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AI工业机器人的长坡厚雪赛道

Ai芯天下

    前言:
    当下国内AI工业机器人赛道,正处冰火两重天这一矛盾的中间态。
    刚性需求增多,市场持续扩容,新的入局者不断涌入,产品供不应求以至于厂商近期纷纷提价。
    而在另一边,国内AI工业机器人公司持续亏损,国内市场尚未主导,国际市场难以突破。
    作者 | 方文
    图片来源 |   网 络
    人口红利退潮,AI工业机器人涨潮
    人口红利退潮,制造业需求不减,工业生产最关键的任务指向重构生产力,安全、稳定、灵活、柔性的机器人成为破解难题的胜负手。
    全球AI工业机器人市场,一直以来被海外巨头把持,尤以发那科、ABB、安川、库卡为代表。
    中国AI工业机器人已连续九年销量居世界首位。
    近日,国际机器人联合会公布的一组数据则更为直观,2021年中国AI工业机器人安装量达24.33万台,同比增长44%,组装了全球一半的AI工业机器人。
    根据中国电子学会数据,2021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约 75 亿美元,占比全球43%。
    预计2024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115亿美元,在全球工业机器人销售额比重有望达50%,2020-202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 CAGR约15%。
    机器人产业园区、机器人企业急剧增多。
    天眼查数据显示,我国AI工业机器人相关企业超11.4万家。
    其中,2021年新增注册企业超4.6万家,增速达到72.97%。
    资本大量涌入,去年机器人和智能制造领域融资130起。
    其中过亿元融资54起,全年融资总额共计超232亿元,同比增长47%。
    AI工业机器人制造方面,除了形成了工业机器人[国产四小龙]:新松、埃斯顿、埃夫特、广州数控四家企业。
    也涌现出珞石机器人、李群自动化、极智嘉、海柔创新、节卡机器人、大族机器人等越来越多的AI工业机器人创业企业。
    整不了的高端需求,玩命在红海鏖战
    一边,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刀具制造、缝制、电子产品装配等细分场景的制造业客户,找不到合适的产品、方案和供应商;
    一边是国产AI工业机器人厂商在新老玩家扎推的汽车等行业,焊接、搬运、上下料等场景红海鏖战,在高成本、低毛利的困境中奋力挣扎。
    AI工业机器人领域的成长的确迅速,但高端产业低端化、低端产品产能过剩这两个已不再新鲜的现象。
    技术难度大的高端制造领域,国外厂商依旧牢牢把控着话语权。
    
    可以说,国产AI工业机器人企业追赶的成果,更多体现在速度、数量上,而非质量上。
    国内厂商想要获得本土客户的青睐,只有在性能上与四大家族产品相似,同时极力压缩价格,才能被勉强加入企业的斟酌名单中。
    目前大多数国产机器人品牌的发展策略都是类似的,就是通过规模优势带动成本结构优势,同时在竞争层面上面临近乎肉搏的厮杀。
    受困于激烈的价格战,不愿继续内耗的企业,将目光从焊接、搬运、拆码垛等成熟应用场景,也即从国外厂商的优势地盘转移到薄弱的细分场景,期待通过做深做透,实现边缘突破。
    因地制宜的本土化,行业巨头玩不转
    传统强国、龙头企业在全球工业机器人产业竞争格局中凭借先发优势,长期占据领导地位。
    跨国机器人巨头的既有技术与能力难以与中国机器人市场需求形成有效匹配。
    我国国内工业机器人需求的快速扩大吸引全球顶尖的机器人巨头纷纷抢滩布局中国市场,在我国投资设厂或扩大原有产能。
    这可以解释我国机器人产业整体规模快速扩大的原因,但是不能解释为什么缺少积累的中国本土机器人企业会实现快速成长。
    与发达国家不同,异质化的国内市场扩张是中国本土机器人产业崛起的主要推手。
    由于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产业结构、价值链位势的巨大差异,主要服务于发达国家市场的国际机器人巨头的原有能力并不能很好地适应中国新的市场需求,且由于本地化程度低。
    这样就很难针对新的应用场景进行适应性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这就给了中国本土机器人企业创新和成长的空间。
    
    别低估,不放弃,国内技术能力已超预期
    工业机器人主要部件包括控制系统、伺服系统,减速机等,国内机器人厂家已经在伺服系统和机器人本体上实现自主化。
    在研发方面本土机器人企业也在逐步成长,精密减速器、智能控制器、实时操作系统等核心部件的研发都取得了进展。
    部分细分领域已走到行业前列,而在光伏、锂电池等主流赛道,也在许多招标项目中敢与国际一二线品牌互争高下。
    国内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销量由2013年的不到1万台增长至2019年的近4.5万台,约占中国市场份额的31.3%。
    随着疫情得到控制,机器代人大背景下制造业对自动化的需求仍在提升,我国国产工业机器人部分核心零部件已具备国产替代能力,涨价潮下更具性价比。
    就此,国产品牌取得较大进步,在上游核心零部件领域取得技术突破、实现国产替代的厂商。
    针对中、下游,[核心零部件生产+本体生产+系统集成]的全产业链模式的厂商将会获得优势竞争地位。
    
    结尾:
    而本土机器人企业从利基市场切入,通过自主研发与逆向OFDI双轮驱动不断提升技术能力和产品竞争力。
    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与机器人技术的融合创新为中国机器人产业换道超车提供了新的机会窗口。
    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所展现的市场需求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对其他产业的升级具有重要启示。
    部分资料参考:雷锋网:《AI工业机器人行业的冰与火之歌》,IOT视点:《AIoT时代,机器人产业正百花齐放》,齐鲁学刊:《异质化国内市场扩张与中国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