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基础:16张结构图理解代码重定位的底层原理

道哥分享

    程序的结构
    bootloader 把程序从硬盘读取到内存
    代码重定位
    程序入口点重定位
    段表重定位
    跳转到程序的入口地址
    操作系统程序的执行
    在上一篇文章中Linux从头学05-系统启动过程中的几个神秘地址,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我们以几个重要的内存地址为线索,介绍了 x86 系统在上电开机之后:
    CPU 如何执行第一条指令;
    BIOS 中的程序如何被执行;
    操作系统的引导代码(bootloader) 被读取到物理内存中被执行;
    下一个环节,就应该是引导程序(bootloader)把操作系统程序,读取到内存中,然后跳入到操作系统的第一条指令处开始执行。
    这篇文章,我们继续以 8086 这个简单的处理器为原型,把程序的加载过程描述一下。其中的重点部分就是代码重定位,我们用画图的方式,尽我所能,把程序加载、地址重定位的计算过程描述清楚。
    PS: 文中所说的程序、操作系统文件,都是指同一个东西。
    程序的结构
    为了便于下面的理解,我们有必要把待加载的操作系统程序的文件结构先介绍一下。
    当然了,这里介绍的文件结构,是一个非常简化版本的操作系统程序,本质上与我们平常所写的应用程序没有什么差别,因此我们也可以把它看做一个普通的程序文件。
    操作系统程序静静的躺在硬盘中,等待 bootloader 来读取,此时 bootloader 可以看做一个加载器。
    它俩毕竟是属于两个不同的东西,为了让 bootloader 知道程序的长度,需要某种“协议”来进行沟通,这个“协议”就是程序文件的头信息(Header)。
    也就是说,在程序的开头部分,会详细的介绍自己,包括:程序的总长度是多少字节,一共有多少个段,入口地址在什么位置等等。
    还记得之前介绍过的 Linux 系统中使用的 ELF 文件格式吗?Linux系统中编译、链接的基石-ELF文件:扒开它的层层外衣,从字节码的粒度来探索
    那篇文章把一个典型的 Linux ELF 格式的可执行文件彻底拆解了一遍,可以看到,在 ELF 文件的头部信息中,详细描述了文件中每一部分内容。
    其实 Windows 中的程序格式(PE 格式)也是类似的,它与 ELF 格式来源于同一个祖宗。
    1. 程序头(Header)的描述信息
    为了便于描述,我们假设程序中包括 3 个段:代码段,数据段和栈段,再加上程序头部信息,一共是 4 个组成部分。如下所示:
    
    为什么中间留有白色的空白?
    因为每一个段并不是紧挨着排列的,为了段地址能够内存对齐(16个字节对齐),段与段之间可能会空余一段空间,这些空间里的数据都是无效的。
    刚才说了,为了能够让加载器(bootloader)尽可能的了解自己,程序文件会在自己的 Header 部分,详细的描述自己的信息:
    
    有了这样的描述信息,bootloader 就能够知道一共要读取多少个字节的程序文件,跳转到哪个位置才能让操作系统的指令开始执行。
    2. 关于汇编地址
    在程序的头信息中,可以看到汇编地址和偏移量这样的信息。
    编译器在编译源代码的时候,它是不知道 bootloader 会把程序加载到内存中的什么位置的。
    bootloader 会查看哪个位置有足够的空间,找到一个可用的位置之后,就把操作系统程序读取到这个位置,可以看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因此,编译器在编译阶段用来定位变量、标签等使用的地址,都是相对于当前段的开始地址来计算的。
    还是拿刚才的图片来举例:
    
    我们假设 Header 部分是 32 个字节,三个段的开始地址分别是:
    代码段 addrCodeStart: 0x00020(距离文件的第一个字节是 32 Bytes);
    数据段 addrDataStart: 0x01000(距离文件的第一个字节是 4K Bytes);
    栈段   addrStackStart:0x01200(距离文件的第一个字节是 4K+512 Bytes);
    在代码段中,定义了一个标签 label_1,它距离代码段的开始位置(0x00020)是 512 个字节(0x0200)。
    同时,可以算出它距离文件开头的第一个字节就是 512 + 32 = 544 字节,因为代码段的开始地址距离文件头部是 32 个字节。
    在 label_1 之前的代码中,会引用到这个标签。
    那么在使用的地方,将会填上 0x0200,表示:引用的这个位置是距离代码段开始地址的 512 字节处。
    以上的这些地址,指的就是汇编地址。
    我们再来拿程序的入口地址偏移量来举例,入口地址是通过 start 标签来定义的:
    
    假设:在代码段中,入口地址标签 start 位于代码段开始位置的 0x0100 偏移处,也就是距离代码段开始位置的 256 个字节。
    那么,在程序的 Header 信息中,入口点偏移量的位置就要填写 0x0100,这样的话,bootloader 把程序读取到内存中之后,就能从这里获取到程序入口点的偏移地址,然后经过一系列的重定位,就可以准确跳转到程序的第一条指令的地方去执行了。
    按照刚才假设的地址信息,程序头 Header 中的信息就是下面这个样子:
    
    最右侧的蓝色字体,表示每一个项目占用的字节数,一共是 24 个字节。
    刚才说到,每一个段的开始地址都是按照 16 字节对齐的,因此在 Header 之后,要空余 8 个字节的空间,之后,才是代码段的开始地址(0x00020 = 32 Bytes)。
    bootloader 把程序从硬盘读取到内存 1. 读取到内存中的什么位置?
    bootloader 在把操作系统文件,从硬盘上读取到内存之前,必须决定一件事情:把文件内容存放到内存中的什么位置?
    从上一篇文章我们了解到,在读取操作系统之前,内存布局模型是下面这样的:
    
    注意:这是 8086 系统中,20 根地址线能够寻址的 1 MB 的地址空间。
    其中顶部的 64 KB,映射到 ROM 中的 BIOS 程序。
    底部从 0 开始的 1 KB 地址空间,是存储 256 个中断向量(下一篇文章准备聊聊中断的事情)。
    中间的从 0x07C00 地址开始的地方,是 BIOS 从硬盘的引导区读取的 bootloader 程序所存放的地方。
    黄色部分的空间一共是 640 KB 的空间,都是映射到 RAM 中的,因此,有足够大的空闲地址空间来存储操作系统程序文件。
    假设:bootloader 就决定从地址 0x20000 开始(128 KB),存放从硬盘中读取的操作系统程序文件。
    2. bootloader 设置数据段基地址
    从硬盘上读取文件,是按照扇区为读取单位的,也就是每次读取一个扇区(512 字节)。
    至于如何通过指定扇区号、发送端口命令,来从硬盘上读取数据,这是另一个话题,暂且不表,我们把目光集中在 bootloader 上。
    对于 bootloader 来说,读取操作系统文件就相当于读取普通的数据。
    既然已经决定把读取的数据从地址 0x20000 开始存放,那么 bootloader 就要把数据段寄存器 ds 设置为 0x2000,这样的话,经过逻辑地址的计算公式:
    物理地址 = 逻辑段地址 * 16 + 偏移地址
    才能得到正确的物理地址,例如:
    读取的第 1 个扇区的数据放在:0x2000:0x0000 地址处;
    读取的第 2 个扇区的数据放在:0x2000:0x0200 地址处;
    读取的第 3 个扇区的数据放在:0x2000:0x0400 地址处;
    ...
    读取的第 10 个扇区的数据放在:0x2000:0x1200 地址处;
    
    3. bootloader 读取所有扇区
    bootloader 需要把操作系统程序的所有内容读取到内存中,需要读取的长度是多少呢?
    程序文件的 Header 中有这个信息,因此,bootloader 需要先读取程序文件的第一个扇区,也就是 512 字节,放在 0x20000 开始的位置。
    我们继续假设一下:程序的总长度是 5K 字节(0x01400),那么程序文件的前 512 个字节(第一个扇区)读取到内存中,就是下面这个样子:
    
    注意:这是文件内容被读取到内存中的布局,最下面是低地址,最上面是高地址,这与前面描述静态文件中内容的顺序是相反的。
    读取了第一个扇区之后,就可以取出 0x20000 开始的 4 个字节的数据:0x01400,得到程序文件的总长度: 5 K 字节。
    每个扇区是 512 字节,5 K 字节就是 10 个扇区。
    第一个扇区已经读取了,那么还需要继续读取剩下的 9 个扇区。
    于是,bootloader 把所有扇区的数据,依次读取到:0x2000:0x0000, 0x2000:0x0200,  0x2000:0x0400, ... 0x2000:0x1200 地址处。
    4. 如果程序文件超过 64 KB 怎么办?
    这里有一个延伸的问题可以思考一下:
    8086 的段寻址方式,由于偏移量寄存器的长度是 16 位,最大只能表示 64 KB 的空间。
    我们所假设的例子中,程序文件只有 5 KB,在一个数据段内完全可以包括,因此 bootloader 可以一直用 0x2000:偏移量 的方式来读取文件内容。
    那如果程序的长度是 100 KB,超过了偏移量的 64 KB 最大寻址空间,那么 bootloader 应该怎么样做才能正确把 100 KB 的程序读取到内存中?
    解答:
    可以在读取文件的过程中,动态的增加数据段逻辑地址。
    
    比如,在读取前面的 64 KB 数据(扇区 1 ~ 扇区 128)时,段寄存器 ds 设置为 0x2000。
    在读取第 65 KB 数据(扇区 129)之前,把段寄存器 ds 设置为 0x3000,这样读取的数据就从 0x3000:0x0000 处开始存放了。
    代码重定位
    现在,操作系统程序已经被读取到内存中了,下一个步骤就是:跳转到操作系统的程序入口点去执行!
    程序入口点重定位
    程序入口点的偏移量,已经被记录在 Header 中了(0x04 ~ 0x05 字节,橙色部分):
    
    Header 中记录的代码段中入口点 start 标签的偏移量是 0x100,即:入口点距离代码段的开始地址是 256 个字节。
    同样的道理,代码段中所有相关的地址,都是相对于代码段的开始地址来计算偏移量的。
    因此,如果(这里是如果啊) bootloader 把代码段的开始地址(不是整个文件的开始),直接放到内存的 0x00000 地址处,那么代码段里所有地址就都不用再修改了,可以直接设置:cs = 0x0000, ip=0x0100,这样就直接跳转到 start 标签的地方开始执行了。
    可惜,bootloader 是把操作系统程序读取到地址 0x20000 开始的地方,因此,需要把代码段寄存器 cs 设置为当前代码段在内存中的实际开始位置,也即是下面这个五角星的位置:
    
    以上两段文字,可以再多读几遍!
    在 Header 中,0x06,0x07, 0x08, 0x09 这 4 个字节的数据 0x00020,就是代码段的开始位置距离程序文件开头的字节数。
    只要把这个数值(0x00020),与文件存储的开始地址(0x20000)相加,就可以得到代码段的开始地址在物理内存中的绝对地址:
    0x00020 + 0x20000 = 0x20020
    即:代码段的开始地址,位于物理内存中 0x20020 的位置。
    对于一个物理地址,我们可以用多种不同的逻辑地址来表示,例如:
    0x20020 = 0x2002:0x0000
    0x20020 = 0x2000:0x0020
    0x20020 = 0x1FF0:0x0120
    面对这 3 个选择,我们当然是选择第 1 个,而且只能选择第 1 个,因为代码段内部所有的地址偏移,在编译的时候都是基于 0 地址的(也即是上面所说的汇编地址),或者称作相对地址。
    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就可以把 cs:ip 设置为 0x2002:0x0100,这样 CPU 就会到 start 标签处执行了。
    但是,在进行这个操作之前还有其他几件事情需要处理,因此,要把代码段的逻辑段地址 0x2002, 写回到 Header 中的 0x06 ~ 0x09 这 4 个字节中保存起来(橙色部分):
    
    段表重定位
    此时,系统还是在 bootloader 的控制之下,数据段寄存器 ds 仍然为 0x2000,想一想为什么?
    因为 bootloader 读取操作系统程序的第一扇区之前,希望把数据读取到物理地址 0x20000 的地方,右移一位就得到了逻辑段地址 0x2000,把它写入到数据段寄存器 ds 中。
    我们一直忽略了 bootloader 使用的栈空间,因为这部分与文件主题无关。
    操作系统程序如果想要执行,必须使用自己程序文件中的数据段和栈段。
    但是,Header 中记录的这 2 个段的开始地址,都是相对于程序文件开头而言的。
    而且操作系统文件并不知道:自己被 bootloader 读取到内存中的什么位置?
    因此,bootloader 也需要把这 2 个段,在内存中的开始地址进行重新计算,然后更新到 Header 中。
    这样的话,当操作系统程序开始执行的时候,才能从 Header 中得到数据段和栈段的逻辑段地址。
    当然了,这里所举的示例中只有 3 个段,一个实际的程序可能会包括很多个段,每一个段的地址都需要进行重定位。
    bootloader 从 Header 的 0x0A ~ 0x0B 这 2 个字节,可以得到一共有多少个段地址需要重定位。
    然后按照顺序,依次读取每一个段的偏移地址,加上程序文件的加载地址(0x20000),计算出实际的物理地址,然后再得到逻辑段地址,具体如下:
    代码段偏移量 0x00020:0x20000 + 0x00020 = 0x20020(物理地址),右移一位得到逻辑段地址:0x2002;
    数据段偏移量 0x0x01000: 0x20000 + 0x01000 = 0x21000(物理地址),右移一位得到逻辑段地址:0x2100;
    栈段 段偏移量 0x0x01200: 0x20000 + 0x01200 = 0x21200(物理地址),右移一位得到逻辑段地址:0x2120;
    下图橙色部分:
    
    我们把代码段、数据段、栈段在内存中的布局模型全部画出来:
    
    跳转到程序的入口地址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一切工作已经准备就绪,最后一步就是进入操作系统程序中代码段的 start 入口点了。
    在上面的准备工作中,bootloader 已经把程序代码段的逻辑段地址 0x2002,保存在 Header 中的 0x06 ~ 0x09 这 4 个字节中了,只要把它赋值给代码段寄存器 cs 即可。
    程序入口点位于 start 标签处,它距离代码段的开始位置偏移 0x100,保存在 Header 中的 0x04 ~ 0x05 这 2 个字节,只要把它赋值给指令指针寄存器 ip 即可。
    我们可以手动从内存中读取,然后赋值给 cs 和 ip 寄存器。
    也可以直接利用 8086 CPU 中的这条指令:jmp [0x04] 来实现 cs:ip 的赋值。
    
    因为此刻还是在 bootloader 的控制下,数据段寄存器 ds 的值仍然为 0x2000,因此跳转到 0x2000:0x04 内置中所表示的地址,就可以把正确的逻辑段地址和指令地址赋值给 cs:ip,从而开始执行操作系统程序的第一条指令。
    操作系统程序的执行
    操作系统的第一条指令在执行时,数据段寄存器 ds 和 栈段寄存器 cs 中的值,仍然为 bootloader 中所设置的值。
    因此,操作系统首先要把这 2 个段寄存器设置为自己程序文件的值,然后才能开始后续指令的执行。
    上文已经说过,每一个段在内存中的逻辑段地址,已经被 bootloader 重新计算,并且更新到了 Header 中。
    所以,操作系统就可以从 ds:0x14 的位置,读取新的栈段逻辑地址 0x2120,并把它赋值给栈段寄存器 cs。
    从这个时候开始,所有的栈操作就是操作系统程序自己的了。
    注意:此时数据段寄存器 ds 仍然没有改变,仍然是 bootloader 中使用的 0x2000。
    然后再从 ds:0x10 的位置读取新的数据段逻辑地址 0x2100,并把它赋值给数据段寄存器 ds。
    从这个时候开始,所有的数据操作就是操作系统程序自己的了。
    
    注意:给 cs、ds 的赋值顺序不能颠倒。
    如果先给 ds 赋值,那么再去 Header 中读取 cs 逻辑段地址的时候,就没法定位了。
    因为此时 ds 寄存器已经指向了新的地址(ds = 0x2100),没法再去 0x2000:0x14 地址处获取数据了。
    最后还有一点,对于栈操作,除了设置栈的段寄存器 cs 外,还需要设置栈顶指针寄存器 sp。
    我们假设程序中设置的栈空间是 512 字节,栈顶指针是向低地址方向增长的,因此,需要把 sp 初始化为 512。
    至此,操作系统程序终于可以愉快的开始执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