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字经济发展解构与分析(2022)
数字经济是依托数字科技,着眼数据价值,利用数据赋能,优化资源配置,重塑传统产业的新经济形态。近年来,中国数字经济保持高速发展,2016-2021年间平均复合增长率高达14%。2021年中国数字经济总规模已达到45.5亿元,稳居全球数字经济第二大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明确提出数字中国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随着中国数字经济规模持续增长,结构持续优化,数字经济作为中国经济增长新动能,将在未来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在此背景下,为研究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总体态势、各区域数字经济发展差异与特色,北京雁栖湖应用数学研究院发布《中国数字经济白皮书(2022年)》和《中国数字经济指数(2022年)》两份报告。两份报告全面总结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情况,从数字基础设施、产业融合、投融资、数字治理等四个维度出发编制中国数字经济指数,构建科学合理的数字经济评估体系,力图客观真实地对中国数字经济发展进行系统分析。
数据来源:《中国数字经济白皮书(2022年)》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2022年)》
图1 2016-2021年中国数字经济结构
数字经济包括数字经济化、经济数字化。数字经济化主要体现在数字产业化。在过去6年中,中国数字产业规模持续增长。2021年数字产业化经济规模达到了8.4万亿元,展现了巨大的市场空间。经济数字化主要体现在产业数字化。2021年中国产业数字化规模为37.2万亿元,是数字产业化规模的近4.4倍。纵观2016-2021年数据,产业数字化占数字经济的比重逐年上升,且始终高于70%,占据主导地位。
数据来源:《中国数字经济白皮书(2022年)》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2022年)》
图2 2015-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总指数及构成
总体来看,中国数字经济走势持续向好,数字经济指数稳步提升。2015-2020年期间,中国数字经济总指数得分从28.13上涨至36.81,总涨幅高达30.86%。其中,2018年中国数字经济增速高达7.67%,是近6年来的发展高点。2020年,虽然受到新冠疫情与和国际经济下行的多重压力叠加影响,中国数字经济总指数的增速有所下降,但整体发展态势依旧稳健。
数据来源:《中国数字经济白皮书(2022年)》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2022年)》
图3 2015-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一级指数
总的来看,基础设施和产业融合对中国数字经济指数增长的拉动作用最为明显。产业融合指数得分始终最高、增速最快、贡献最大,数字基础设施指数对数字经济总指数的贡献位居第二,保持稳步上升,从侧面反映出中国在基础设施和产业融合方面数字化转型的重视和投入。数字治理指数和投融资指数分别位居第三和第四,且两者对数字经济的贡献都一直比较平稳,这可能是由于投融资的增加和数字治理的改善对数字经济发展起推动作用存在滞后效应。
数据来源:《中国数字经济白皮书(2022年)》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2022年)》
图4 2015-2020年四大区域数字经济指数发展
数据来源:《中国数字经济白皮书(2022年)》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2022年)》
图5 2015-2020年中国各地区数字经济总指数变化
从地域维度来看,各地区数字经济除水平、速度差别外,还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区域梯度差异。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整体尚未打破“胡焕庸线”。东部地区显著领先,广东省一枝独秀,浙江省和江苏省紧随其后。中部地区以河北、河南、湖北为代表,数字经济崛起势头明显。东北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波动较大。西部地区整体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西部地区虽然数字经济基础薄弱,但其在疫情期间呈现出了明显的增长韧性;东北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呈现M型波动,其在2017年数字经济总指数增速高达9.23%,位居全国第一;但在2020年的数字经济总指数得分仅为29.35,居四大地区之末。
从沿经济带聚集来看,以广东省为核心的珠三角经济带和以江浙沪为核心的长三角经济带发展态势最为迅猛,成功带动周围省份连片发展;成渝经济圈在西南地区表现亮眼;以北京市为核心的京津冀经济圈则在带动附近省份发展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作出重大部署。中国发展数字经济要做好顶层设计,统筹布局,因地制宜,协同发展,从数字基础设施布局、产业化进程、投融资格局、数字治理四大方面入手,狠抓落实,缩小差距,营造良好的数字经济生态,推动数字经济的全面发展,造福中国,造福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