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厂不急「商业化」
VR陀螺文/VR陀螺
9月,整个消费电子板块迎来多款重磅新品。
AR眼镜也不例外,9月18日,Snap举办了2024 Snap全球合作伙伴峰会,发布了新一代AR眼镜「Spectacles 24」;9月25日,星纪魅族举办AI生态发布会,发布了新一代一体式AR眼镜「StarV Air2」;9月26日,Meta在Connect大会上也展示了其首款AR眼镜原型机Orion。
三款AR眼镜产品整体上都采用了高透过率、轻薄化设计的光波导方案,以确保最终的类「普通眼镜」形态,但具体的光机构造和产品配置方面存在较大差别。一体式全彩显示、支持多元交互的Meta Orion无疑是上月乃至今年最重磅的产品,吸引了全球各大媒体的关注,巨头打样入场,也预示着AR技术即将迎来一个新的转折点。
值得注意的是,与星纪魅族的StarV系列产品不同,Snap与Meta的AR眼镜,前者面向开发者,后者则还是原型机。海外的大厂在AR眼镜这条道路上,似乎商业化方面并不着急,比起「就地取材」,采用更成熟、易量产的光学方案,更偏向于按照理想的性能参数探索供应链的不同搭配,节奏更慢一些。
Meta Orion,一次AR计算平台级产品探索
当前AR眼镜技术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在不考虑成本的前提下,Micro-LED全彩显示技术、高透高效的光波导,以及高性能低功耗芯片上仍有较大优化空间。「佩戴舒适、功耗续航、显示效果」也一直是AR眼镜设计的不可能三角,难以面面俱到,厂商们也只能围绕这三点作综合取舍,打造适合自己生态场景定位的硬件。
Meta企图打造一款高性能的「下一代计算平台」AR眼镜,拥有大FOV、全彩显示效果、多传感交互和AI功能,于是乎,Meta Orion诞生。
Meta Orion在技术创新上走到了目前AR眼镜市场的前排,带来了诸多惊喜,不仅集成了眼动追踪、手势追踪和肌电手环,应用场景上更是结合了AR+AI环境、内容识别,也延续了Meta本身的社交属性,带来了AR互动游戏、社交通讯等应用场景。
即便如此,从目前的海外媒体体验来看,产品也并非实打实地接近完美。光学专家Karl Guttag指出Meta Orion在镜片上有非常明显的「发光区域」。其解释道该反射通常发生在这种类型的波导中,这使眼镜佩戴者很难甚至无法进行眼神交流——这对于Meta计划在未来三到五年内推出的商业产品来说是一个大忌。
有观点推测这可能是由于Micro-LED多层波导合色方案造成的,通过外镜片,其实可以很明显看到RGB三色分布并不均匀,再加之外界光线影响,从而在镜片外侧也形成了类似于「彩虹纹」的效应。在后续的显示技术迭代中,若单片全彩的Micro-LED足够成熟,那么不仅可以大大减小光机体积,让AR眼镜更轻薄,还能有效避免色彩分布不均的显示问题。
此外,Karl Guttag还提到使用折射率更高的基板可以支持更宽的视场,如下图所示。正如Bosworth指出的那样,问题在于碳化硅晶片非常昂贵。晶片也小得多,每个晶片上可以容纳更少的波导。从Meta的波导片图片来看,每个晶片只能容纳四个波导,而在更大且便宜得多的玻璃晶片上可以制作十几个或更多的衍射波导。
在此前的CIOE 2024中,我们也详细介绍过基于碳化硅材料的光波导技术,可参考《2024光博会 | 万字总结,50家厂商,五大XR产业上游趋势》。
再者,在有限的资料里,Meta还提到了其在Meta Orion上采用了多个定制的芯片,暂且不管是主处理器还是协处理器,但一提到「定制芯片」,想必大家心里都清楚「价格不菲」。
据介绍,Meta Orion历经5年时间才得以开发,每副眼镜的生产成本大约1万美元(约7万人民币),早期仅生产1000款作为演示和内部开发套件。基于以上种种因素,所以这款设备定义为Meta内部「原型机」,而非消费者版本。
事实上,Meta希望借Meta Orion,让大家看到AR眼镜的未来,同时告诉投资者们,Meta正在做打造未来穿戴设备,这也与苹果在今年上市的Apple Vision Pro形成了一条截然不同的技术路径。
扎克伯格的「一言堂」风格让Meta Reality Labs在累计数百亿美元亏损下,依旧稳扎稳打,持续输出,Meta Orion正是在如此背景下诞生。
Quest系列的千万台销量,Ray-ban Meta的百万台销量,绝非一朝一夕促成,而是Meta数年用真金白银砸出来的成果,而接下来的Meta Orion消费者版本亦是如此,同样令人期待。
折中的Snap眼镜,正悄悄构建「AR生态」壁垒
至于Snap Spectacles 24,从供应链技术维度出发,不难发现,Snap在产品设计上做了一定的取舍。产品虽没有Meta那般惊艳极致,外观也显得十分粗犷,但也颇具看点。
全彩Micro-LED显示技术是未来标配,但在目前不成熟的背景下,Snap显然选择了一条更易量产,成本更低的显示技术路径—全彩LCoS。
相对于目前合色方案的全彩Micro-LED显示技术,微型全彩LCoS面板在量产能力上更加成熟,成本较低,且容易实现高分辨率,高刷新率。如豪威集团今年发布的LCoS产品——OP03050。其在单个芯片中集成了LCoS阵列、驱动电路、帧缓冲器和接口,OP03050 LCoS 面板的像素间距为 3.0 微米,显示分辨率为1560x1200,频率为120Hz,具有低延迟特性。它采用0.23英寸光学格式和小尺寸FPCA封装,支持4通道MIPI-DSI接口。
众所周知,当FOV作为不变量的条件下,微显示器分辨率越高,那么清晰度PPD也就可以做得越高;当然,也可以适当提高FOV,降低一定PPD值,只要保证肉眼综合体验尚佳即可。所以,在AR光波导的技术路径下,我们看到了Spectacles 24高达46度的FOV,以及37的PPD值,远高于市面上普遍的AR衍射光波导眼镜产品。
当然,这里并非暗指Spectacles 24采用的是豪威的产品,毕竟早在2022年,Snap就收购了美国Micro LED/LCoS解决方案供应商Compound Photonics,Snap拥有自己完全可控的微显示器设计产线。Snap在AR业务上,深耕已久,虽是互联网发家的公司,却有一颗硬科技之心。
Spectacles 24是一款真AR一体机,它没有像Meta Orion那样无线提供算力的额外主机设备,集成了双高通芯片,还有额外的摄像头作为手势追踪,这也导致了其产品重量来到了226g,续航也仅在1个小时以内。当然,这并不重要,因为Spectacles 24是一款面向开发者的AR眼镜,Snap为之提供了一整套完整的开发者工具。
Snap对于AR内容生态的构建十分重视,正积极与各大IP内容厂商合作。据透露,目前Snap正在与LLM Immersive、WABISABI、乐高、Niantic合作,后续还将引入《Star Wars》、乐高积木、国际象棋、AR宠物游戏《Peridot》、3D建模《SCANIVERSE》等内容。
在Snap看来,或许在AR技术尚未达到自己理想的产品开发标准时,通过推出开发者版本眼镜,一方面构建内容生态库,形成一定壁垒优势;另一方面也为AR眼镜的研发提供持续的反馈,扩大影响力,吸引更多开发者。
当然,Meta与Snap“不急”的底气还在于自身都有较强的核心业务,两大互联网巨头依靠持续的互联网广告业务,能够为AR眼镜的研发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
苹果AR Glasses在路上,最新AI模型成果曝光
除Meta和Snap之外,其实还有诸多大厂都在暗自预研AR眼镜产品,储备AR技术,特别是传统手机巨头,包括苹果、三星和OPPO等。
苹果虽然去年着急推出了MR头显Apple Vision Pro,但其目标显然并不止于此,AR眼镜的终极梦想一直在苹果的规划路线中。
最近,在一篇新论文《Depth Pro: Sharp Monocular Metric Depth in Less Than a Second》中,苹果研究团队介绍了一种专为零样本度量单目深度估计而设计的基础AI模型“Depth Pro”,在标准GPU上只需0.3秒即可生成2.25兆像素的具有卓越清晰度和精细细节的高分辨率深度图,这为苹果的未来的AR眼镜提供了一定底层技术逻辑的积累。
据介绍,Depth Pro能够提供高精度的深度信息,通过准确了解物体与用户之间的距离,AR系统可以更好地将虚拟对象放置在真实世界中,从而提高沉浸感和真实感。高分辨率和锐利的边界使得AR应用能够生成更高质量的内容,包括精细的虚拟物体和逼真的光影效果。更多技术详情,请查看:《一秒内实现清晰单目深度估计,苹果AI新模型改写AR视觉规则》
在传统的AR系统中,获取准确的深度信息通常需要多个摄像头或者专门的传感器,这不仅增加了设备的成本,还使得设备体积庞大。通常情况下,MR头显需要至少4-6颗摄像头用来精确识别环境、重建地图、估算深度信息。相比之下,Depth Pro模型能够在单目摄像头的基础上,实现高精度的深度估计,这意味着未来的AR眼镜可以做到更轻薄、更便携,同时具备强大的深度感知能力。
苹果在消费电子产品上的策略一直以中高端设备为主,对于一款产品而言,价格也许并非苹果考虑的关键因素,而是它能否真正进行技术创新,打造出区别于其他厂商的差异化硬件,这往往需要数年的积累。此外,苹果在市场策略上也不如传统互联网厂商那样高调,几乎没有任何「开发版」或者说「探索版」,发布的一定是面向消费市场的量产型产品。
苹果AR Glasses仍在路上,根据目前的时间节点来看,从Vision Pro到Vision Glasses似乎还需要至少3-5年的时间做产品迭代与技术积累。
IPO在即的星纪魅族,AR成为不可缺少的一环
相对而言,国内的AR初创公司,又或者是像星纪魅族这样重组后急需新业务增长,实现IPO的企业来说,消费级AR硬件则是一个「不得不走」的选择。
一方面,对于初创企业而言,在合适的时间节点,面向市场推出合适的产品,是其实现持续化商业运作的根本;另一方面,国内拥有较为完整的AR眼镜供应链,在技术预研、产品落地、商业决策等方面也相对走得更快一些,且AR眼镜品类目前属于一个小众市场,相比智能手机等成熟市场而言,拥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因此,星纪魅族在正式成立的第二年,就继续迭代了其XR新品,推出了“StarV Air2”和“StarV View”两款AR眼镜。前者基于单绿色Micro-LED+衍射光波导的光学方案,主要面向信息提示类应用场景,同时引用了AI大模型作为辅助,增强功能性。后者则采用Micro-OLED+Birdbath的光学方案,以实现观影类,需要高画质场景的使用。
两款产品从技术维度来看,都趋向成熟,市场售价也保持在了2000-3000元价位,并不算太脱离广大消费市场。以Flyme系统为底层,再配合自家手机、智能座舱,形成了一条相对完整的闭环生态体验。
产品虽没有Meta Orion那样的理想化计算形式和娱乐形态,但确定的应用场景,加之轻薄的佩戴体验,让之依旧存在广阔的市场需求。这种产品定位和生态策略使得星纪魅族能够在XR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介于AR初创公司与华米OV之间。
去年,星纪魅族就传出最早将于2024年第二季度赴港上市,目标估值为200亿人民币。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似乎该计划已被推迟。IPO之路充满变数,这背后既有整体市场环境的影响,也有自身业务发展的考量。
从过去一年到现在,星纪魅族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业务重组与人事调整。显然,星纪魅族需要更好看的业务数据,更高的利润率,以驱使其能够顺利IPO。
在此过程中,AR眼镜业务无疑扮演了一个「未来技术」的市场角色,相对于目前非常成熟的智能手机,以及竞争激烈的智能座舱,AR眼镜代表了下一代计算平台的可能性。在其他大厂没有相关成熟的产品商业化时,星纪魅族显得格外突出,有助于IPO的快速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