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亿巨头紧急自救:ChatGPT正“杀死”自己

铅笔道


    没想到,ChatGPT首先砸掉的是教育培训的饭碗。
    铅笔道作者|言荒
    最近,美国教培上市公司Chegg公开表示:ChatGPT正在损害其业务增长。
    它的用户主要是学生。官方透露:今年3月以来,学生对ChatGPT的兴趣大增,对Chegg的产品兴趣则减少。
    在最新的财报电话会上,公司首席执行官Dan Rosensweig表示:3月份之前,ChatGPT对其影响不明显;3月份之后,影响显著上升。
    该言论一出,Chegg股价在一天内下跌48.41%,足见ChatGPT对其的撼动作用,已经不亚于“壮士断头”。
    据2023年Q1财报显示,Chegg的订阅服务收入为1.684亿美元,同比下降3%;而订阅服务用户数量为510万,下降5%。
    Chegg是一家赋能学生学习+职业生涯的教育公司,已于2013年在纽交所上市,截至发稿前市值约80亿人民币,年收入约50亿元。
    该公司成立于2005年,起初业务为“教科书租赁”。
    2010年起,公司聘请了新CEO,搭建了一个面向学生的学习平台,帮助其提高成绩。
    同年,公司推出学习平台——Chegg Study,特色功能之一为“专家问答”。
    2014年,“实习版块”面世,能够帮助学生寻找实习机会;2016年后,“数学”、“写作”等版块陆续推出。
    2022年,语言学习服务上线......
    据铅笔道统计,这是行业首先公开承认“ChatGPT杀伤力”的上市公司。
    据铅笔道了解,自ChatGPT火爆起来,业内一直将其视为一种“前沿技术”,至少3-5年后才能商业化落地,但没想到的是,它对商业的深度影响已经开始。
    综合影响上看,它已经作为企业裁员的参考要素。5月1日,IBM首席执行官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未来将用AI替代约7800个岗位,如人力资源岗。
    从业务影响看,Chegg又是一个经典案例。只是没想到的是,ChatGPT首先撼动的竟然是教培行业。
    这个耐人寻味的事件背后,究竟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原因?
    ChatGPT背后的底层技术是GPT4。它的核心能力之一是“突出的考试与教学能力”。
    首先,它很会考试。
    据OpenAI透露,得分最高的前3名分别为美国生物奥赛、GRE(全球研究生入学考试)、SAT(美国高考),GPT4的前两科成绩接近满分,而SAT的得分率约85%。
    其次,它很有教师天赋。
    在4月21日的铅笔道AIGC大会上,清华大学副教授何吉波博士曾发表观点,他已经将ChatGPT应用在教学当中,比如编程教育。
    他认为,ChatGPT最大的教师天赋在于:它可能成为一名“苏格拉底式导师”——永远不会直接给学生答案,但总是试着问正确的问题,帮助学生独立思考。
    它扮演的角色是Tutor(教练),而不完全是Teacher。Tutor的核心要义是:通过激发学生自己的潜能,循循善诱,让学生自己找到答案。
    同时,何吉波博士表示:ChatGPT也有相当的局限性,比如容易让学生陷入“信息茧房”。
    “信息茧房”的含义是:学生关注的内容,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将自己桎梏在一个蚕茧一般的“茧房”里。
    它可能会导致一种副作用:会让学生养成“挑食习惯”,只了解自己感兴趣的信息,逃避不感兴趣的信息。
    了解上述背景后,“ChatGPT首先撼动Chegg”的原因就变得容易理解。
    Chegg的不可替代价值是什么?15万在线学科专家、数十亿条独特学习内容... ...这些独特资源,让它在过去13年里能快速提高学生成绩。而ChatGPT突出的考试与教育能力,又大大削弱了Chegg的不可替代价值。
    Chegg的反击行为也能充分体现这一点。
    4月份,Chegg推出辅助学习平台CheggMateAI:它是一款AI对话式学习助手,结合了GPT4的大模型能力,以及自身高质量的专有教育数据集。
    它能模拟老师1V1答疑,提供个性化配套试题等。
    按照计划,产品将在5月份免费供学生使用。从“免费”这点可以推测出:Chegg目前更关心的可能是“用户被抢走”,而不是“收入被抢走”。
    在国内市场,一些教育公司也开始布局AI。
    比如金太阳软件,利用人机对话技术提升个性化教学能力;其全资子公司木愚科技也在深度参与AI,推出了AI数字人,已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应用。
    另有粉笔、高途、视源股份、鸿合科技等玩家也在纷纷入场。
    总结而来,AI正在影响教育的两个环节:1、对教学内容降本增效;2、实现因材施教的个性教学。
    作为一家年营收超50亿元的公司,Chegg的动作给了创业者一个很大启示:AI+教育的新时代已经到来,它的商业落地并非3-5年后,而是就在眼前。
    激烈的竞赛已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