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根:非理性的舆论泡沫下,脱虚向实才是元宇宙长趋势
区块链资讯光鲜理想的宏伟蓝图之下,元宇宙的泡沫终有破裂的那一天。当元宇宙泡沫最终破裂时,哪些企业将会幸存?
作者:陈根
来源:21经济网
元宇宙的疯狂有目共睹。在资本的吹捧下,元宇宙成为投资人竞相奔赴的热门赛道。不论是关于“元宇宙”相关企业注册数量的激增,还是2021年四大元宇宙平台上的虚拟房地产销售额达到夸张的5.01亿美元,都昭示着当前元宇宙行业非理性的涌动。
事实上,包括元宇宙在内,从区块链到加密货币,再到网红驱动的散户投资,都被市场鼓吹为当前的风口,并吸引着资本的投入。不可否认,投机是变革性新技术发展和普及的一个自然组成部分,但更客观的现实是,更多的泡沫——比如2008年金融危机背后那场房地产泡沫——是不具生产性的。
拥有Facebook的“元宇宙”科技巨头Meta公司不及预期的财报只是暴露元宇宙真实面貌的开始,光鲜理想的宏伟蓝图之下,元宇宙的泡沫终有破裂的那一天。当元宇宙泡沫最终破裂时,哪些企业将会幸存?
非理性的元宇宙泡沫
为元宇宙疯狂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从元宇宙出圈的那天起,元宇宙就成为市场热捧的对象。2021年3月,业内人称“元宇宙第一股”的美国游戏公司Roblox在纽交所挂牌上市。上市首日收盘上涨54.4%,市值突破450亿美元,与前一年的估值相比暴涨10倍。
一个月后,游戏开发商 Epic Games 宣布完成10亿美元的巨额融资,用于打造“元宇宙”空间。7月,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在 Q2财报会上宣布,将成立元宇宙项目团队,最终目标是在5年后将Facebook 完全转型为“元宇宙”公司。并且在同年10月,他宣布Facebook 正式更名为“Meta”,而“Meta”,正是“元宇宙”MetaVerse一词的前缀。
除此之外,在图像技术领域有着较深厚技术积累的英伟达也看中了这一领域。8月初,公司宣布将联手 Adobe 和Blender,对Omniverse 进行重大扩展,在未来会向至少数百万“元宇宙”用户开放。
国内巨头中,腾讯、字节跳动、网易、百度等也成为了“元宇宙”的忠实追随者。甚至早在 2012年,腾讯就已瞄准这一赛道,并在 Roblox上市前对其进行了投资。此前更购入 Epic Games 超40%的股份,用于打造社交、直播、电商等全业务领域的元宇宙生态。
同时,大把“热钱”涌入元宇宙概念股。据VR?Pinea 数据统计,仅去年6月,我国 VR/AR/AI 领域就有 27 笔融资并购。此外,从锤子科技独立出来的 VR 工作室Recreate Games,于2020年10月打造的国产独立游戏《动物派对》Demo 大火后,投资方此前根据“元宇宙”概念给出了数亿元估值,身价瞬间翻倍。
“元宇宙”相关企业的注册更是体现了元宇宙的火热。天眼查的数据显示,我国现有510余家名称含“元宇宙”的企业,超93%的企业成立于1年内,注册资本在100万以内和500万以上的相关企业各占约30%。
其中,2021年全年共新增450余家名称含“元宇宙”的企业(全部企业状态)。2022年1月1日至今,已有23家相关企业成立,平均每天成立1家。据天眼查统计,有30多家企业于近期改为“元宇宙”相关名字。
然而,从产业发展现实来看,尽管目前元字宙呈现加速发展态势,但仍处于0到1的早期阶段:元宇宙产业依然处于社交+游戏场景应用的奠基阶段,还远未实现全产业覆盖和生态开放、经济自洽、虚实互通的理想状态;元宇宙的概念布局仍集中于XR及游戏社交领域,技术生态和内容生态都尚未成熟,场景入口也有待拓宽,理想愿景和现实发展间仍存在漫长的“去泡沫化”过程。
以内容为例,目前国内尽管已拥有Pico 等在内领先的“元宇宙”硬件厂商,但与之搭配的游戏、影音等VR内容生态却并不健全。目前真正能被称得上已出圈的VR高质量内容只有《节奏光剑》、《半衰期:爱莉克斯》等几款,真正硬核的VR 内容是缺乏的,这会劝退一大批用户,无法吸引他们长期使用。
更关键的是,这其中还涉及用户隐私数据收集、虚拟空间社会体系建立等敏感问题,这些都会成为科技巨头构建“元宇宙”生态过程中的阻碍。
技术才是最坚强的退路
不可否认,尽管当前元宇宙充斥着一些泡沫,比如2008年金融危机背后那场房地产泡沫,是不具生产性的,但其他泡沫依然具备一些生产性元素。上世纪20年代的股市泡沫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它引发了大萧条,但也帮助和推动了无线电广播、电话、航空和电力的普及——很大程度上,元宇宙作为一个与现实世界平行、相互影响,并且始终在线的虚拟世界将成为互联网的终极形态。
这类“生产性泡沫”会带来浮沫,但它们也为整个经济创造长期价值。比如,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的“新经济”时代,以.com结尾的任何东西都能升值,但其中大部分都在2000年代初崩溃。Etoys.com、iVillage和boo.com都在那个时代跌落神坛,而还有一些公司,包括亚马逊、苹果、甲骨文、微软等,虽然其股价都曾遭受两位数下跌的重创,但最终还是恢复了元气。
值得一提的事,从废墟中获得重生的最有价值的资产,是接下来20年消费互联网赖以发展的纤维——宽带。正如资产管理经理本?卡尔森在其作品《不要上当:金融诈骗简史》一书中所说,投资者对.com等消费板块股票的兴奋情绪,也让一度无人追捧的电信公司从“渴望押注未来的投资者”那里筹集到了2万亿美元股本资金和6000亿美元债务资金。
这些公司铺设了8000万英里的光纤电缆,造成巨大的带宽过剩。许多最知名的电信品牌破产了,例如Global Crossing和360 networks。但是,正如卡尔森所指出的,“在互联网泡沫破裂后的四年内,带宽成本下降了90%”。正是这条廉价、高效率的数字高速公路,最终造就了今天的消费互联网、平台经济以及全天候的数字媒体。
反观当前的元宇宙,也是相同的道理。元宇宙是一个依靠多重前沿技术发展所搭建的科技产物,因此,元宇宙的发展必然要遵循科技本身的产业技术发展规律,需要在产业技术的研发上进行突破才能推进技术朝着未来的方向发展。这种依靠技术产业突破所推动的社会变革与发展,其底层的核心就是技术的突破,是基于研发所推动的技术进步下的产物。
也就是说,想要借力元宇宙以求发展,任何一个公司都离不开借助于技术研发来迭代产品,以此为元宇宙的搭建助力。如果没有核心技术层面的突破与投入,当元宇宙的泡沫最终破裂,没有核心技术支持的企业自然也将随之消失。
事实上,从这个角度来看Facebook、苹果、微软、谷歌、英伟达、富士康等企业,当他们在宣布进入元宇宙的时候,都是站在产业技术的角度,尝试着借助于技术研发的进步来探索相关的技术与产品,并以实际的具有超前性技术的产品来描绘元宇宙。
正如最先提出Web2.0的蒂姆?奥莱利(Tim O'Reilly)所说:“投机加密货币资产所带来的轻松财富,似乎分散了开发员和投资者的注意力,使其无法专注于辛勤工作,打造有用的真实世界服务。”无疑,当我们最终从元宇宙泡沫破裂后落定的尘埃退后一步,由苹果、微软、谷歌、英伟达、富士康等公司推动的技术变革很可能才是最具影响力的。
脱虚向实是长趋势
元宇宙非理性疯狂的背后,是人们重“虚”轻“实”的心理。
互联网的出现,让整个人类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网络渗透到社会的每个角落,很多产业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实体经济不同,互联网经济最大的特性就是:随着产业的扩大,用户的增多,其成本却是在逐渐降低的。
比如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随着发售的数量增加,其印刷成本也在上升,而通过互联网平台传播的新闻却不会随着用户的增多而增加成本,甚至于更多的用户会为其带来更多的利润,因为用户的流量将会由广告商来买单。
于是,在互联网深入渗透的情况下,越来越多行业都被互联网经济所抢占,毕竟互联网经济的发展能够不断降低产品的成本,以此来提升企业的利润,而越是接近零边际成本的行业,其价值增长的空间越大;实体经济则完全不行,特别是随着房租、劳动力等商业成本越来越高,实体经济将会受到更大的打击。
这也是为什么元宇宙会大受欢迎的原因——人人都沉溺于虚拟的描述中,想再次从虚拟经济中分一杯羹。然而,资本方着迷于赚快钱,迎风口,这不仅会带来一个又一个巨大的风险和泡沫,也难以推动想象中的元宇宙落地成真。
如前所述,当下的网络、社交平台、AR/VR 技术只是人类进入“元宇宙”的基本前提,若要更好地实现“元宇宙”低延迟、随时便捷的特性,还需要5G、云计算、大数据等各种新兴技术的加持。元宇宙的实现若只停留在概念的描述层面,而忽略技术领域的深挖,最后只能是落入“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窘境。
并且,在当下,元宇宙是从未来实体抽象而成的符号,没有人知道元宇宙到底是什么,甚至人们并不关心它本身是什么。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指出,人们消费的目的不再仅是为了满足基础的需要,而是对物品背后所蕴含的符号价值进行消费。元宇宙背后所蕴含的未来想象、虚拟现实、新型社交模式以及人们对于未来世界的向往与寄托才是其爆火的关键所在。
但是资本方借助符号表征将元宇宙一步步脱实向虚,只见虚拟描绘,却不见真实应用。显然,在生活层面,当前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如何能够将自己有限的财富投入到能改善自己物理实体空间的生活中去。
毕竟在虚拟的世界里,一种虚拟世界很容易被另外一种虚拟所替代,或者是衍生出更好的虚拟世界。对于我们大部分人的生活而言,虚拟世界更多的则是解决精神与心理层面的感受,而无法解决物理实体空间的实际生存与生活问题。
人们终将知道,实体经济才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对于元宇宙的非理性疯狂也将最终回归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