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前:基于区块链的新型金融基础设施:理论、实践与监管
区块链资讯来源:金融电子化
区块链技术发轫于10年前的数字货币浪潮,是新型的价值登记和交换技术,被誉为“信任机器”。如果说证券无纸化、电子化业务处理是信息技术带来的第一次金融基础设施革命,那么证券数字化、去中心化业务处理则将可能是信息技术带来的第二次金融基础设施革命。《基于区块链的新型金融基础设施:理论、实践与监管》研究项目从理论、实践、监管等多重视角对基于区块链的新型金融基础设施进行了全面研究和探索。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科技监管局局长? 姚前
项目目标
在传统的金融基础设施框架,中央证券存管(CSD)、证券结算系统(Securities Settlement System,SSS)、中央对手方(Central Counterparty,CCP)、支付系统(Payment System,PS)所提供的证券登记、清算、结算功能,均采用第三方簿记形式,由CSD、SSS、CCP、PS等中心机构在中央服务器上对证券账户或资金账户的余额计增计减,从而完成证券和资金的转移。
而在基于区块链的金融基础设施框架,钱包地址取代了账户,客户无须在特定的中心机构开户,其私钥在本地生成,非常隐秘,然后从中导出公钥,再变换出钱包地址,相当于自己给自己开账户,这是首要不同。其次,分布式账本取代了中心账本。客户每个人都有一个账本,大家一起共有、共享账本信息。账本就像证券市场的信息披露,公开、透明、可追溯,每个人都能检测、验证账本信息。而且有能力的人都可参与记账,成为记账人。再次,在价值形式上,未花费的交易输出(Unspent Transaction Output,UTXO)取代了账户余额,这是经公众一致同意后的价值索取权,而不是第三方账簿记录的数目。最后,在解决价值转移的“双花”问题上,共识算法取代了第三方背书,它利用经济激励相容设计,解决了在没有可信中间人的情况下的造假问题。
在纸媒时代,证券的形式是纸质凭证,立字为据;在电子化时代,证券无纸化,以第三方电子簿记为据;在数字时代,证券的形式则是可信数字凭证,立“数字”为据,可称之为数字证券。它不依赖第三方,数字证券分布式账本本身就是CSD、SSS,是天然的交易报告库(TR),甚至可以是PS。
基于区块链的新型金融基础设施已引起全球证券业的广泛关注。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瑞士等国的证券交易所纷纷开展基于区块链的交易结算系统的研发探索工作。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有许多问题尚待解决,需要一个系统化、体系化的理论框架和解决方案。这是此项目的研究目标。
项目主要内容
该项目提出了集证券登记、交易、中央对手方(CCP)、支付系统(PS)、交易报告库(TR)为一体的新型金融基础设施理论框架,通过证券交易智能合约、最优报价和最优执行BBO智能合约、中央对手方担保交收智能合约、中央对手方风险管理智能合约等创新方案,开展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证券交易、清算和结算,并对券款对付、结算风险、交收期、流动性、隐私保护、性能等关键设计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还探讨了传统金融基础设施机构的新角色。
该项目利用哈希时间锁定协议HTLC技术,以跨境存托凭证为场景,提出了基于区块链的跨境新型金融基础设施设计框架,并提出可适用于多种资产转换场景的基于区块链的数字券款对付DVP、券券对付DVD、款款对付PVP方法,展现了区块链技术在跨境金融基础设施领域的应用潜力。
该项目还提出了基于区块链的期货和期权开仓、保证金日终结算、强制平仓、到期交割等创新方法和思路,并针对我国债券、区域性股权、资管等场外市场痛点,提出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解决方案。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的监管改革使场外衍生品的业务流程变得愈加复杂,带来了更高的业务压力。为此,该项目研究了如何应用区块链技术解决场外衍生品业务本身,以及因严监管而带来的压力,提出智能衍生品合约、智能交易自动报告库及基于区块链的OTC衍生品平台等创新设计。
此外,该项目提出了数字人民币、数字身份、数字征信等创新设计,包括“一币、两库、三中心”的央行数字货币原型系统设计、基于银行账户和数字货币钱包分层并用的双层架构、基于间接持有模式的央行数字货币方案;基于区块链的可信身份体系;基于区块链的不依赖特定机构、去中心化的新型征信模式等。
区块链技术没有改变金融基础设施的公共政策目标。基于区块链的新型金融基础设施仍须满足合规、安全、高效等要求。该项目全面评估了《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原则》(PFMI)对它的适用性,并着重分析了它的法律基础、链下治理以及系统安全,提出了基于区块链的新型金融基础设施监管框架。
该项目共产出14个基于区块链的新型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方案,涵盖证券交易、登记、结算、中央对手方清算、交易报告库、跨境资产交易、场内期货期权、场外衍生品、场外资管、债券、区域性股权市场、数字征信、数字身份、数字人民币、金融监管等全方位场景。
项目价值与意义
一是该项目首次构建了基于区块链的新型金融基础设施理论框架,弥补现有研究空白。该项目全面研究了基于区块链的去中心化资产交易、登记结算、中央对手方(CCP)、交易报告库(TR)、券款对付(DVP),覆盖证券交易、登记、清算、结算、报告等全流程业务,并深入探讨了结算风险、交收期、流动性风险、隐私保护、性能、FMI新型角色等广泛议题,为基于区块链的新型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完整的理论基础。
二是该项目针对现货、衍生品、场内、场外、境内、境外等各类业务场景提出基于区块链的业务实施方案,并创新性地提出数字人民币、可信数字身份、数字征信等设计,具有显著的实践指导价值和意义。目前相关方案已付诸于实践,比如,有关数字人民币的研究成果已广泛应用于我国法定数字货币研发,转化为实际产出,建设的法定数字货币原型系统是全球最早的法定数字货币试验系统,申请专利100多项,为我国法定数字货币打下了坚实的探索基础。中国证监会正在开展基于区块链的债券市场互联互通,并建设基于区块链的场外市场登记系统和交易报告库。这些项目均是该项目研究成果的实际转化,取得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三是该项目为基于区块链的新型金融基础设施监管提供有益的决策依据。技术创新可能改变金融基础设施的运行方式,从而对监管部门提出挑战。该项目提出具体监管框架,相关成果可为将来的监管决策提供参考。
下一步,该项目将继续深入探索,努力将现有研究产出转化为实际工程建设,通过实践进一步检验和完善该项目研究成果,以为我国新一代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添砖加瓦。
(栏目编辑:马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