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加持的金融科技行业,正在呈现“强者恒强”的发展态势
智能相对论一年一度的世界互联网大会再次召开了,在这个全球互联网盛会上,那些热门领域总是更容易惹足眼球,其中,金融科技自然而然成为大会的焦点之一。
过去几年的Fintech浪潮,既有大佬级互联网公司、金融巨头的参与,也有创业型企业崭露头角并越滚越大。例如,在“人工智能-融合发展新机遇”论坛上,就出现了金融科技企业凡普金科的身影,凡普金科创始合伙人、CEO董祺参加了论坛并接受了采访。
事实上,不管是对BATJ等巨头,还是对凡普金科这样的独立金融科技企业而言,“强者恒强”已经是金融科技行业发展的必然态势,舞台上耀眼的,最终只会是数得清的那几家。而造成“强者恒强”的,正是金融科技领域叠加的三大效应。
进化效应——用的人越多越强
社交之所以能够诞生移动互联网用户量最大、粘性最强的产品之一,一个重要的原因每一个人的加入,都在把这个社交网络变得更具依赖性——个体能在产品中获得的价值,取决于使用产品的其他人的多少。
与社交不同,金融科技没有这种由人编织的网络。但是,与之类似的是,金融科技领域存在着“进化效应”:使用者的增加形成的技术实践反馈,能让平台的技术实力进一步提升;每增加一个参与者都能提升金融科技整体的能力,最终产生其他厂商难以企及的技术差距。
由于金融科技的技术特性,尤其是AI内在的算法特质,实践过程的不断试错、调整、修复是金融科技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没有经过“火炼”的都不是真金。一套技术用的人越多,与后进者拉开的优势就越大。某种程度上,一些跑得快的创业者凭借用户量优势登上了“进化效应”的船,或将在未来成为与巨头并肩的存在。
例如,2013年成立的凡普金科,在5年的成长期里,服务的用户总数已超过4000万。而凡普金科自主研发的智能大数据动态风控系统——“FinUp云图”,其演化和发展必然离不开这些用户实践的“喂养”,这个“用于风控的完整知识体系”,离不开现实试错的反复优化。只有基于大量用户的“浇灌”,这样的风控系统才能不断向前。
规模效应——心智选择影响金融科技市场
原本,规模效应——因规模增大往往能带来经济效益的提高,习惯于用在制造业和需要分摊成本的互联网行业,例如在制造业里,随着规模增大每新增的产品其需要的成本越来越少(即所谓“边际成本递减”),在互联网行业里,智能手机的销量越大,平摊的研发成本越低且获得的供应链议价权越强。
在金融科技行业,也存在着类似的规模效应,但其分为两个层面:
1. 更低成本、更高效价
金融科技也存在着“规模越大经济效益越好”的现象:金融科技是“无限杠杆”的业务,即在保证一定个性化的条件下,一份技术本身可以COPY出很多份服务无限多个用户,市场越大,研发成本的平摊就越小,金融科技企业投入成本的效价就越高。
这其实不难理解,假设服务一个人的成本是1,那么服务100个人的成本不是100,而可能只有1.1,在横向对比上用户多的企业自然在效益上占据优势。
2.“示范效应”和“第一印象效应”
在金融科技领域还有不同的、市场心智选择层面的“规模效应”。
由于金融业务的特殊性,尤其是经历监管风暴后不靠谱的中小平台纷纷倒下,让规模某种程度上成为重要的背书(虽然不完全看规模)。在用户选择层面,“规模”具备示范效应和第一印象效应,在不少金融科技用户那里,不论是借贷、分期还是理财,选择大的、有名的,总不会错。
从这个角度看,大平台在风暴中为普通人所信任就更好理解了,“规模”带来的用户第一印象联系,是其重要的竞争资本。以此来看凡普金科:在行业层面,由中国互联网协会、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中心评选的“2018年中国互联网企业100强”中,凡普金科列第35位;在政府层面,凡普金科连续两年获得上海市浦东人民政府授予的“经济突出贡献奖”;在监管层面,凡普金科现已经加入由工信部指导的自律委员会。
经历过市场洗牌后,仍然挺立的产品与许多用户的心智自然就形成了某种基于规模的信任关联,当有了需要,就会想到。
飞轮效应:临界点后再难追上
在机械组织中,有一种结构称作飞轮,为了让静止的飞轮转动起来,一开始需要费很大的力气,一圈一圈反复地推,这个过程中飞轮会转得越来越快,一旦超过某个很高的速度后,飞轮所具有的动能就会很大,这时候反过来,让飞轮停下来需要的力气就会很大。
AI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发展与飞轮的运转十分相似:刚开始技术投入期十分艰难,投入量大,随着技术的成熟度到达一定程度,AI技术的发展就快得难以停下,形成“追不上”的技术壁垒。
很多企业未能捱过AI金融的飞轮早期阶段,不论是出于资本原因还是市场原因,在飞轮积累动量转动起来前就已经倒下。而大佬级互联网企业做金融科技则具备这方面的优势,可以持续投入、维系体系的运转,等待飞轮效应临界点的到来。
对独立的金融科技企业而言,尽早地推动飞轮积累动能“自运转”是获得生存权利与竞争优势的必然。以凡普金科为例,其AI技术的发展经历过积累期后,除了建模方面形成了技术底蕴,还藉此自主研发了自动建模机器人WaterDrop(“水滴”),也即让AI来模仿人类建模分析师的思维,做出AI应用的算法,让AI给AI自己设定游戏规则。
在这种技术突破下,过去,从取数生成指标建立模型到开发上线,实现端到端的自动交付,原本需要一个建模团队1-2个月才能完成,现在缩短为不到1天的自动化流程。
显而意见,在水滴的帮助下,凡普金科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大大加强,可以通过不断上线新的模型来应对高速发展中的变化,这与后期的“飞轮”不谋而合,你想让凡普金科停下来反而更难,后进者也失去了追赶的机会,毕竟,技术的提升和优化到了某种指数级别,慢吞吞的前期积累不足以与这种后期的飞速运转相抗衡。
三大效应加持下,行业即将迎来“稳健发展期”
今年的乌镇大会上,董祺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他对行业发展充满信心。
他认为,人工智能等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仍然遵循新技术应用的普遍规律,即刚开始有个爆发期,快速发展中也积累大量问题,随后进入整顿期,问题被持续优化,同时运营模式逐渐夯实,最终进入稳健的发展期。这其实同互联网本身的发展有类似之处,在经历了90年代泡沫、2000年初整顿,随后逐渐进入稳健发展的互联网浪潮。
在董祺看来,金融科技行业是一个亟需“互信”的行业,正如今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主题“创造互信共治的数字世界——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所强调的一样,监管、企业、用户三者之间的互信,是推动行业发展的必要基础,而人工智能等技术正在完善这种互信。
当我们从金融科技行业和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全局去看,无疑上述进化效应、规模效应、飞轮效应三大效应给凡普金科带来的竞争优势,悄然暗合了董祺对行业信心的来源。
文 | 李永华
来源 | 智能相对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