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家电尚需探清未来方向
当前,市场上一些智能家电产品正在受到热捧,消费者对智能家电充满憧憬,期待带来好的生活体验和新的生活方式,企业也在不断用人工智能技术开拓新的市场空间,“智能+”消费正在扑面而来。
智能家电热潮的背后需要一些冷静思考,以便在行业认识、政策扶持、科技研发、需求引导等方面把好方向,行稳致远。
“智能家电现在的发展并不是未来的方向,无论是产业政策决策层,还是企业或消费者,都不要满足于现状,更不要被现状误导”,国家标准GB/T28219-2018《智能家用电器通用技术要求》主要起草人张亚晨,在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采访时对于当前智能家电的“乱花渐欲迷人眼”不无担忧。
网络家电并非真正智能家电
“此‘智能家电’非彼智能家电”。在张亚晨看来,当前,智能家电的概念已被严重曲解和泛化。不论业内还是消费者,大多都人云亦云地把具有联网功能或通过互联网实现无线控制的功能视为智能化功能,把具备这一功能的家电视为智能家电。而这类仅应用了互联网技术的家用电器,也就是网络家电,并不具有智能化特征,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家电。
不过,现实情况是,当前的网络家电虽有伪智能嫌疑,但已被行业或市场广泛认知和接受。
《智能家用电器通用技术要求》已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并于今年1月1日正式实施。据了解,在其起草过程中,需要处理的一个关系就是网络家电和智能家电的关系。若将网络家电断然排除在智能家电之外,并不利于正处在发展初期的智能家电产业的平稳过渡和良性发展,同时,网络家电更容易融入智能化技术而具备智能化能力或智能化功能效果,因此,起草组最终将网络家电视作在标准引导下使产业和产品向真正的智能化演变、过渡的起点性标志物。
张亚晨介绍,这样做的意义在于提示行业、企业和消费者,不要以为当前的网络家电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家电,不要满足于当前的所谓智能家电现状就等同于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家电的发展方向。
把握“新”和“更”两个核心要义
在舆论热潮和消费流行的背后,张亚晨担心的是,虽然标准有所界定,但决策层、企业或消费者会因为当前一些产品在市场上能赚钱、有发展空间,而没有意识、没有能力去质疑当前的智能产品是否是未来真正的智能产品,从而导致产业扶持政策发生偏差,企业没有动力去实现“智能”的真正要素和核心竞争力,进而对智能家电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的关注和投入被忽略、被耽误。同时,当认知被扭曲时,行业将在较低水平徘徊,受损的还是智能家电产业和消费者。
张亚晨认为,智能家电的核心要义有两点:“新”和“更”,即非智能家电不能、不易满足的或一定是只有智能家电才能够或更容易满足的需求,甚至有些需求是因为有了智能家电才产生出来的。比如,因为有了智能家电,人们产生了要做某些人类本来不容易或不可能做到的事情的新需求。
“新”的含义在于,智能家电应能为用户带来新的感受和体验,甚至使用户产生新的消费需求,如改变生活方式等。这种“新”的感受和体验,是用户在使用非智能产品时不可能或难以获得的。
“更”的含义在于,智能家电应能使用户“更”加省心、省时、省力、节省成本以达到某些目的,或代替人类完成某些不易完成或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在“新”和“更”的核心要义下,一个关于需求的要求便是“真”。智能家电要满足的需求应该是有意义的真实需求,而不是工程师设想出来的。比如,用手机遥控电热水壶,就应该是无意义的伪需求,在功能上多此一举,显得画蛇添足,反而让应用体验更累了。
两个瓶颈有待突破
《智能家用电器通用技术要求》提出智能家电应具有感知、决策、执行、学习等四项能力,并将智能家电对应的消费需求归纳为人或个人需求、家居(生活)需求、厂商需求等三个应用场景。
智能家电的智能化能力的高低,就是通过构成这四项能力的技术存在状况、技术水平高低、性能参数等进行查验和描述,并依此在不同智能家电之间同比出它们的智能化能力的差异。
“感知技术和场景需求研究如果不能突破,发展出来的智能产品难免是伪智能。”张亚晨认为,感知技术研究和场景需求研究将是智能产品发展的两个技术瓶颈,也是两个重点研究方向。
感知是发现、接收外部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转变为后续可处理的信号的能力或过程,在张亚晨看来,针对深层次的感知技术目前是一个有或没有的问题,正处于空白状态或萌芽状态;而场景需求研究需要找对人的需求,要研究的并不是一个“点”上的消费需求,而是研究需求与需求之间如何链接的,如何用智能化技术满足并引导人的显性和潜在需求。
据介绍,正是基于对场景需求的考虑,《智能家用电器通用技术要求》提出了从实用性、便捷性、舒适性、实在性等四个维度,实现对智能家电的智能化功能效果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