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马星行空笔:如果马良穿越到现代
过了小年就是年,眼看着春节将至,汪世鹏手里的工作仍旧铺得比较满。他一边在洽谈接下来的融资,一边继续开拓销售渠道。前不久,他带领团队成功研发出了一款面向教育市场的AR 产品「天马星行空笔」,首批产品以众筹的方式销售一空。
早在 2014 年 9 月份,汪世鹏作为联合创始人加入深圳创业成立 马顿科技 时,就把开发儿童黑科技产品作为公司的主要目标,打造一家技术研发型企业。当时,3D 打印技术 备受瞩目,且容易被市场接受,于是,首款产品「天马星 3D 打印机」应运而生。
汪世鹏曾在澳洲留学,拥有计算机和商业管理双学位的他,回国后一直在 IBM 工作。而在 IBM 研发的经历决定了汪世鹏的创业属性,所以他希望通过技术来实现商业化运作。
2015 年 9 月,汪世鹏为公司揽到了第一笔 500 万元的天使轮融资,投资方是一家深圳企业。有了项目启动资金,团队潜心一年,终于在 2016 年年底把 3D 打印机做出来了,可产品在推广过程中遇到了难题。
“当时发现人们对 3D 打印的概念是乐于接受的,但在模型创作方面遇到了不小的技术门槛,比如大部分消费者不会使用专业软件来设计模型,而市场上无门槛的 3D 绘画工具,无非是一些方块的简单拼搭,再加上一些简单的想法。”彼时,汪世鹏就在问自己,为什么不能做一款硬件,不仅与 3D 打印机结合,同时让用户用画的方式绘制三维模型,于是有了「天马星行空笔」的灵感。
而在研发期间,团队最终确定了 AR 这种既便捷又成熟的技术。汪世鹏认为,图像识别最容易、也最高效实现目标设想。2016 年 8 月份,公司顺利申请到技术专利;去年 9 月份完成研发,并于今年 1 月份小规模量产 2000 台。在淘宝全部销售一空,最后共累计筹得 185 万元,超过预期。
这款天马星行空笔设计比较独特,勺型的是行空笔本体,尺寸为长*宽*高为 26*16*5cm,净重 670g,便携性很高。其搭配使用的圆形底盘,在绘制模型的过程中可以 360°自由旋转。模型最大体积上限为 20*20*20cm。只要以握笔的姿势,在有效空间范围内挥舞出立体模型,它就立即呈现在你眼前。
你可能好奇行空笔勾勒出的模型在哪里显示,其实,它需要和 App 一并使用,手机或平板电脑作为显示屏,App 会实时追踪行空笔的移动轨迹,并提供多功能的创作工具发挥用户的多重脑洞。最后,将模型上传到云工厂,满意的作品可以选择 3D 打印功能,将专属作品送至用户的手中。
目前,马顿科技已经和 腾讯磨坊 和海外的 Sketchfab 建立了专业级模型库合作,让越来越多的用户在平台上实现模型的创作和分享。
作为一家技术型公司,汪世鹏希望主要通过 B 端客户打开市场,学校和教育机构是他们的目标客户。而实际上在学校这种比较封闭的商业环境中,存在很多壁垒阻碍着产品的进入,所以团队采取的市场策略是,不直接接触学校和教育机构,借中间商之力打开这一市场。“教育领域的确需要一些有创意,又能提高学习效率的产品,软硬件产品一直是这一市场的短板,我们希望通过产品的独特性,在学校招投标或项目筛选时起到很好的借鉴和帮助,特别是在我们在接触渠道商之后,他们对产品是非常认可的。”
汪世鹏还透露,马顿科技也在向 3C 数码店渗透,搭建 C 端市场的销售渠道。
目前,AR 行空笔还属于市场空白,在国内没有直接对标的产品。但汪世鹏一直将美国品牌 Z Space 作为竞争对手,“我们希望做廉价版的 Z Space,这样能够快速铺垫到国内市场。”他强调,天马星行空笔不仅是一款创作工具,他还考虑让程序开发商为其引入第三方课程,或帮助他们完善课程。然后通过这些多品类的课程,与行空笔配套使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
Z Space 的产品形态和天马星行空笔截然不同,前者利用“虚拟全息 3D”技术,跟踪用户转动和手部动作,实时调整用户看到的 3D 图像。这样的产品售价接近 4000 美元,而天马星行空笔的优势在于无需外设屏幕,价格也仅为 699 元人民币。
他坦言,这款产品毛利占到 50%,这是保证企业生存的最低点。实际上,天马星行空笔需要突破的技术门槛较高。AR 领域最难突破的就是 SLAM 技术(即时定位与地图构建),我们实现的方案精度,保证摄像头在 13cm 的距离内,实现 1mm 范围内的 X、Y、Z 轴的精准坐标定位,这是目前业内里边比较极端的技术。“我们希望占领技术的制高点,然后带动软件服务商和供应商,帮助我们把产品推开去。”
近来,VR 和 AR 产品似乎进入了静默期,汪世鹏始终认为,VR 和 AR 属于不同的技术,VR 产品的技术门槛不高,国内主要做 VR 眼镜的供应商,基本上都是 Google Cardboard 的塑料版,部分消费者也只是为了尝鲜才去购买,所以目前来说,VR 设备的应用范围其实并不大。而 AR 不是 VR 那样比较封闭的显示方式,虽然 AR 技术尚属起步阶段,但他相信在随着底层技术的丰富,AR 会进入蓬勃发展的时期。
他还补充道,最初选择从 AR 切入,并不是希望趁着风口进入这一市场。“我们当时只是看中 AR 对图像识别和 SLAM 技术,与我们追求的目标契合,帮助我们实现 3D 立体捕捉的目的,这也是当时市场亟待解决的一个痛点。
关于下一轮的融资,汪世鹏表示正在与投资机构对接洽谈,目前已经基本可以敲定是千万级的规模,预计在年后会宣布这一消息。“我们希望能够在产品推广的时候有一轮融资进来,也希望后续有更多的投资机构关注,最好是资源方能够给我们做一个战略性的投资,帮助我们把产品推广得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