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内斗的本质是「左右之争」
数字力场
伊利亚们是相对激进的「左」,他想要的是近乎不掺杂「商业化淤泥」的「AI桃花源」;奥特曼们是比较温和的「右」,他想要的是可持续发展的商业公司,在此前提下适度兼顾造福人类的愿景。
文 | 佘宗明
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曾说过:乌托邦主义的吸引力,是因为没能认识到我们不可能在地上建造天国。
OpenAI首席科学家伊利亚(Ilya)却用代码敲出一句:不,我偏要。
几天前,他跟OpenAI董事会几名成员,对CEO山姆·奥特曼(Sam Altman)发起罢免投票,奥特曼就此出局,AI界的「911事件」就此酿成。
是大戏,就会一波三折九曲回环。OpenAI宫斗,就在几天内变成了连续剧:
第一集,爆出政变。OpenAI董事会将奥特曼逐出公司。
第二集,联合创始人辞职,员工联名要求奥特曼回归。
第三集,承压之下,OpenAI董事会与奥特曼商谈回归。
第四集:谈判破裂,奥特曼改组董事会的要求被拒。
第五集,微软宣布奥特曼加入微软,Game暂时Over。
反转反转再反转,堪比3秒钟一个过山车5秒钟一个反转的国产爽文微短剧,ChatGPT想破脑袋大概都编不出这剧情。
旁观者说OpenAI里上演的是「权力的游戏」,OpenAI董事会表示100个不同意:这分明是「人民的名义」。
▲有网友将OpenAI此次内斗P在了宫斗背景图上。
耐人寻味的是,这场政变中的焦点人物伊利亚,原本被视作站在奥特曼的对立面。
可没多久后,伊利亚便在马斯克家的X上发消息称:「因为参与董事会的行动,我深感后悔。我无意伤害OpenAI。」奥特曼读完后,还给他点了一连串红心。
这波内讧后俨然重归于好的举动,把很多拿着「快意恩仇」剧本准备对号入座的网络编剧们给整不会了。
就在不少人嚷着「观众的乳腺也是乳腺」时,伊利亚还秀出了更具反转意味的操作:联合700多名OpenAI员工在公开信上签字,称如果不让奥特曼复职,他们就离开公司,加入微软与奥特曼共事。伊利亚还同意罢免自己的董事会席位。
只不过,哼着「当初是你想分开,分开就分开,现在又要用真爱,把我哄回来」的奥特曼,最终复刻「乔布斯时刻」——他又回来了。
在网上,不少人将这场政变归因于宗教与世俗的PK,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在我看来,太阳之下无新鲜事,这事仍未脱离传统的「左右之争」框架。
伊利亚们在左,奥特曼们在右。
01
有人的地方,就有左中右。
改用汉娜·阿伦特的话说:如果人们不知道一个群体的政治光谱,不能区分不同群体的基本状况,不同的价值取向和观念心智,那么,他们也就不知道如何在很多领域中行事和表态。
就拿刚当选阿根廷下任总统的「阿根廷版特朗普」哈维尔·米莱来说,虽然是左翼民粹力量选上台,可他废除中央银行、力推美元化、解散多个公共部门、对国企大规模私有化等主张,尽显极右底色。
政治光谱存在于经济维度,也存在于技术领域。
以「公平,公平,还是公平」为口号的左翼,对前沿技术的态度往往是夕惕若厉,总是强调要把控风险,「AI价值对齐」使他们的惯有主张,再往前数步,就可能滑向新勒德主义。
作为动能派的马斯克,向来很难用「左右」来界定,但他在AI上的看法就接近于左翼——他经常渲染AI威胁论,认为硅基(机器)最终会毁灭碳基(人类)。
他之前计划推出TruthGPT宣战ChatGPT,很多人认为他是眼红OpenAI一枝独秀、眼红奥特曼抢了风头,但他更可能的动机是,对大规模AI应用的担忧和对OpenAI商业化运作方式的不满。他之前退出OpenAI董事会,之后签署呼吁暂停强AI研究的千人联名信,都与此相关。
将效率优先序前置的右翼,则往往会接入更多商业化思维,他们笃信技术进步主义,认为技术的问题就该在技术的发展中解决,更先进的技术就是解决方案本身。
今年6月,全球顶级风投公司 a16z掌舵者马克·安德森就驳斥加强对AI监管的合理性,认为「AI最大的风险是不以最大努力追求它。」
细究起来,这次OpenAI变局的始末里,也穿插着左右翼激烈博弈的脉络。
02
犹记得,在ChatGPT刚问世时,许多人都对OpenAI独特的公司治理架构赞叹不已——OpenAI创立时就定位为非盈利机构,致力于为全人类创造出安全有益的通用人工智能(AGI),其权力金字塔的塔尖立着董事会,董事会下面控制OpenAI的非营利母公司。
创始人自身不控股,大股东微软没有关键投票权,这般设计确实太反常规。当时很多人就由此反思:中国什么时候能出现自己的OpenAI?中国企业家何时能不只顾着低头挣钱?
但现在看,它独特的公司架构确实太挑战人性了,说得更苛刻些,就是反人性。
有挣钱的能力而不好好挣钱,除非是理想主义圣徒,一般人谁能经受住这番诱惑?
某种程度上,OpenAI今天的内讧,从它一开始背负起「非盈利」使命和「为了人类」愿景,充满着乌托邦气质的时候,就已经埋下了伏笔。
作为CEO的奥特曼是中间派偏右,他自己曾说,他在AI辩论中属于中间派。
作为首席科学家的伊利亚是左翼,其光谱色号偏「深」,他以往偶尔在媒体中出镜都是强调AI安全问题。
作为首席技术官(CTO)的米拉·穆拉蒂,立场偏中立,跟奥特曼虽不同频却也相近,此次风波中,担任临时CEO的她力主重新聘用奥特曼,就说明了很多问题。
有意思的是,不少人此前将奥特曼被扫地出门跟乔布斯当年被踢出苹果作类比,但从擅长的能力区间看,奥特曼更接近于AI界的库克,在融资、商业化、应用生态探索等方面的能力尤为突出;伊利亚更像是管理能力和商业思维欠缺版的乔布斯,技术创新能力出类拔萃。
在OpenAI发展伊始,公司处于烧钱阶段,还不具备盈利能力,这时候,各方都能被共同的技术信仰维系在一块。他们可以对大模型不计成本地投入、对AGI了无挂碍地追求,正因如此,ChatGPT才会在同期产品中做到一览众山小。
此时的奥特曼,其能力更多的是用在为烧钱机器OpenAI融资上,而不是让OpenAI盈利上。能拉来微软百亿投资,能吸引马斯克投钱进来,离不开奥特曼的长袖善舞。
▲奥特曼的背后站着微软。
但非盈利组织的困境在于:很难做大。要想把规模做大,就必须走商业化路线,投资人不会一直为爱发电,企业不能一直「有情饮水饱」,这些都得靠盈利能力支撑;若不想把规模做大……很抱歉,当下已长成超级独角兽的OpenAI,已经容不下这种「如果」了。
今天的OpenAI已非昔日可比,它面临的,是做大做强跟非盈利之间的尖锐矛盾。
此时的奥特曼,必然会将能力用在「挣钱」上。就算他不想挣钱,他也得给投资人交代。
他摁下商业化按钮,发力应用生态、拓展应用场景、拓宽盈利路径,让OpenAI回归商业公司的商业化逻辑,算是顺势而为。
当此之时,几名合伙人之间的价值观分歧会加速凸显。在左边的会觉得在右边的急功近利,不顾AI风险就将它推向市场;在右侧的会觉得在左侧的不切实际,技术突破若没了商业化支撑只会是死路一条。
这就决定了,朝左的伊利亚们,跟中间靠右的奥特曼们,可以「共苦(共同打拼)」,却很难「同甘(一块赚钱)」。
毕竟,他们的使命,已经出现了歧异。
03
若将OpenAI这场纷争置于硅谷里左右翼思潮兴起和博弈的背景下,也许能看得更真切。
近几年,随着AI技术迎来突破性进展,硅谷两个派别——EA(effective-altruism,即有效利他主义)阵营和e/acc(即有效加速主义)信徒的观念PK也日趋激烈。
EA和e/acc的对峙,其实仍是保守派与激进派之争在技术发展上的映射。前者认为包括AI在内的技术应该用来解决就业、疾病和贫困等社会问题。e/acc则相信技术进步无法阻止,伴随技术革新而至的是个美妙未来。
在AI领域,EA的代表性人物是「AI教父」、卷积神经网络理论领军人物杰弗里·辛顿(Geoffrey Hinton)。他曾多次对外警告,AI会毁灭人类。
伊利亚正是辛顿的得意弟子,也是EA派新的扛旗者。
生于俄罗斯、在以色列长大、到多伦多大学学习、在斯坦福大学深造的伊利亚,起初曾加入谷歌人工智能团队Brain Team,但后来因为担心AI变得比人类更聪明,而放弃了超高薪酬,跟奥特曼一块创立了OpenAI。可以说,他不是受金钱驱动,是为了极致信仰才加入OpenAI。
伊利亚虽然是AGI的攻坚主力,可他对AI技术发展的失控从来都不无担忧,对AI能力商业化后的风险一直都抱以警惕。
以往接受采访时,他就对ChatGPT带来的假新闻、网络暴力、AI武器等新问题眉头紧锁。
今年7月份,他就在OpenAI内部推动了「超级对齐计划」,旨在确保AI发展符合人类利益。
而OpenAI董事会中的另外三名独立董事,也都跟EA有关联。这其中,海伦·托纳就职过的机构大多由EA信徒资助,塔莎·麦考利信奉的便是EA,「美国版知乎」创始人亚当·迪安杰洛开发的类ChatGPT产品Poe,也隐约透露着EA主张。
▲OpenAI新任CEO是典型的技术保守派。
奥特曼显然不是他们的「价值同路人」。虽然他也提出过完善AI产品监管,但他是OpenAI高层中率先主张商业化的人。虽然他没旗帜鲜明地为e/acc站过台,但有人怀疑他用小号为其张目,他带领的OpenAI也成了e/acc信徒们的「凭栏处」。他在YC时期的老友、后任CEO陈嘉兴(Garry Tan),则用把e/acc加进社交账号名称后缀的方式,拥护这套理论。
在OpenAI董事会中,跟奥特曼站在同条战壕里的,是OpenAI原董事会主席兼总裁格雷格·布罗克曼。他这次就跟奥特曼同进退,还将矛头对准了伊利亚。
在今年6月,奥特曼跟伊利亚两人曾在美国特拉维夫大学同台对谈,当主持人提到AI存在的三大风险——工作岗位受到影响、黑客获得超级智能和系统失控时,两人就表现出了立场上的差异。
奥特曼倾向于描述AI乐观的那面,伊利亚则主张「需要适当的结构来控制这项技术的使用」。
目前看,很显然,偏右的奥特曼,赢了OpenAI董事会中偏左的几人。
最直观的证明就是:奥特曼跟格雷格·布罗克曼如愿回归OpenAI,新上任又换下的CEO艾米特·谢尔是典型的AI保守派——他在X上就说,他希望减缓AI的发展速度,并且要与e/acc一派划清界限。
04
用ChatGPT拉开「AI大爆炸」序幕的OpenAI,最终却出现「内爆」,这不免让人有些唏嘘。
这是OpenAI的悲哀:乌托邦里,终究容不下那些「世俗」的欲望。早前它还很弱小时,矛盾隐性化,左中右尚能共存;等它成了AI领域的顶流,矛盾显性化,左中右已无法兼容——引爆冲突的,不是利益纷争,而是价值观歧异。
可以预见,内讧过后,OpenAI会进入失血期;若商业化节奏减缓,必然会掣肘OpenAI的快速发展势头。
在舆论场中,不少人在情感上站在了伊利亚一边,认为OpenAI政变背后是科学家创始人奋力抵抗的悲歌。在他们看来,以奥特曼为代表的势力想要的,是个巨型印钞机,伊利亚们想要的,则是对人类负责任的「硅基智能」。
这很符合时下流行的舆论叙事:资本家只顾着逐利,科学家则心存良知。在这套叙事逻辑下,OpenAI内讧会被轻易归为「利益VS良知」之争,奥特曼跟伊利亚各自站在黑白两端。
以利益本位的视角去看待这其中的价值观冲突,显然有失偏颇。
毫无疑问,在AI存在诸多风险(包括制造假新闻、AI武器等)的情况下,AI的发展需要拿捏好效率与安全的分寸,要避免只顾尽早变现不顾多重风险的激进商业化策略。
在「硅基VS碳基」的算力竞争越过图灵测试奇点之前,用科技伦理约束牵制AI向失控的滑落,很有必要。
但不要因为认同纯粹的技术信仰,就贸然否定必要的商业化。指望技术创新只追求「造福人类」不追求商业化,只能在理想主义的特有语境中实现自洽,在现实中的可能性则几乎为零。
技术创新不是搭建空中楼阁,它必须立于现实地基之上,而应用场景和商业化能力就是地基。
没有依托应用而来的商业化,就没有技术持续进步——无论是技术从0到1的突破,还是从1到0.1再到1到10再到N的拓展,都需要资金支撑。而商业化能力就是反哺技术创新突破的「源头活水」,缺乏应用落地,缺乏商业变现,技术创新也很难走远。
OpenAI走到今天,离不开伊利亚的技术领导力,马斯克就说过,伊利亚是OpenAI成功的关键;更离不开奥特曼的商业运作能力,要是没他,OpenAI的钱早就不够烧了。
现在的问题是,伊利亚们是相对激进的「左」,他想要的是近乎不掺杂「商业化淤泥」的「AI桃花源」;奥特曼们是比较温和的「右」,他想要的是可持续发展的正常商业公司,在此前提下适度兼顾造福人类的愿景。
从伊利亚后来的反应看,他对参与罢免奥特曼表现出了悔意。这或许表明,他意识到了:OpenAI的长远发展,离不开奥特曼的商业运作。可从OpenAI董事会的决绝态度看,他们仍不愿接受奥特曼的商业化「力场」,他们依旧是技术理想主义者。
这必然会为OpenAI的未来罩上巨大的不确定性。要知道,尼采老师就说过——
理想主义者是不可救药的:如果他被扔出了他的天堂,他会再制造出一个理想的地狱。
作者 | 佘宗明
运营 | 李玩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转载须经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