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是把双刃剑,关键在于我们想要它成为什么样?

陈剑锋

    相信很多人幻想过与《我的机器人女友》中男主与机器人女友共患难、相濡以沫、恩爱到永远的剧情。不过这种烧脑的剧情在现实看来终究也只能发生在影视剧中,回归现实生活,无论是情感还是纲常伦理,大众潜意识里仍旧无法接受这种狗血的关系。
    
    不过AI的迅速崛起或许让我们相信这种原本烧脑的剧情总有一天会发生,毕竟人类已经诞生了第一个获得合法公民身份的机器人“索菲亚”,这搁在20年前是绝对会是很扯淡的事情。
    人工智能正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捷与高效,“刷脸”进站、“刷脸”支付、“刷脸”签到、“刷脸”登记......人脸识别正在让我们告别传统繁琐的流程和手续而变得更加智能化。但另一方面我们要清楚的是人工智能在给我们带来这些便捷和高效的同时,其变相所产生对我们的危害也是不能忽视的。
    AI是把双刃剑,关键在于我们想要它成为什么样?
    人工智能是建立在大量数据深度学习的基础上才得以发挥其巨大价值的,也就是说AI以什么样的形态和价值展现在我们面前,完全取决于其吸收了数据的量和质来决定的,比如是像电影《宝莱坞机器人之恋》中的杀人狂魔,还是像电影《我的机器人女友》中的与人善良。
    人工智能的持续进步和广泛应用带来的好处是巨大的,我们不能否认AI的能力和其创造的价值,而为了让它真正有益于社会,同样我们不能忽视对人工智能的价值引导、伦理调节以及风险规制。
    
    数据的处理、分析、应用很多都是由算法来实现的,越来越多的决策正被算法所取代。而算法决策更多的情况下是用过去的数据来预测未来的趋势,算法的模型和数据输入决定着预测的结果。也就是说如果丢给机器的样本是良性的那么它最后肯定是善的;而如果丢给机器人是恶性的那么它最后也肯定是恶的。
    诸如曾经的微软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Tay上线,在与网民互动过程中,很短时间内就“误入歧途”,集性别歧视、种族歧视于一身,最终微软不得不让它“下岗”。在举一个不确切的例子,互联网服务商通过数据采集和机器学习来对用户的特征、偏好等“画像”进而提供一些个性化的服务和推荐等,表面上来看有利于供需双方的一种互动,但实际上这对于消费者来说是不平等的。因为数据实际上成为被企业垄断的资源,又是驱动经济的要素。如果商家只从自身利益出发,就难免会对个人数据过度使用或者不恰当披露。
    AI本身是无用的,关键在于人类赋予其生命
    从某种意义来说,AI本身是无用的,关键是人类赋予其生命,才让其有了更大的价值体现,简单来说AI就是一种工具,只不过是我们硬要去赋予它我们认为它应该有的能力和作用,其实没有任何意识可言的。
    
    譬如日前李开复在时隔26年重返TED演讲台中讲到:“爱使我们有别于人工智能。无论科幻电影是如何描述的,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各位,人工智能程序没有爱的能力。阿法狗或许能在围棋比赛中击败世界冠军,但它无法从胜利中感受到喜悦,也不会在胜利后产生拥抱心所爱之人的渴望。”与人工智能相比,人类胜在有创造力和同情心。
    如果真正哪一天人工智能有了思维意识和创新能力,毋庸置疑一定是人类的灾难。AI的如何发展即未来AI是协助我们完成重复性工作,让我们释放双手从事更多的创造性工作,还是把AI推向我们的对立面,很大一部分原因取决于我们想要AI成为什么样的。
    其实AI在现如今我们还没有相关的规则和底线去限制的,这也主要取决于现阶段对AI还无法真正的了解和掌控,虽然现在在AI上人类有了众多惊艳的项目和奇迹,但对于AI真正的空间来说仍然是底层阶段,所以这也是导致AI威胁论传播的关键。
    尽管如此,如果我们能够在基础的伦理、价值观、法律、道德上对AI形成一个初步的引导,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策略。比如构建算法治理的内外部约束机制,将人类社会的法律、道德等规范和价值嵌入人工智能系统;在人工智能研发中贯彻伦理原则,促使研发人员遵守基本的伦理准则;对算法进行必要的监管,提升算法自身的代码透明性和算法决策的透明性;针对算法决策和歧视以及造成的人身财产损害,提供法律救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