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芯片为何受到如此追捧?


    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要实现更高效、更人性化的AI,需要的不仅仅是架构、算法,还有帮助AI成型的基石,即AI芯片。作为人工智能得以运行的载体,AI芯片的发展无疑左右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近日,华为AI战略完整披露,众多AI芯片正式亮相,其强劲的性能令众人惊叹之时,也不禁让人产生疑惑,为何华为要为此改变自身集团愿景,AI芯片为何受到这么多的追捧?
    初始阶段,由于不需考虑功耗等原因,人工智能的芯片可以追求高算力、高并发、高吞吐量,现阶段的解决方案一般是以“GPU+CPU”的异构模式来完成。同时,这种方案主要面向各大AI企业及实验室的训练环节,目前市场中由于AMD在此方面的长期缺失,导致深度学习GPU加速市场由NVIDIA一家独大。
    但随着人工智能逐渐在云端展开应用,对AI芯片则提出了更多要求,在兼顾高性能的同时,还需要兼顾功耗及反应时间。而作为半定制的专用集成电路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恰好能够满足要求,其特点是能耗低,同时具有低延时、高吞吐的特性,可以满足人工智能在云端运行的需求。目前,FPGA市场Xilinx和Altera两家占据绝对垄断地位,市场份额接近90%。
    未来,人工智能技术注定要进一步下放至终端设备,由于物理原因受限,因此芯片的功耗、面积、成本都需要进一步优化。主要解决方案为独立ASIC与SoC+IP两种;独立ASIC可以通过定制化的设计来实现性能更加优越、保密性更强的芯片,但缺点是开发周期较长,投入成本巨大,一般公司难以承受。SoC+IP在ASIC的开发弊端上具有很大的优势,但缺点是功能拓展性较弱,此前华为发布的昇腾系列AI芯片便按照此种方案开发。
    虽然ASIC有种种开发上的困难,但是作为专用集成电路,其性能与功耗的优势却是显而易见的。在人工智能神经网络计算中,与传统计算有一定的区别,导致进行神经网络计算时,CPU、DSP、GPU都有算力、性能、能效等方面的不足,所以产生了专为神经网络计算而设计处理器或加速器的需求。由于ASIC属于定制类的芯片,涉及重新设计电路,因此生产的困难性颇大,目前市场中人工智能ASIC领域龙头当属Google TPU,其今年5月份发布的第三代TPU处理器本身的功能为第二代的两倍。
    以手机为例,在智能手机这类设备之中一般都有GPU及CPU,可以为人工智能提供相应的运算能力支持,那为何还要专门开发AI芯片来进行这项工作呢?这里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去普通饭店吃饭时可以选择各种菜系,可能会比较美味,但若想要品尝正宗的菜肴,要去专门的饭店才有可能吃到。
    AI芯片也是如此,虽然手机也会有GPU及CPU,但功耗低、重量轻、厚度薄才是其追求的方向。专用的AI芯片能够实现最高效率及能力,并且只占用很小的空间及更低的功耗。同时不会占用CPU及GPU太多的资源,可以保证手机在运行人工智能的同时还能进行其他操作。
    当然AI芯片的重要性不止于此。以Google TPU1为例,其拥有256X256尺寸的脉动阵列,约为700MHz,拥有64K个乘法单元,每个单元单次可执行一个乘法及加法,即128K个操作。那么TPU1每秒的巅峰计算次数为约90Tops,当然这里只是理论数值,由于数据传输、存储、提取等原因,往往达不到峰值速率。
    但是,相较于普通GPU及CPU方案来进行训练时,尤其目前神经网络尺寸越发庞大,参数更加繁杂,通常大型NN模型的训练时间长达几周甚至数月,而期间出现各种意外情况也会影响到训练的进度,如停电等。而采用了TPU1则可以在一顿饭的时间内完成,其效率大大提升。
    而AI芯片虽然被冠以AI之名,但其本质还是一枚芯片。在经历中美贸易战初期的交锋后,国内企业已经纷纷醒悟过来若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即使做到再强也不过一堆沙滩上的雕塑而已,浪潮一来即可覆灭。
    在面对CPU及GPU被国外企业垄断的格局下,AI芯片成为了国内厂商新的突破点。目前来看,人工智能技术中美两国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因此对于AI芯片的开发更加有利。但是芯片的设计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加之我国的芯片制造能力也非常薄弱,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财力才可能得出有效的产品。国内目前对AI芯片投入研究的企业有寒武纪、华为海思、中兴微电子、阿里平头哥等,还有许多小型企业也纷纷跟风进入AI芯片领域中。
    这是由于AI芯片制作并不同传统芯片一般,不需要花费精力制作IP内核,直接采用其他IP再加上架构层面的优化,针对业务需求对IP进行整合,因此制作的门槛大大降低,如上述提到的SoC+IP方案。华为昇腾系列的推出为AI国产芯片注入了一针强心剂,极大地振奋了国产AI芯片相关制造企业。
    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华为推出了AI芯片,但其在手机端的应用依然有许多局限性,大多只应用于图片识别上。不仅华为如此,苹果及联发科也是如此,如何拓展未来AI的更多应用,成为了下一步将要迈出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