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圣丹斯青睐的国产VR动画《微观巨兽》怎么做出来的

V观世界

    2018年圣丹斯电影节于当地时间1月18日正式开幕。作为全球首屈一指的独立制片电影节,圣丹斯秉承发扬先锋艺术及创新精神的传统,表现了与好莱坞截然不同的旨趣。在众多电影人和视听艺术爱好者心目中,圣丹斯所推崇的电影多样性意味着有别于“传统”趣味的独立、品味、先锋、民主。
    伴随技术发展,VR/AR逐渐成为新兴媒介表达形式,以沉浸、交互的特质为电影内容创作提供了更多可能性,这种通过新技术、新媒介延展影片艺术生命力的手段与圣丹斯的前卫属性不谋而合。最早为VR/AR艺术提供表达空间的“新疆域”(New Frontier)单元,今年再次展出了27部VR/AR、AI、MR体验。在入选名单中,我们惊喜地发现国产VR动画《微观巨兽》(Micro Giants)位列其中,成为首次且唯一入选此单元的中国内地原创作品,与VR影视明星工作室Felix & Paul新作《太空探索者》(Space Explorers: A New Dawn)比肩而立。
    《微观巨兽》圣丹斯电影节版海报
    《微观巨兽》出自好莱坞特效大厂数字王国(Digital Domain),为其大中华区团队自主完成;导演由现任数字王国视效总监、集团副总裁兼大中华区影视剧视效业务负责人周逸夫担当。
    《微观巨兽》导演周逸夫(右)及数字王国CEO谢安(左)出席圣丹斯电影节
    出生于1990年的周逸夫是个不折不扣的“90后”,先后就读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和美国南加州大学电影学院。在南加大就读的第一年暑假,周逸夫获得进入数字王国实习的机会,参与的第一个项目是迪士尼电影《沉睡魔咒》。2014年,他开始与漫威创始人斯坦·李共同创作超级英雄题材内容,开发多个原创IP。基于数字王国大中华区的战略业务拓展,周逸夫于2015年返回国内,着手组建VR团队。
    在《微观巨兽》之前,周逸夫及团队曾参与创作:TFBOYS《大梦想家》VR版MV,由黄晓明、马思纯主演的中国首部VR剧情短片《黑童话》,以及2016年年末霸屏有理的王菲“幻乐一场”演唱会VR特效直播。
    由特效涉足VR,从后期制作环节到内容创作领域,周逸夫的“所有奇妙构想无拘无束地化为现实画面”,然而对于耗时五个月制作的《微观巨兽》,他坦言无论是作为导演,还是整个团队都面临着诸多挑战。出征圣丹斯之前,周逸夫透露了这部国产原创VR动画,究竟是怎么做出来的。
    从微观世界围观世界,VR提供的应该是现实中无法抵达的环境
    当VR/AR刚刚在影视领域掀起热潮时,内容创作者们的首选题材大多围绕浩瀚无垠的太空或深不可测的海底,“可望而不可即”的景象在技术加持下,一时间变得唾手可及。事实上,微观世界之广袤神秘不亚于宇宙和深海,“一沙一世界”绝非妄言,电影人开始把目光投向这片微观天地。
    《微观巨兽》故事版
    在时长约6分钟的影片中,《微观巨兽》以昆虫之间的捕猎关系为主线,讲述了存在于自然界的生存法则。导演周逸夫通过自然主义的叙事节奏和精致视觉效果,将体验者带入虚拟模型搭建的微观生态圈,日常中无法看到的细小场景因此被放大数倍,花草丛如同巨树参天的森林,石子俨然高山。当体验者以昆虫视角观察周边发生的一切时,会发现不曾留意的角落正上演着一场又一场惊险刺激的故事。
    《微观巨兽》是基于什么样的初衷创作的?
    周逸夫:早前看过一本高倍显微镜下拍摄的昆虫摄影集,那个时候发现,当你将现实中渺小甚至不易察觉的生物放大几百倍后,它们所呈现的细节是非常惊人同时具备美感的。于是我开始设想,如果能够在VR环境中让观众变身瓢虫或者蚊子大小的生物,进入昆虫的微观世界里,看一看真实自然界的生态圈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应该会是蛮有趣的体验。
    将微观生态圈和VR结合有哪些有趣的点?
    周逸夫:《微观巨兽》涉及几个主要角色,蚜虫、瓢虫、蜘蛛和姬蜂。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瓢虫以蚜虫为食,蜘蛛捕食瓢虫,而姬蜂会在银背蜘蛛体内产卵寄生。如果《微观巨兽》只是一部普通的二维CG片,那它可能仅仅是在讲述弱肉强食的道理,但当这些细节在VR环境中呈现,它能带给观众更深入的体验和思考。影片中既可以看到银背蜘蛛被姬蜂寄生后,体腔内部的生理变化如何以特效方式表达,也能以第一人称视角体会被蜂虎扑食的“惊悚”瞬间。
    完成这些细节用了多久?
    周逸夫:全片由电影引擎完成,采用全CG、4K双眼标准,包含了大量特写镜头。所有场景不仅是写实基础上的视觉重塑,同时也要遵循自然科学来高度还原动物姿态。也许是特效出身的原因,我们有足够的能力把这些细节做到百分百真实。当然从复杂的复眼到形态各异的口器都要求毫发毕现,这对画面制作精度是一个挑战。影片开头瓢虫捕食蚜虫的场景中,蚜虫停歇的那片树叶是最重要的环境资产,由于树叶和蚜虫的体积比例差异,做这片树叶的工作量不亚于做一台街道;而单一的瓢虫角色就用了50张8k分别率贴图。整个项目耗时五个月,单帧的渲染时间长达48小时。
    与其创造全新的镜头语言,不如让环境本身来讲故事
    除了大量时间成本和金钱投入,几乎所有VR作品都面临着一个同样的问题:如何处理观众在影片中代入的角色。当传统视听语言在虚拟世界中失效,甚至变得不受控时,“我是谁?我在哪儿?”从抖机灵的俏皮话变成内容创作者不得不面对的挑战。值得一提的是,《微观巨兽》并没有依靠剪辑或镜头语言限定观众的视线,而是借助场景和“道具”引导观众对故事进行探索。
    《微观巨兽》“瓢虫”角色海报
    由于VR视角的不固定性和视觉习惯的差异性,在镜头设计上是否需要不同的思路去引导观众?
    周逸夫:传统电影通过剪辑向观众传递某个情节或动作,但在VR体验中,视角完全由观众控制,他们可以在任何时间转向任何方向。因此我们考虑得更多的是,如何通过片中角色的表演来引导观众的视觉,从而带给观众“意料之外”的体验。比如《微观巨兽》的第一个场景,镜头对着蚜虫,突然一个巨型水滴落在蚜虫旁,观众透过水滴的反射,会发现自己身后还有一只瓢虫正在慢慢靠近,这个时候如果观众回过头,看到的将是相当于房子大小的瓢虫头部。
    VR的视听语言对于讲故事来说,是延伸还是限制了叙事空间?
    周逸夫:视听语言是目前VR影视内容存在的短板。传统的镜头语言通常具有高效的叙事节奏,可以精准地告诉观众影片想传达的情节,这在VR作品中是很难实现的。当我们把观众放置在复杂而不受控的虚拟环境中,导演很难控制观众对故事的探索,甚至很难讲故事。除了少数可借鉴的镜头,绝大部分既有的视听语言和叙事手法并不适用于VR,与其通过复杂的情节叙事,不如依靠环境来讲故事。对于《微观巨兽》来说,现实世界的大自然本就是最伟大的导演,真实的自然环境和生物链帮助我们解决了叙事逻辑上的很多麻烦。数字王国在特效领域的优势,也为《微观巨兽》提供了强大的视觉效果支持,能够让观众的焦点紧紧跟随故事线。
    《微观巨兽》剧照
    近年来,圣丹斯以苛刻却独到的审美成为全球影坛评选风向标,输出了不少兼具业内口碑和市场赞誉的热门作品。在通过镜头讲一个好故事之外,“新疆域”单元展映的作品更加看重体验催生的自然感知。至于《微观巨兽》能获得圣丹斯青睐的原因,周逸夫解释道:自己本身感兴趣的影片题材加之尚未有人开拓的故事领域,更重要的是来自公司的技术背景和支持。
    关于VR影视内容,技术包裹的华丽外壳正在蜕去,沉浸式体验的真正魅力逐渐呈现,而数字王国的内容制作团队将这种“孵化”于国内VR行业的独特魅力率先带到了世界电影的前沿。
    (来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