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级产品的焦虑症 中美如何破局AI商业化


    十一长假窝在家看谷歌发布会。看到其中某些产品的时候似乎觉得哪里不对,但假期带来的生理愚蠢消灭了我的直觉。
    直到看到马斯克发推特批评谷歌新发布的家用摄像头Clips,表示“这玩意一看就有哪里不对”。
    

    
    

    原来就是你不对!Clips之所以让人怀疑,在于这东西的使用场景是放在家里,甚至是躲在暗处。通过人脸识别,然后给他们拍摄7秒短视频。
    当然,这确实听起来有点温馨……但是假如我不想被拍呢?难道家人间就不考虑隐私问题了吗?更何况Clips的工作模式是打包上传到云端,那假如云服务器被攻克岂不是一家老小都被看到?
    这个产品的思路,让人回想起当年被谷歌眼镜支配的隐私恐惧。按理来说翻过车的谷歌应该不会再来一次。那为什么Clips还是堂而皇之地出现了呢?
    答案或许在两个原因之间:一方面Clips用的是人脸识别技术,标准的“AI first”;另一方面这是个家庭场景,今年谷歌的全平台AI硬件战略已经展示了他们的决心:只要是个场景,就要有我在!
    所以,无论自动拍照设备多么的诡异和不友善,它都被谷歌以侵略式的姿态扔进市场。所谓傲慢的背后永远隐藏着自卑。谷歌的硬件思路背后似乎隐藏着这样一个难题:AI想要商业化,真的好难……
    AI消费级产品的焦虑症
    按照产业周期来划分的话,整个AI可以分为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而应用层又可以按照商业目标的不同,分为行业应用和消费产品应用。
    在这个相对模糊的分类背后,是一个中美AI企业都在面对的问题:消费级产品上的局面非常难以开拓。
    从手机电脑,到耳机音箱,这次发布的一系列硬件,不难折射出谷歌迫切希望将AI技术融化到普通用户生活的方方面面。
    

    
    

    急于抢占每一个场景,一方面说明了循序渐进的AI产品投放速度可能无法支撑起谷歌的战略需求,另一方面也展现出谷歌对于抢占用户时间的渴求。但问题是,以AI为消费支轴,撬动整个硬件市场,仅仅是单一公司的美好愿望,但消费者的真实需求恐怕并非如此。
    音箱端的Sonos、Echo;Windows笔电;手机端的苹果……谷歌的硬件攻坚战比想象中更艰难。在中国也是一样,厂商总是快节奏跟风推出新AI硬件,并期待以此达成整个家庭或个人生活矩阵上的围剿。
    但用户真的愿意为了某种新技术、新体验,而抛弃已有的手机电脑使用习惯去拥抱它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面对用户早已形成的硬件认知,和AI需要集团作战的尴尬境地,产生了中美两国共同面对着的AI消费级产品焦虑症。
    其实现实情况是这样的:更多的硬件不一定等同更大的销量,更大的销量也不一定等同更多的使用时间,更多的使用时间也不等同用户认同了AI。AI真正要抢夺的,是用户使用AI的习惯,是适应AI消费的心智,是愿意与AI形成数据交互的冲动。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