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组团为AI和职场人士“开撕” 这次我“站”AI
上周五坐在北大英杰交流中心,感受了一场“关乎未来”的辩论风暴。一时间脑洞大开,千万个思绪涌出脑海。假使AI全面地取代记者的工作,我应该换个什么职业?是否也会抱怨和怜惜手中被夺走的“鸡”?是否会成为人类迈入人工智能那个被牺牲的一代?嗯,当时的我的确有那么几分担忧。
但此刻坐在电脑前,我一心只求AI附体,助我“四两拨千斤”,快速撸完这一稿。让我把剩下的时间留给星辰大海,留给诗和远方,留给对我朝思暮想的“周公”。..。..
一场关于未来的“世纪之辩”:职场人士是否需要恐惧AI
AI之所以这样热,正是因为它不仅已经跳出了科技圈转而深入行业,还与每一个人的生活、工作变得息息相关。它可以读取医学影像资料帮助医生看病,可以阅读大量文献资料帮助律师打官司,可以分析音乐曲风帮助音乐家创作,可以预测天气、剪辑电影。..。..AI会的东西正变得越来越多。
所以,我们才会开始担忧它会不会抢了自己的饭碗。
IBM与LinkedIn(领英)联合发布的《AI时代职场趋势洞察》(完整报告将于10月底发布)报告中显示,在过去一年中职场人对AI的关注持续升温,领英围绕AI话题的文章分析增长率达到了平台均值的10倍,超过一半的受访人表示AI的出现已经对他们现有的工作产生了影响。而针对“人会不会被AI取代”的话题,51%的职场人认为AI将让自己的工作变得更加高效,45%则将其视为了“假想敌”,其中有近一成的受访者表示AI将严重威胁并可能会取代他们的工作。
北大国发院BiMBA商学院联席院长杨壮教授认为,与历史上的技术革命不同,AI带来的人类挑战不仅仅体现在职场,甚至不仅仅停留于人与机器的关系,而可能是人与新智能机器人之间的关系。
就此,来自《小学问》主创团队的马薇薇、邱晨、胡渐彪、黄执中、周玄毅以及北京大学优秀学生辩手程丹旭在会上展开了一场关于“职场人士是否需要恐惧AI”的“世纪之辩。
▲《小学问》马薇薇
▲《小学问》胡渐彪
以下摘取辩手的精彩观点,让大家感受一下现场氛围:
程丹旭(正方):如果让人类与AI同时进行决策和判断,当两个结果相违背时人类往往会放弃自己的判断,这可能使得人类的决策在AI面前毫无价值可言;人类的创造力来自于灵感,而AI的创造力来自于暴力破解所有可能的组合,从中选择最优,这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周玄毅(反方):人类之所以恐惧,是因为被自己的格局限定。当你的格局是获得收入让自己可以“每日吃鸡”,你就会非常害怕自己的技艺被取代。所以,真正束缚你的不是技术,而是你的想象力和格局。当我们谈是否需要恐惧AI时,应该讨论的是我们怎么样对待AI,而不是对付AI。如果你心中还有梦想,还有仰望的人,还有想突破自己的地方,有一个帮手可以帮你,为什么会恐惧?因为某一方面的取代,有可能意味着另一方面潜能的无限开发。
胡渐彪(正方):从全人类的角度来看的确不需要恐惧AI,过几代、熬几代、牺牲几代后,人类一定有更光明的未来。但对于职场人士,AI的出现意味着所有人都是从零开始,人类所有经过时间积累下来的经验,都将被AI平摊在所有人面前,那些练了一二十年的技艺也化而为零,我们能不恐惧吗?这直接威胁了职场人士的存在,无论是职场老人还是新人都可能面临着结构性失业。对此,职场人士应该时刻惦记着、准备着,及早看到现在的毫无办法,只有对未来有所准备才能不恐惧。
邱晨(反方):当柯洁输给AI时,人类感叹智商的极限受到了挑战。其实,不用跟AI比,我们在柯洁面前就应该感觉恐惧了。人类的发展和文明,取决于智商的“上线”而不是“底线”。社会的许多问题往往都是人和人之间的差距造成的,而不是人和技术的差距造成。从过去到现在,技术一直扮演的都是人类的同盟的角色,是为了消减人与人之间差距的因素而存在,帮助人类做决策。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是,如何依赖技术让自己变的更聪明、活得更幸福、变得更高效。
黄执中(正方):恐惧与否是心态上的选择,受到威胁后要做出什么反应是行为上的选择。职场老人恐惧AI,新人不恐惧AI是因为当时他是既得利益者。但是,当所有人都有AI的辅助,那么每个人的才华和才能差异如何体现?为什么我们不怕一个人与我们竞争,却要害怕AI?那是因为一个人取代的是你的某一个位置和工作而已。但如果是技术,那意味着你不是在这里没工作做,而是在其他地方也没工作做;不是现在没有工作做,而是可能永远可能没有工作做。
这就像像6500万年前掉在地球的陨石,科技迭代带来的剧烈的、全面的、结构性的改变,是全生态的。它取代的不是你的某个工作,而是取代智力劳动。智力劳动的本质是大量学习、反复熟练、经验积累和判断,而这恰恰是AI最擅长的。陨石正在接近,我们一定要看到星辰大海背后的八爪鱼的威胁。
马薇薇(反方):人类的幸福指数取决于实际购买力,薪水单纯的高涨没有意义,如果生活成本过高,幸福指数仍然无法提升。虽然AI的出现可能会让我们的工资会相对性下降,但行业的成本会整体降低,这使得我们可以购买更多的东西,使用更便利的工具。我们的工作是社会结构提供给我们的选择,也取决于我们的眼界有多广,聪明的人本身就会取代不聪明的人,但AI的出现还会开发我们的想象力,创造出许多新的就业机会,让我们有更多的选择。所以,不用害怕,走出去,世界在等着你!
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就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全球AI人才紧缺
非常有意思的是,现场观众对于辩题观点的投票,经过了这样一场唇舌激辩后,正方的观点却从最初的“劣势”一方瞬间反超,超过50%的现场观众把票转投给了“职场人士需要恐惧AI”。辩论的魅力正在于此,输赢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引起一场思想的风暴。
不可否认的是,科技的确导致了部分人的失业,但也的确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实际上,伴随着数据的爆发和技术地快速迭代,各个行业都出现了AI人才的缺口,仅中国市场的缺口就超过500万人。领英发布的《全球AI领域人才报告》中也显示,过去三年间,通过其平台发布的AI职位数量从2014年的5万飙升到了2016年的44万,增长将近8倍。但到今年的第一季度,平台上的全球AI领域技术人才却只有190万,远远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迫切需求。
所以,我们需要考虑的并不是AI的存在让我们“活不起”了,而是,为了“活得起”,我们应该做哪些准备。IBM伦理研究院Fracesca Rossi此前也曾表示,AI意味着更强大的能力,但社会想从中受益,就必须先信任AI。
与其恐惧,不如想想如何与AI相处
据领英的研究成果显示,全球32%掌握AI技能的领英用户就职于“非科技”行业,其中通信、物流运输、金融和保险业在转型中已经成为“非科技”行业中的先锋前沿,受到AI技术的影响较大。
关于AI,事实上IBM强调的一直是“增强智能”,并且把宝押在了Watson身上。由近百台IBM服务器、数百个计算机芯片组成,Watson基于IBM“DeepQA”(深度开放域问答系统工程)技术开发,可以读取数百万页的文本,并利用自然语言处理产生候选答案。而IBM研发团队所开发的100多套算法可以在3秒内解析问题,检索数百万条信息并筛选还原成人类所需的“答案”。
现如今,IBM正在利用这些技术赋予行业Watson的能力。在医疗行业,Watson可以帮助医生精确识别病情,提供精准治疗、个性化治疗;在金融行业,Watson可以帮助保险公司更好地进行产品定价,成为银行为用户提供精准、高水平服务的支撑;在零售行业,Watson可以帮助企业打通全渠道平台,实现精准营销。..。..
如IBM大中华区董事长陈黎明在会上所说,不管我们恐不恐惧,这个时代已经来临,这是一个无法改变的现实。
▲IBM大中华区董事长陈黎明
与其杞人忧天地恐惧,不如从现在开始“备一手”,想想如何与AI相处,了解它并擅用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