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邂逅”高考:那一天,机器人来了

科技潮人

    OFweek人工智能网讯:这是一个普通的高考考场:考生就坐,准备就绪,开始答题。
    但这又不是一个普通的高考考场:这里不够安静。在一个大约三百平方的大厅里,循环大声播放着一首钢琴曲,时不时还有女主持人和男性嘉宾的对话。大厅一排排的椅子上坐着兴奋而略带焦躁的观众,人们窃窃私语,似乎都对他的解题过程充满兴趣。
    面对音乐和干扰,考生表现出了卓越的心理素质。他全神贯注的解题,速度与质量没有受到外界的丝毫干扰。他解开每一道题的速度为 7 到 15 秒。据熟悉他的人介绍,这是他放慢了六倍的结果。
    他放慢的原因是:他不仅需要把题目做对,还需要给大家展示他是如何做到的。根据高考要求,他不能直接说话。他也没有多余的手来为观众进行演算。一切只能通过礼堂前部的大屏幕来展示:左边是一个由无数蓝色光点组成的大脑,每算一道题,蓝色大脑里就会跳出若干以红色、黄色、蓝色节点构建的知识链。每个节点旁边有一行白色的字,标注着这道题涉及了哪些知识。
    屏幕的右边是正在演算的题目。蓝色光标在题目末端闪烁,过一段时间打出一行字:那是他给出的答案。答案闪现的飞快,一些观众干脆从椅子上站起来,想看清楚题目以跟上他思考的速度,但往往还没有把题目读完,就已经到了下一道题。
    时间开始是六点四十:这比高考要晚了近五个小时。不过,在这场为他专门准备的考试里,才开始了不到八分钟,而他已经快把题目做完了。
    最终,他答完了题。用时 9 分 47 秒。几乎在他答完题目的同时,在两千公里外的成都,另一个与它类似的考生,也已完成了题目。他们使用相似的屏幕输出,做一样的北京市高考数学卷,只不过那一位成都的考生用时要比他稍长些:22 分钟。
    经过数学特级老师、奥赛教练韩兆勇的评审,他的分数最终公布:134 分。
    为了衡量这个分数的价值,有三组高考状元陪他一起进行测试:状元一组得分,119分。状元二组得分,140分。状元三组得分,146分。最终结果是,他的分数以 1 分之差,惜败于最精英的人类“做题家”。
    在另外一边, 成都的考生也得出了结果。它的成绩是 105 分。这一分数不如北京的考生一样显眼。但对他而言,无疑仍是个的进步 —— 仅四个月前,它的成绩只有93分。4个月的时间里,他就提升了12分。
    这是两位特殊的考生,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正式参加高考的人工智能。北京的“考生”是学霸君推出的智能教育机器人 Aidam,而成都的“考生”则是由成都准星云学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人工智能系统 AI-Maths 。在恢复高考的第四十年,TA 们来了。
    
    状元与Aidam的最终分数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