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lanche雪崩协议亚太区负责人Wilson:真正的可扩容性要具备速度、安全以及可扩展性丨2021世界区块链大会
cancan7月25日,“2021世界区块链大会·杭州”在杭州未来科技城学术交流中心举行。本次大会由杭州时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巴比特)主办。
在下午的Web3.0论坛中,Avalanche雪崩协议亚太区负责人Wilson带来了主题演讲《技术驱动还是资本驱动的公链生态之争》。他表示,Avalanche雪崩协议可以在非常短的时间处理大量的信息,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效率。他认为,真正的可扩容性,需要速度、安全以及可扩展性。
以下为巴比特整理的演讲内容:
大家好,Avalanche雪崩协议亚太区负责人Wilson,今天非常感谢大家来到现场。可能雪崩对于大家来说比较陌生,其实这个项目在2018年已开始筹备,去年共获得6,000万美金的融资。今天给大家做一个介绍,让大家对雪崩协议—— 一个新生态的高性能公链有一个基础的了解。
为什么叫雪崩?雪崩是由康奈尔大学教授、IC3 联合创始人 Emin Gün Sirer、计算机学者 Kevin Sekniqi、Facebook Libra 协议 HotStuff 共识第一作者 Ted Yin 于18、19年研发的一套新机制,这套机制能够在整个区块链网络上处理大量的信息并且以低成本、高效可扩容的方式解决问题。“雪崩“在海外不是一个褒义词或者贬义词,雪崩是形容一块雪在很短时间引起共鸣、共震,并且体量不断扩大,形成一场雪崩,这恰恰体现了协议可以利用非常短的时间处理大量的信息,就是雪崩的由来。
雪崩协议的特点:速度非常快,可以处理大量的信息。整个测试下来在1秒钟之内可以完成所有数据的处理,当然只是快是不够的,速度、安全和可扩展性缺一不可。安全由协议底层的共识实现:当一笔交易广播至网络以后,如果交易有效,雪崩协议的验证者会经历一个被称为“重复随机抽样”的过程,换句话说,系统会在所有的的验证者中随机抽选出一批验证节点参与区块验证。通过反复的抽样,直到有足够的节点可以确认大概率正确,至此,完成确认。同时,可扩展性也非常重要,如果你有两个手机一起玩扫雷,体现不出手机的性能,但如果两台手机同时跑1000个软件,这就立马能感受出哪台手机运行较慢,这就是所谓的可扩展性。
刚才讲到共识,共识其实就是整个网络上大家最初的信息完全不一致,第一张图上面各种颜色会有变化,但在大家八卦过程中逐步形成一致性,颜色慢慢产生变化,通过整个过程到最终形成一致性,这是所谓的共识。共识其实更像一个手机的芯片,对于雪崩来说更像是一个多核芯片的体系,对于其他链来说是一个单核芯片的体系。
众所周知,一个项目在基础设施已经完成的情况下就要做生态,生态非常的重要。生态有一个公式,生态=(项目+用户+资金)×流量×交易×大环境。这个公式跟我们体系是相对比较符合的。
什么是项目+用户+资金?举个例子,大公链就像最初的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变成一个水泥地的深圳什么都没有,你要建设生态就需要干两件事:一方面是招商引资,另一方面是人才引入,这个在体系当中就叫项目+用户;资金就是地方政府支持新政策的发展,需要注入资金去扶持这些项目、这样就会形成基础的新的生态。当然这只是一个“骨架”,一旦“骨架”起来之后我们还差血液,“血液”就是流量+交易,所有的市场都需要有交易,需要有互换,需要有流动,这才产生了所谓的市场循环。
再谈谈技术驱动的生态发展,这是个特别有意思的话题。现在的生态发展分不清是技术驱动还是资金驱动,完全用资金驱动市场到底不是长久之计。对于雪崩来说,优势在于整个体系底层是相对扎实的,底层算法也有版权保护,目标要做一条高性能的公链。如果将以太坊比作是中国邮政,那雪崩就是顺丰,大概就是这样的区别。不可否认,以太坊有非常庞大的用户体系以及用户覆盖,虽然我们的体系相对小一点,但速度很快、服务效率很高。我们愿意为项目提供更优质的肥沃土地去帮助他们成长,支持他们的发展。
于我而言,我认为不论是做投资还是做市场,两类人是特别值得去扶持的:一类人是极其聪明优质的人,另一类人是疯子。这两类极端的人才是非常值得帮助让他们成长起来,他会做出让你意想不到的东西,最终做出有价值的好产品。
最后我们的首席技术架构官Ted录了一段视频与大家简单交流一下:
(以下为Ted视频演讲内容)
大家好,我是Ted,是Avalanche的首席协议架构师,也是联合创始人之一,我们的项目起源于一个学术研究,在2017到2018年间,我们科研团队产生了利用点对点协议本身的消息扩散机制从而进行共识的想法,从纯学术的协议起草到最后的雪崩协议的设计,花费了近一年的时间。
我们的共识协议的创新在于开拓了一种新的从算法本身消耗上的扩容思路。当前的共识形成无法扩展到成千上万,乃至上亿人口的体量,而我们的核心思路便是利用随机采样——在人群这种松散结构中逐步建立起倾向性,使微小的扰动可以破坏平衡,使网络快速的坍缩,从而形成一边倒的形式,进而形成共识。
未来,雪崩也将在现有共识项目的功能基础上保持高度的去中心化以及真正意义的人人可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