萌对当下元宇宙概念心怀警惕的原因。元宇宙构想自身是多领域共同参与的进程,能否成为现实,并不是依靠单点技术或产品爆发的简单事情。
“元宇宙的实现来自共识,如果大家的共识足够多,应用场景就可以迅速搭建出来。”李萌表示。
“如果元宇宙有产业方重度投入资源的话,可能时间表会不一样。”符志龙举例,“VR因为Facebook和Oculus的重度投入,近两年发展速度就很快。”
目前,除了Facebook外,跟进元宇宙概念的,不乏高通、英伟达、字节跳动等来自产业上下游的大厂。而在当下,业界更加关注腾讯何时入局。
“腾讯的业务包括游戏、视频、工作协同和社交,在生态层面上是最完善的。”在符志龙看来,腾讯正式宣布入局元宇宙,或许就意味着真正进入了元宇宙的春天。
事实上,腾讯也看到了自身在元宇宙中的潜力。在上周第三季度业绩电话会议上,腾讯总裁刘炽平便肯定元宇宙概念能为游戏和社交网络提供新的增长机会,也会给商务市场带来增长机遇。
不过这番肯定的前提,是“元宇宙是一个令人激动,却也相对模糊的概念。”刘炽平表示,腾讯具备相关的技术和支持,有很多路径抓住元宇宙方面的机遇。但具体如何去做,官方目前还没有给出明确答案。
投资元宇宙
到底可以投什么?
事实上,与元宇宙相关的多项新兴技术尚不成熟。清华大学新闻学院在《2020-2021年元宇宙报告》中认为,构建元宇宙的底层,需要发展包括NFT(非同质化代币)、去中心化身份、生成式人工智能、多重体验、数字人类、基于物理信息的人工智能、AI增强软件工程、工业云等在内的新技术。
而在Gartner 2021年新兴技术成熟度曲线中,相关技术大多仍处在引起全社会关注,受到资本和舆论追捧的期望膨胀期。在元宇宙能够形成稳定期待,产生真正的经济效益之前,认知泡沫破灭不可避免。
在星瀚资本看来,在当下的时间节点,如果有太多资本因为概念涌入赛道的话,元宇宙相关的创新速度会难以承受压力,进而让行业向低质量的恶性竞争发展。
在底层技术架构不完善的前提下,谈论商业模式只是枉然。无论云岫资本还是星瀚资本,都认为这是一级市场相对冷静的根本原因。
但这并不是说当下和元宇宙相关的一切,都没有投资价值。
“元宇宙的底层逻辑是数字化,首先需要数据形成,进而需要数据处理,和数据传输,首先在这三个方向上就有比较大的投资机会。”符志龙介绍,在当前的时间节点中,包括虚拟引擎、计算单元和通信技术都是具有投资价值的方向。
除此之外,在云岫资本的认知中,数字资产、应用层硬件设备及底层芯片同样值得关注。
“首先,现实中的资产需要转化成为数据,成为数字资产,而传统手段过于低效昂贵。谁能低成本快速搭建数字资产并且SaaS化应用,形成通用化底层工具,谁将成为元宇宙的基石,并给未来元宇宙的模式创新提供广阔空间及想象力;
“第二,硬件设备的运营周期长,VR/AR等交互设备以及相关产业链里的核心元器件,将有很大空间;最后,元宇宙呈现需要实时渲染,这需要底层算力作支撑,因此对GPU、CPU和AI芯片的需求将暴增。”
部分和元宇宙相关的技术,在这轮热潮到来之前已经开始得到广泛应用。而元宇宙的出现,则为这些技术和产品提供了更大可能的应用范围。
例如环境感知技术,以及这项技术所依赖的各类传感器硬件,本就在自动驾驶和机器人行业中得到大量应用。而正在工业数字化大潮下起飞的数字孪生,也在垂直行业的工业应用场景之外,因为元宇宙获得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元宇宙跑在哪条车道上?
虽然大部分介绍元宇宙的文献,都把源头指向了1992年出版的科幻小说《雪崩》中的虚拟世界。但认为不能把元宇宙和虚拟现实简单画等号的从业者和投资人大有人在。
典型如罗永浩在微博上转发的前社交网络Bebo创始人及CEO Shaan Puri的言论。Puri认为,元宇宙并不仅仅是大部分人所理解的虚拟现实。在他看来,元宇宙不是空间概念,而是时间概念,是数字生活价值超出现实生活价值的时刻。
这一观点脱胎自信息技术的进化。Puri表示,人类曾经将超过99%的注意力放在现实世界里。电视、电脑和手机出现后,人类逐渐将注意力从实体世界转向了数字世界,价值也随之从实体世界生活中转移。
“我们关注屏幕的时间比例增加到90%后,便是元宇宙的开始。”。
“在我们的理解中,元宇宙是数字化的延伸。”在符志龙看来,元宇宙概念提出背后的本质是“AI、云计算、大数据和5G网络带来计算效率和传输速率提升后,现实世界在大规模数据化之后,得以更深层地数据化。”而元宇宙,便是驱动这一进程背后的整体技术手段。
如此看来,周鸿祎所不看好的“元宇宙”,更多局限在了Facebook所展示出的VR上,而这并非元宇宙的全貌。
Avi Bar-Zeev是另一位不认同元宇宙等同于虚拟现实的业内人士。他在虚拟现实领域耕耘了三十多年,曾经创办过谷歌地图的前身Keyhole,并发明微软增强现实设备HoloLens。除此之外,在2016年至2019年间,Bar-Zeev还出任过苹果公司高管,负责AR相关项目。
在他的观点中,元宇宙落地的很多场景里不存在视觉维度。“当我们对智能音箱发出指令,要求开关房间中的照明时,我们就已经接入了元宇宙。”
沿着元宇宙是数字化延伸进入实体世界的脉络继续思考,这一观点便很容易理解:
在智能音箱控制照明场景里,包含了传感器和通信装置组成的物理节点、带有图网络(graph network)的智能化云端系统和连接屋内其他智能设备的网络。上述技术和设备将物理世界的信息转化成数字,形成了虚拟的数字房间,并将它与物理世界中的房间连接。
在这套系统中,我们的要求被智能音箱转化成数字信息,作用在数字房间中。现实中灯光的明暗,其实是数字房间接入物理世界后的投影——整个过程中,并不需要能提供沉浸式体验的虚拟现实设备。
“我们不能简单把元宇宙当成是一个虚拟世界,而是虚拟与现实世界的联动和交互,最终目的是提升我们各方面的效率,以及增强生活、社交体验。”符志龙表示。
实际上,在进入21世纪之前,虚拟现实也用来形容被互联网数字化改造后的世界,只不过当时人们熟知的概念是“赛博空间”。和元宇宙一样,赛博空间也诞生于科幻小说,指代存储在计算机和网络中的虚拟世界。
今天,赛博空间概念中描述的网络游戏、电商、网络社交等场景已经融入进我们的生活。而Bar-Zeev也更乐于用“未来互联网”描述种种元宇宙框架下的设想。
“元宇宙里没有新东西。”他表示,或许十年之后,它就会成为未来的互联网,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
本文为创业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创业邦将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转载或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作者:创业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