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不造车,却想造就车!


    
    华为不造车,却想造就车。
    华为“落子”智能汽车领域,不造车,但追求增量。此战略决策,之于华为自身,之于行业,之于上下游和其他市场主体意味如何,评价不一。在本篇分析中,元气资本将通过研究华为的布局逻辑,结合行业的变化,梳理出战略布局后的清晰脉络。
    
    产业终局:出行需求和供给的再平衡
    众所周知,汽车产业正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在这场由需求侧引发的变革中,关于智能汽车究竟是概念还是必然态势的争论,从未停止。作为长期主义者,我们一直以来都十分坚定地站位后者。智能汽车是行业前进的正确方向,通过对传统汽车软硬件的革新,最终达成无人驾驶,乃至实现智慧交通。
    但从终局反思,这场变革真的有必要吗?这是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好在现状已给出一些确定性。
    首先,随着城市的发展、人口激增,城市半径也将不断提升,人们生活工作出行的距离也随之增长,换言之,对出行的需求正在增长。而与之平衡的结果,必然是对出行服务规模与服务效率增长的需求。而“效率”的意义,就是指利用更少的资源,提供同规模乃至更多的服务。
    据国家统计数据,2017年中国地铁运行的总长度仅为3881.77公里,而美国为5799公里,我们的公共交通覆盖的范围仍然逊于发达国家。同时,2019年我国机动车保有量为3.48亿辆,其中汽车保有量2.6亿辆,千人保有量170辆,增速可观,但受限于道路与配套停车场面积的因素,增长或将很快达到瓶颈。这种供给的缺失,无疑会削弱出行服务的质量——例如拥堵的交通状况和拥挤的地铁,考虑到不能无限制增长,服务的效率提升将变得更为重要。
    经过很长时间的探索,智能汽车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可行的解决之路,而终极目标就是无人驾驶。在无人驾驶的模式下,首先劳动力成本得到节约;另一方面,车联网将可能大大缓解交通阻塞,提升出行效率,最终达到出行服务的供给与需求的再平衡。
    
    造车竞争新格局:旧的、新的和跨界的
    无人驾驶被我们看作汽车发展的必然趋势,如此便衍生出产业链上的众多机会。
    智能汽车(ADAS)和车联网(V2X)分别是实现无人驾驶所需的内部和外部条件,短期(3-5年)内,行业关注ADAS渗透率提高带动传感器产业链的发展,中期(5-10年)关注车联网伴生的智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长期(10年以上)看,当L4级别成熟后,关注共享汽车引发的出行产业颠覆。
    如今,看好这项趋势并投身其中的企业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传统汽车制造企业(偏硬件),代表企业有丰田、大众等;第二类是新兴汽车制造企业(软硬兼具),代表企业特斯拉、蔚来等;第三类是互联网企业(偏软件),代表企业谷歌、百度、华为等。
    如果整理2020年全球车企的市值排名,会发现前十排名车企中,特斯拉作为新兴汽车制造企业以1838.49亿美元的市值位居全球第二,曾经短暂超过当今市值最高的车企丰田(最新市值2102.68亿美元)位列第一,远超大众、宝马等百年传统车企。这家成立不到20年,于2010年上市的公司,10年间就完成了市值从25亿美元到1449亿美元的飞跃,市值十年复合增速57%,而纵观其余传统车企,除丰田、大众和上汽集团市值尚保持稳健增长以外,通用、戴姆勒、福特、日产等市值皆不同程度缩水。
    
    这样行业格局演变的趋势,未来十年很可能会加速。过去十年中,偏硬件的传统车企的市值大多发生了不同幅度的下滑;软件硬件兼具的新兴造车企业,以特斯拉为代表在市场崭露头角;偏软件类的互联网企业大部分定位于软件(操作系统、生态应用等)提供商,在整车制造方面多数选择和传统主机厂合作。我们推断,汽车行业的格局中,新兴造车企业与互联网企业的占比会越来越重,且行业变化将持续很长的一段时间。
    那么,与华为同处一类企业的竞争者们都在这个领域里走到了怎样的位置呢?以谷歌和苹果公司为例。
    谷歌在无人驾驶上的切入点,倾向车企结盟、数据领先的模式。公司自09年启动了自动驾驶汽车项目,并于2010年正式上路测试,随后联合一些头部车企组建了一个“开放汽车联盟”,研发自己的无人驾驶车型;2016年,谷歌自动驾驶团队正式分离成Waymo;2018年,华尔街多数机构给予Waymo估值均超1000亿美元(RBC1190亿美元;瑞银1350亿美元;大摩1750亿美元)。截至2019年年中,Waymo公布的实际测试里程超过1000万英里。
    苹果则偏向智能汽车软件和电池方向。2013年,苹果宣布进军汽车领域,2014年发布Carplay车载系统并在操作系统方面进行持续研发更新,2019年Carplay实现分屏操作。现有规划来看,苹果基本搁置了自主生产自动驾驶汽车的计划,转向于做智能汽车的供应商,包括研发CarOS软件和构建自动驾驶系统;电池领域方面,苹果已经与CATL合作,可以为Titan项目制造大型锂离子电池。
    在苹果2017年专利申请中的20个最重要的短语中,有6个都是与改进电池技术直接相关,公司与自动驾驶初创企业股权投资和合作,其中就包括滴滴出行、Drive.AI等公司。
    我之所以会看好这些入局的互联网企业,其中一个原因是,汽车电子与消费电子的核心技术是共通的。过去的十年间,在半导体产业的全球创新驱动下,消费电子实现了跨越式增长;但和消费电子相比,汽车电子由于更长的认证周期、极高的安全要求、更高的客户壁垒、更长的使用寿命等因素,发展速度略慢于消费电子。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