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耳聪目明” 深化应用还需“管”字当头


    无论是在繁忙的施工现场、壮观的太阳能阵列上空,还是在一望无际的农场、鲨鱼出没的海滩,无人机都在不断为人类管理者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这种视角让我们有能力看得更广、更清晰、更深入,而当无人机采集的图像转化为大型数据集,并结合强大的分析软件,则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数据采集、分析、管理、维护与预测能力。无人机可以说解决了一个人类自古以来的执念:怎样才能站得更高、望得更远?
    无人机在安防领域应用广泛
    无人机与高清摄像头、声纳、感应器等零件的多模态混合作用,投射到云处理器来进行识别处理。利用多模态AI算法,就可以读取、对比和分析复杂环境中的多重数据。若将无人机数据接入各行业原有的工作数据流提升行业信息化与自动化水平,许多专业数据服务机构与IT集成商将会得益于此。无人机也将在这一生态发展的过程中,成为公共安全等多个行业越来越重要的工具。
    我国无人机在公安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也已是大势所趋。无人机的特性如果充分与公安交通管理工作实际相结合,将推动公安交管工作从以传统的地面管理为主,向空地一体协同作战形态转变,使得公安交警在日常路面巡查、应急事件处置、交通违法查处等勤务模式改革上取得新的突破。
    “耳聪目明”的一体两面
    美国目前有900多个公共安全机构使用无人机,用于战术行动,交通事故勘测,大型活动安保,搜救等场景。全球有超过130人被无人机从险境中解救,证明了无人机应用在安防领域的价值。
    这无疑是个好消息,目前来看,攻克低成本、高续航、多模态算法等难题的无人机,实现大规模商用,仅仅只是时间问题。
    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无人机的“耳聪目明”使其广泛应用的同时,也越来越被众人所警惕。其核心问题在于,如何防止无人机在数据采集中进行隐私窥探?若不解决这一问题,无人机就注定很难直面大众,至少难以用于城市日常安全巡逻。
    机构、政府、企业多方发力 探索监管之道
    对此,国际化标准机构ISO起草了关于无人机的相关使用规范,该草案希望对无人机制造者以及使用者进行规范。
    政府也出台了严格的管控措施,2018年1月26日通过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发布了关于公开征求《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这也是我国首次从国家战略层面对无人机管理与发展做出部署。
    也有科技企业在不断探索无人机空中交通控制平台,甚至反无人机技术及应用方面的投资开始繁荣。
    结语:总而言之,任何事物都有利与弊的双面影响,无人机也不例外,若想要充分发挥无人机的有利面,就必须对无人机进行规范。人权保护是技术与法律之间的一场博弈,技术总是能领先几步,因此人们必须去拥抱它。相信随着各项制度和管理的不断更进,无人机的有利面将会不断被挖掘,并终将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中的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