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平安们欲靠AI守“阵地”
新熵

即便AI并不是保险行业的主战场,上市险企们依旧紧锣密鼓地选择落子AI。这种战略思维的本质就像"红皇后效应",有时候你必须全力奔跑才能保持在原地。

作者丨木槿 编辑丨江蓠
在保险业进入白热化竞争的当下,险企们正在多维度构筑竞争壁垒来“守擂”,押注AI成为心照不宣的选择。
7月3日,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重磅公布了2025年“开源大模型+”首批软件创新应用典型案例,其中平安集团旗下的平安产险、平安人寿、平安好医生等共计14款智能化产品脱颖而出,通过开源大模型集成应用能力质效评估,并入选首批精选案例。被官方“点赞”,也证明了中国平安在AI领域的布局颇有成效。事实上,就中国平安近几年的动向来看,“人工智能”是频频被提及的对象,仅2024年年报中,“AI”出现了20余次,“人工智能”出现了十次。

上市险企掀起AI竞赛


一定程度上,中国平安的AI布局已起到降本增效的作用。中国平安董事会秘书兼品牌总监盛瑞生在去年表示,AI技术不仅驱动了千亿级的产品销售,还通过22亿次AI服务和流程重塑,年化成本节约100亿元。相比较之下,其他上市险企无论是在资金、人力以及应用深度亦或是战略高度上,对于AI的重视度还不及中国平安,更多的是处于“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的阶段。今年2月,太保科技魏骄华透露,当前在中国太保,大模型落地场景集中在员工办公、研发测试、健康险理赔、车险理赔服务、审计作业等场景,目前仍在试点期。中国人保和新华保险与中国太如出一辙。根据券商中国去年7月份的报道,中国人保通过自建人工智能算法团队、深入大模型技术研发,并在代理人赋能、智能客服等场景试点应用。新华保险的AI应用也处于试点阶段。不过在年报发布会上,新华保险副总裁秦泓波表示,下一步,新华保险准备在代理人赋能、客户体验提升、内勤办公方面全面推进大模型落地。比如,代理人赋能方面,尽快推出公司智能营销助手、智能化陪练AI工具;在客户体验升级方面,推出客户服务智能体,在内勤办公方面推出一系列AI助手。

中国平安们的AI“野望”
上市险企们如火如荼展开AI布局的背后,也有自己的考量。一方面是政策推动。中国保险业务协会在2021年12月末发布的《保险科技“十四五”发展规划》指出,未来保险科技发展将聚焦线上化、服务化、精细化、平台化、智能化的五大发展趋势。另一方面则出于自身守阵地的需要。今年上半年,上市险企发生了一些比较微妙的变化。中国人寿、中国平安在今年2月份宣布不再披露月度的保费数据。一季度的保费,是险企开门红的营销季,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全年的保费规模。比如,2020年至2024年,中国人寿一季度的保费规模占据全年保费规模的比例约为50%。基于此,市场能推算出全年的大致数据。业内普遍猜测,两家险企选择不再披露,或是由于增速低于预期。头部的数据向来可作为全行业的风向标。根据金融监管总局的数据,2025年前三个月,保险业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2.17万亿元,可比口径下同比增长0.93%,相较去年同期5.1%的增速,放缓明显。

效率之外,也有险企认为AI更是价值创造的引擎。中国平安表示,公司科技上的投入并非为了打造多少个独角兽,最核心的方向是赋能主业,这将给利润带来巨大贡献。对于财大气粗且方向性明确的中国平安,高盛给出了极为乐观的预测:AI技术有望推动平安未来十年营收年均增长2.5%。也就是说,尽管AI在保险领域受技术成熟度、成本投入、数据质量等因素影响,距离价值释放尚有较远的距离,但是无论是业内还是机构,都对其充满了想象。
真正的战场从不在AI
不过,上市险企面临的挑战是 “系统性的”,仅靠AI并不能覆盖所有的维度。从整个行业来看,包括头部在内的保险公司,在经营层面上,普遍面临着保费增长乏力(主要以人身险为主)、净利润不稳定等现象。在新会计准则下,股市的波动对险企净利润的影响增大。根据该准则,大多数权益资产被计入交易类资产(即FVTPL),公允价值波动直接影响净利润。得益于924行情,五大险企在净利润上实现了暴涨。不过在权益投资难度加大的2025年1季度,上述5家公司的归母净利润同比变动分别为-26.40%、43.36%、-18.13%、19.02%、39.52%。具体来看,中国平安一季度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为-218.02亿元,而2024年同期为344.87亿元,两者差额达到562.89亿元;中国太保一季度公允价值变动收益16.55亿元,而2024年同期为151.04亿元,两者差额134.49亿元。这些变化均对险企净利润表现带来直接影响。

可以说,新会计准则对险企的资产负债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利率波动、市场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资产配置能力直接关系到保险公司的盈利稳定性与风险控制水平。毕竟,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如果投资端的收益不能覆盖负债端的成本,就会形成利差损。此外,虽然当前已不是以保费论天下的时代,但保费收入依然是保险公司经营的基础和核心指标之一。据东吴证券分析,2023 年以来,以增额终身寿为代表的传统型储蓄险始终是寿险市场主力产品,2024年上市险企总保费中,传统险占比已经达到59.2%,同比提升5.4个百分点。从上市险企保费收入前五大产品形态可以看出,传统型增额终身寿险占据多席。

不过,业内认为,作为市场主力的人身险保费规模2025年仍承压。而且,市场普遍认为,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可能会迎来一波调整。目前,普通型人身险产品的预定利率上限为2.5%,而4月公布的预定利率研究值2.13%。按照监管要求,当险企在售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连续两个季度比预定利率研究值高25个基点及以上时,要及时下调新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方正证券最新发布研报显示,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或在7月组织召开人身保险业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专家咨询委员会2025年二季度例会,二季度预定利率评估值或为1.96%,较上季度同比下降17个基点,三季度人身险预定利率或将迎下调50个基点。根据21金融圈,普通型人身险预定利率上限或从2.5%降至2.0%,分红险从2.0%降至1.5%,万能险从1.5%降至1.0%,最快8月底前完成切换。保险利率的下调将降低保险公司的负债成本,达到防范利差损风险的目的。若在三季度进行保险预定利率的下调,意味着原本就吸引力不算高的人身险再失”人心“。事实上,不少上市险企此前表示,未来产品导向将转向以分红险为代表的浮动收益型产品。据《证券日报》记者梳理,截至4月9日,2025年以来,保险行业新备案的185款人寿保险产品中,有71款为分红险,占比为38%,较2024年全年上升10个百分点。不过,知易行难,分红险产品本身较为复杂,对保险代理人的素质和专业程度要求较高,即便是头部险企去转型,尚有难度,且当前押注分红险的险企不在少数,如何做出差异化亦是重中之重。总之,在保险行业内卷的当下,守得住阵地的企业往往能最先发现下一轮增长的破局点。而AI或许能成为上市险企守擂的金牌辅助,随着后期持续的防守性投入,最终会积淀成难以复制的结构性优势。
资料来源:阿尔法工厂金融家,《2025,个险告急》艾瑞网,《艾瑞数据 || 中国保险业科技投入》21金融圈,《保险预定利率逼近1.5%,市场却不再“炒停售”》21世纪经济报道,《从辅助工具到战略引擎 上市险企打响AI升维战》财经五月花,《保险大模型革新:全面自动化倒计时 | 《财经》特别报道》-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