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飞“雄鹰”护城 无人机助力智慧城管再升级


    当前,我国的城市化建设与管理正形成剧烈反差:一方面,在城镇化进程的大力推动之下,国内城市建设的速度正不断加快;另一方面,城市管理的滞后和问题多发,也在严重制约建设效益的发挥,阻碍城市化总体水平的有效提升。
    值此背景,提升城市管理的质量和水平,逐渐成为了我国城市升级发展的当务之急。面对着城市管理的各种乱象与问题,近年来我国提出并发展了“智慧城管”,希望通过对全新城管模式的探索与应用,来助推城市管理的全面升级。
    这其中,无人机凭借着隐蔽、高效、便捷、及时的四大优点,在“智慧城管”中占据了重要位置。利用无人机进行城市管理,不仅能有效解决管理人员少、办法少、保障少、群众支持理解少以及执法难、取证难、根治难的系列问题,更能让市容脏乱差、违章搭建、垃圾死角、绿化盲区等城市乱象无所遁形。
    无人机开启“天眼查”
    自无人机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以来,从空投兵、搜救员、运输官到航拍助手、植保强手、环卫高手......每一次的应用深化和领域拓展,都让其身份不断变化与叠加。如今,随着“智慧城管”的大力开展,各地城市执法部门的积极应用,无人机又有了一个新身份——“空中城管”。
    2016年8月,杭州湾新区率先建设了智慧城管指挥中心,其中便花费40万元左右建设了无人机系统。利用一台大疆和一台海康无人机,巨资组建的无人机小队结合相关软件系统,实现了对杭州市的全面航拍、监控与管理,有效提升了杭州地区的城管能力与水平。
    在此之后,无人机便迎来了城管工作的上岗热潮。2018年6月,吉林长春市朝阳区成立了无人机执法中队,无人机正式成为长春城管的新成员;2019年初,河北石家庄市长安区将无人机应用于露天垃圾和私搭乱建的整治;2019年3月,陕西咸阳市秦都区城市管理执法局也首次启用无人机进行城管“盲区”执法......
    此外,包括南京、济南、潍坊、南宁、凤岗、新吴、洛阳、南通等在内的诸多城市,都陆续启用了城管无人机。伴随着无人机开启“天眼查”模式,我国的城市管理日益迈入到新时代当中!
    “空中执法”大显威力
    那么,为什么如此多的城市都抢着启用无人机助力城管呢?这是因为应用无人机进行“空中执法”,不仅能有效节省人力资源和成本,同时也能通过城市巡查的一览无遗,显著提升执法的准确性与及时性。
    目前,无人机在城管执法中的作用主要为巡检和航拍取证两方面。
    从巡检方面来说,无人机由于从空中俯瞰了整座城市,因此能够很好的消除以往的巡查“盲区”,无人机通过“天上看”搭配上“网上管、地上查”,就能形成全视角的监控体系,为城市管理织就一张“天罗地网”。同时,利用无人机还能有效避免城管巡检中的恶意阻拦、人为冲突、地形限制等问题,降低巡检工作的难度。
    而从航拍取证方面来说,以往的取证工作由于人力物力资源有限,城市建筑、人流等限制因素带来的巡检“盲区”,百密中总会有疏漏,再加上违规者存有的侥幸心理,使得城市违规违法现象屡禁不止。借助无人机则能在其隐蔽性、及时性、便捷性、高效性的加持之下完美解决这些问题,显著提升违规行为的发现率与处置率。
    总的来说,“无人机”巡检和取证具有时效性强、机动性好、巡查范围广等优点,在“空中执法”中能够大显神威。其既不受空间与地形条件的制约,能现场取得并为决策者提供第一手的信息,同时也能通过换人节省人力资源与成本,对于城市管理水平的提升和“智慧城管”的发展来说,具有重要价值意义。
    人机“共管”当是趋势
    当然,无人机空中执法价值的巨大发挥,也并不意味着以后的城市管理中不再需要人,相反,笔者认为无人机全面取代执法人员的时代远未到来,未来“人机共管”才是“智慧城市”发展的重要趋势。
    因为毕竟我国的无人机发展还处于试验探索阶段,其本身尚存在不少缺陷,比如续航能力弱,电池消耗较快,专业人才少,巡查受天气影响等等。在这样的情况下,无人机执法只能算作是对人工执法的一种补充,让人工执法能够进一步提高效率和质量。而城市管理执法的最终决策者依然是人,无人机代替人进行巡查和取证,数据传回后依然是人在做分析、决策与处理。
    所以说,未来传统的低素质、低水平城管人员或将大规模被淘汰,但无人机也不会完全取代执法人员。按照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未来城管无人机的应用将得到进一步推动,但人机协同管理将是最终目的。
    因此笔者认为,我国城市管理即将迎来的是“人机共管”的智慧化、人性化时代。无人机会代替传统城管人员进行城市监测、信息收集和问题反馈,同时深入一些危险场景进行事故处理,而城管人员将只保留高水平执法人员,在无人机提供的数据支持下进行人性化、科学化的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