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扬忠:当人工智能遇到物信数据 三类应用将爆发


    海康威视总裁胡扬忠在“智涌钱塘”2019 AI Cloud生态大会上发表了名为《智能物联、物信融合,迎接智能化新时代》的演讲,他谈到泛在智能是智能化时代的核心特征,在未来,AI将无处不在,和我们的生活、生产方方面面紧密相关。
    接着,胡扬忠重点阐述了他对于“智能物联”、“物信融合”与“智能化时代”三个词语的理解。
    下附胡扬忠演讲实录:
    胡扬忠:21世纪,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急速发展,第四次工业革命来临即将开启人类智能化时代,出行的标志性变化将成为对国内交通工具的智能化管理,也就是智能交通。
    当前,大家对自动驾驶充满期待。但是出行只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一个方面,在即将来临的智能化时代,我们居住的这座城市都将变成智慧城市。其中,智能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零售、智慧社区、智能制造、智能家居、智能安防等等,都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重点领域。
    在智能城市中,智能会作为一种能力赋能所有的行业,存在于城市的每个地方。也就是说,泛在智能是智能化时代的核心特征。如果说过去人工智能的运用可以看为“X+AI”,比如设备+AI、场景+AI,但是未来,AI将无处不在,和我们的生活、生产方方面面紧密相关。
    泛在智能有两个基本的组成部分,那就是智能物联和物信融合。物联网与人工智能的结合,将推动物联网跨越式发展,这种智能物联将是方向、是趋势、是必然。物联网实现智能之后,单独服务行业、服务人类的作用那还不够,还需要与互联网、信息网紧密结合,才能更好实现与人的全面互动。
    未来,智能物联网将成为智能化时代新的基础设施,就像当年的铁路网、电力网、通讯网一样,智能物联网的建设、应用、维护将带来产业发展的又一波浪潮。在这个浪潮中显著的变化,过去人们用终端上网,而未来万物皆在网上。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到“智能+”,也就是用人工智能为行业赋能。对于制造业,为生产机器赋予智能,是工业互联网的关键基础能力。对于交通行业,为车辆和道路设施赋予智能,是智能交通的关键基础设施能力。对于社区,为园区停车场、商超、物业等各类设施赋予智能,是智能社区的关键基础能力。
    智能物体之间的互联,让人类生产和生活环境变成一个巨大的经络体系,物体世界之间的联系和协同为智能化时代提供了可能。而智能物体与信息系统之间的联系,就是要实现物信融合,物信融合是智能化时代的数据经络。过去,互联网实现了人人互联,物联网实现了物物相连。未来,智能物联网与信息网将实现充分的融合,而数据是人与物对话的共同语言。
    前年,我们提出了AI Cloud是基于云边融合的网络架构,通过边缘节点、边缘域、云中心三层有机结合,系统将可以满足边缘感知、按需汇聚、多层认知、多层应用的业务需求。
    在智能化时代,打通物联世界和信息世界的是数据,我们构建物信融合数据平台,实现两网之间数据打通,为上层应用提供数据服务。从计算的角度看,智能化时代一定是采用云边融合的方案,AI的智能感知一定是在边缘计算为主,智能认知会在边缘域和云中心完成。
    一方面,即使云端计算能力足够强大,但有些数据只需要局部处理、局部应用,不需要把这些数据传到云中心。如果把这些数据传到云中心进行智能计算,那么应用的效果反而会降低。
    另外一方面,由于智能物联网的规模过于庞大,把这么多数据都放到云端数据中心是不经济也不现实的。带宽的增长必定赶不上物联数据的增长,比如产业界谈到的视频云,但其实我们在云端很少处理连续视频,而是主要处理已经经过边缘计算处理过的半结构化数据和视频片段。
    尽管数据是用户的核心资产,但应用是以用户为出发点和关注点。只不过过去更多是从应用中产生数据,而未来智能物联网自身就可以感知到大量数据,通过物信融合实现和信息网的融合,数据的挖掘、利用将带来更大的空间。那时候我们将迎来数据应用时代,在智能化时代,智能应用将成为重要的发展引擎。推动数据的汇聚和利用,也推动采集数据的智能物联网建设和发展。
    当人工智能与物信数据相遇,应用的能力和服务的范围会得到巨大的拓展,会产生面向两类网络、多个层级、多个任务域的大量智能应用。从整体上来看,智能应用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应用在边缘节点上,人工智能和单场景数据相结合,实现了感所无感。也就是过去不能感受的,现在能感受到。比如我们感受到在一个场景下过了哪些车,走过了多少人,哪些货物在货架上等等,这是泛在智能感知的重要基础,也是从智能感知到智能应用的小闭环。
    第二类应用是在边缘域。人工智能与时空数据域相结合,实现了知所未知。也就是过去不知道的,现在可以知道了。比如我们知道某一个城区在过去一个月里面交通状况。
    第三类应用,在云中心。人工智能与多维数据相结合,实现了察所不察。也就是过去无法洞察的,现在可以洞察了,这是智能预见能力的重要基础,从数据汇聚、数据挖掘,再到综合应用的闭环。
    对数据的应用和分析中可以看出,过去物联数据相对来说价值密度比较低,某个时间节点的物联感知数据包含的信息量比较少。未来,随着智能物联网的感知能力提升,以及智能应用需求的牵引,物信数据融合能力增强,数据价值密度会大幅度提高,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需求愈发强烈。因此,数据保护将愈发重要。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数据保护将成为智能化时代的护航之舰。
    有权威机构预测,到2020年,全球物联网设备数量将超过200亿,智能物联网将出现终端数量更庞大、终端类型更多样、终端性能更强大、网络架构更复杂、数据内容更广泛、业务应用更多元的特点。因此,需要从终端、网络、数据、平台、服务、应用等个层面,加强安全防护和隐私保护。在用户数据安全防护和隐私保护方面,我们将严格按照产品和服务所在国家和地区的个人隐私保护法律法规执行。
    多年来在用户数据安全防护和隐私保护方面,我们在不断努力。我们的产品通过了多个权威组织的安全认证,成为全球安全应急响应组织First的成员。同时我们也发布了《安全白皮书》,公司内部制定了用户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企业标准,并与所有可能接触用户数据的员工签订了《用户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协议》。
    为了实现开放融合,我们也建立了自己的开放体系。在产品方面,我们推出了边缘设备开放平台。也就是基于设备操作系统的边缘设备的能力开放,提供AI算法训练开放平台,实现了基于自主学习和群智演进的AI算法训练开放。我们提供萤石开放平台,实现基于互联网设备服务和应用能力的开放。我们提供行业开放平台,实现面向行业的基础设施,数据服务和应用的能力开放。
    在服务方面,我们提供一体化运维服务平台,支持加盟运维模式的一体化运维服务开放。我们提供物联资源部件评估能力开放,支持更多产品纳入评估体系,期望更多的同行共同完善物联资源能力评估模型。在基础标准方面,我们将把与合作相关的企业标准体系开放出来。
    海康威视自成立起就一直秉承工程师文化,工程师文化就是产品文化,就是工匠文化。比如我们在黑光相机开发过程中,为了保证工艺精度、制造质量,我们还研制了专用的生产设备,历时五年。再比如车牌识别的研发,从用模式识别的方式来做,到后来用深度学习的方式来做。前后十几年的时间,从几个人的团队到几百人的团队,从只支持国内车牌识别。
    另外,海康也与一些非盈利机构开展了一些回馈社会的工作。比如我们与绿色江河环境组织保护合作,针对斑头雁的跟踪保护,将定制视频产品应用于高寒高海拔无人区,助力斑头雁的保护行动。比如我们和英特中国一起,将智能设备应用到东北虎的林区,助力东北虎的保护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