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不沾点具身智能都不算“弄潮儿”
具身研习社
按这节奏来看,若某天奶茶品牌宣称要研发"三分糖机械臂",或许我们都只会优雅地搅拌着波霸侃:"早该给珍珠奶茶装个运动控制算法了"。
作者:吕鑫燚
编辑:狄鑫彤
出品:具身研习社
起初,人们只是以为,具身智能仅是掀不起风浪的“阵风”。
直到具身智能创企开始量产商业化应用,互联网大厂布局、工业机械臂进化、车企和手机厂赶来,甚至电商平台也下场了。人们才后知后觉,这阵风是史无前例的龙卷风,其带来的颠覆波及千行万业。
一时间,不沾点具身智能都不算“弄潮儿”了。按这节奏来看,若某天奶茶品牌宣称要研发"三分糖机械臂",或许我们都只会优雅地搅拌着波霸侃:"早该给珍珠奶茶装个运动控制算法了"。
你别说,你还真别说,不是不行至少有场景。
无论是短期蹭热度,还是真以长期主义视角看待想布局下一个时代,这阵跨界风带来的一定有利好的因子:
首先,入局者众多且品牌名声够响,一定程度上放大了具身智能的声量,吸引更多资方关注,进而持续加码该领域。于具身智能企业而言,融资堪称命脉,毕竟当下商业化难成气候,研发又是个“资金焚烧炉”,资方跑步入场,创造了融资窗口期。
其次,差异化基因催生的进化分形。互联网大厂的云端大脑、车企的机电一体化能力、手机厂商的消费级产品思维,这些原本平行的商业DNA在具身智能场域碰撞出奇异火花。就像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多样性本身正在成为具身智能抵御技术不确定性的最佳策略。
最后,尚不提商业化路径如何,只要有企业下场“造人”,其势必会带动上游供应链发展。而这恰好是具身智能领域亟需发展的一环,虽然很难捧出一个“链主”,但亦会催化供应链的成熟度,进而辐射至中游整机厂,带动具身智能领域整体前行。
当跨界成为新常态时,谁在跨界已经不重要了。千行万业的基因片段在具身智能身上重组进化,最终孕育的,或许不是几个机器人,而是一个全新的产业生态系统。
或许连达尔文都料不到,商业进化论还能这么玩。
手机厂跨界
妈!你看的傻妞成现实了
用“我爱你”开机,解锁华人牌2060款手机傻妞为您服务。90后群体中,谁的青春里没有畅想过电视剧“魔幻手机”照进现实?谁不想有个主打情感陪伴的人形机器人,解决生活中的大事小情?
按照手机厂布局具身智能的进度来看,或许傻妞成为标配的时代有望变成现实,甚至不必等到2060年。
从布局思路来看,手机厂商进军主要分为两个派系,第一个派系仅有华为;第二个派系是其他厂商。
华为与众不同的是其“技术底座”的角色,通过“昇腾芯片+鸿蒙系统+盘古大模型”三位一体的技术路线布局,以底层技术为锚点,争取让大部分本体身上都有“华为味”。
去年末,华为(深圳)全球具身智能产业创新中心正式运营,并和乐聚机器人、兆威机电、大族机器人、墨影科技、拓斯达、自变量机器人、数字华夏、强脑科技等企业完成签约。其中,乐聚机器人“夸父”,搭载了华为盘古大模型,解锁了多种工作技能。目前,夸父已经实现量产,在工业、展厅等多种场景应用。
回归到华为自身的本体上,目前暂时未有明确进展。最近的消息为,华为于2月份,申请注册“MateRobot”商标,涵盖教学机器人、实验室机器人、科学研究用具有人工智能的人形机器人、用于家务清洁和洗衣的具有人工智能的类人机器人等。
技术卖铲、亲自下场,华为活成了具身智能的“独一份”。相比之下,其他手机厂的跨界更多是局限在开展新业务线。
和华为“同脉”的荣耀也在布局具身智能,设立新产业孵化部,并已经对外开始招聘,包括机器人数据生成算法工程师、一体化关节设计师、机器人动力系统仿真工程师等岗位。目前荣耀暂未披露具体研发方向,也鲜少对外发声。
vivo的路线更为激进,前不久,其中央研究院院长胡柏山宣布成立“vivo机器人Lab”,聚焦消费级市场,研发面向个人及家庭场景的机器人产品,首款产品有望在未来2-3年内面世。胡柏山表示,vivo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技术复用性;二、用户场景连续性;三、产业共荣理念。面对机器人产业化长周期挑战,vivo提出"渐进突围、沿途下蛋"的策略。
图片来源:博鳌亚洲论坛官网
其技术复用指向了“蓝心大模型矩阵”,覆盖了语言、语音、多模态等多个大模型。目前该矩阵已经落地并与OriginOS 5在Agent上实现了深度优化。大模型的技术能力赋予了机器人感知世界的能力,这也就是vivo所说的“大脑”。
此外,vivo还将重点研发“眼睛”,也将依托于其MR的布局,帮助机器人构建空间识别和理解能力。除了MR外,vivo还将构建视觉感知系统,加强机器人在视觉捕捉、视觉处理、视觉理解、空间感知等方面的能力。
vivo对于未来发展规划十分清晰,其不做全身硬件,而是专注于机器人“大脑”和“眼睛”的技术研发;形态上不拘泥于人形,可以是双足、四足、轮足甚至履带。
手机厂的消费级产品视角,是当下具身智能领域商业化路线中较为缺少的。无论未来是否会有贴着手机品牌的机器人出现,其都为产业带来了不一样的发展脉络。
具身水暖,车企先知
具身智能刚有火热迹象时,车企就已经马不停蹄赶来。或许是马斯克的擎天柱给车企画了一条新曲线,又或许是底层逻辑相通,让车企看到了机会。总之,具身智能的牌桌上,车企已经自成一派。
在车企眼中,这并不是“蹭风口”,而是实打实的下一个时代,马斯克也曾壮志酬酬地表示,擎天柱未来将会比特斯拉汽车业务还要值钱。国内车企也达成了类似的共识,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坦言道“汽车公司的未来,将是AI汽车和机器人的结合”。
在何小鹏看来,未来智能汽车的厂商都会同时是智能机器人的厂商,智能汽车跟智能机器人将会是一致的产业,且能产生1+1>2的效应。
何小鹏不仅是“口头说说”。去年末,小鹏新一款机器人亮相,Iron采用仿人结构设计,身高178cm,体重70kg,全身拥有62个主动自由度。Iron搭载了小鹏自研的“图灵AI芯片”,何小鹏表示,它能够像人一样思考记忆。小鹏的图灵芯片是全球首颗同时应用在AI汽车、AI机器人和飞行汽车上的AI芯片。
图片来源:小鹏汽车
今年初,小鹏机器人开始出街,据何小鹏表示,该机器人已经应用在自家工厂。
广汽集团的路子和小鹏汽车有相似之处,同样将自身在汽车领域的技术积累“迁移”至人形机器人上。以广汽第三代人形机器人GoMate为例,基于广汽自研纯视觉自动驾驶算法,GoMate在运动控制侧有差异化优势。
在构型上,其首创“四轮足+两轮足” 的设计,可以实现楼梯越障等复杂地形通行能力,这种结构创新解决了传统轮式机器人地形适应性不足、足式机器人能耗过高的行业痛点。
广汽集团机器人研发团队负责人张爱民博士表示,广汽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是广汽集团为未来生活打造的全新“智能工具”,不仅在安防、康养、汽车后市场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潜力,能提升人类的工作效率和能力,还将在物流、教育等更多场景应用,为人类生活带来更智能、更便捷的服务。
在广汽集团的规划中,将于2025年在广州设立全球首个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示范区,实现公共安全、汽车后市场两大场景的应用落地;2026年完成商业模式验证;2027年启动大规模量产。
除了整机产品外,广汽集团还在具身智能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侧发力,公布了新一代一体式关节产品和低压伺服驱动器。
此外,赛力斯、上汽、长城等车企也在赶来的路上。赛力斯联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成立了北京赛航具身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注册资本5000万元,赛力斯旗下子公司持股70%。在赛力斯发布的2025年全球校园招聘中,也出现了“具身智能大模型工程师”博士岗位,要求具备将多模态数据能力应用于机器人等场景的能力。
长城汽车则是联手宇树科技,双方重点发力具身智能底层技术、“车+机器人”场景创新、整车智造升级三大方向,初期合作将围绕“越野车+机器狗”,探索装备运输、探险陪伴等场景;上汽集团联合多家企业在上海成立具身智创创业投资合伙企业,出资额约5.65亿元人民币。
车企具有底层技术服用、场景验证、零部件成熟等多方面优势。于车企而言,机器人作为第二条曲线和其第一条曲线能形成强协同效应,跨界的时间、资金成本较低,也有望能率先搞出点声音。
另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车企本身零部件供应链环节庞大,当中游整车厂布局时,其势必带动上游跨界,如今宁德时代、三花智控等车企核心供应商,都瞄准了具身智能。
互联网大厂赶来,谁不爱具身智能?
除了上述两股明显力量外,互联网大厂也在马不停蹄拥抱具身智能。该阵营主要分为两大方向:亲自下场、投资。
以亲自下场为例,腾讯Robotics X 实验室研发了五指灵巧手和机械臂还推出了人形机器人“小五”,瞄准养老赛道。小五能实现拿快递、抱老人起床等能力,采用了轮、腿、足复合设计,可以更好地感知环境和自身状态。每条腿都可以单独伸长缩短,能有效提升承载能力。装上了双编码器大扭矩密度的执行器后,甚至能承受住一般成年人的重量。
蚂蚁集团目前还未有明显进展,但已经开始招兵买马,企图分得一杯羹。
据媒体爆料,京东已切入具身智能领域,侧重家用场景,现已成立相关业务部门。援引接近京东的人士透露,京东非常重视人工智能、自动化以及机器人等领域的创新和应用,内部多支团队布局具身智能等前沿方向的研发。
更多的看头还在投资这边,蚂蚁集团多次加注星海图;腾讯以领投的身份参与了智元机器人的新一轮融资;美团陆续出手了宇树科技和银河通用,其中,美团通过其子公司汉海信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持有宇树科技约8%的股份,是宇树科技的第一大外部股东。
值得注意的是,互联网大厂在具身智能领域的另一条主线为,贡献了创企人才。
刚刚创融资记录的它石智航,其团队核心人员便来自百度、华为技术高管。公司董事长李震宇曾任百度智能驾驶事业群总裁,为阿波罗自动驾驶开放平台和当前全球最大的无人驾驶出行服务平台“萝卜快跑”的牵头者;
前小米汽车自动驾驶产品技术负责人刘方,历经小米自动驾驶团队筹建、技术研发和落地的全过程。离职后成立阿米奥机器人;
互联网大厂已经成为多种意义上具身智能最好的温床。
透过上述跨界来看,最精妙的隐喻或许就藏在“不确定”里,我们无法得知手机厂、车企、互联网大厂能给具身智能注入什么样的动能,但正是因为不确定,才让人充满期待。这场变革中既无绝对的主角,也无永恒的配角。产业链上的每个齿轮都在重新校准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