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时评 | 数字藏品火爆出圈,真能一夜暴富?
奇幻空间来源:扬子晚报/紫牛新闻
记者 张楠 校对 李海慧
冬奥数字藏品升温,市场再现“一墩难求”,热播剧《人世间》原著相关数字藏品将于6月在网络平台发售,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推出数字藏品纪念票,上海交响乐团发行了第一款NFT藏品——一段2分21秒的音频,由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独家授权 “拥抱星辰大海”中国风云气象卫星系列数字藏品,文学杂志《收获》在世界读书日推出首款文学类数字藏品盲盒“无界”,120周年校庆之际,南京大学也以数字盲盒的形式发布“南大小蓝鲸数字藏品”……
随着数字藏品渗透进各行各业,各类项目在互联网上不胜枚举,人们最熟悉的文物、杂志、游戏、品牌都有了属于自己的数字藏品,甚至还邀请用户参与共创。
有报告预测,我国数字藏品交易市场将在2-3年间达到500到800亿元。数字藏品是指使用区块链技术,对应特定的作品、艺术品生成的唯一数字凭证,在保护其数字版权的基础上,实现真实可信的数字化发行、购买、收藏和使用。消费者购买成功后,即获得依托区块链技术赋予的唯一标识编码,可以发圈晒图和随时欣赏。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2月,国内数字藏品平台尚不足百家,而3个月后,国内数藏平台数量已经超过330家,不仅阿里、腾讯、京东等互联网大厂相继推出数字藏品平台,唯一艺术、Bigverse等平台相继宣布完成数千万元融资。目前在数字藏品赛道上,大量的博物馆、演艺集团,甚至媒体扮演着版权方的角色。五花八门的数字藏品相继推出,而随着区块链技术和人工智能发展,还衍生出在服务器上用AI生成的“生成艺术”,引发大家探讨艺术的边界。
传统文化发展需要拥有新兴载体,因此迎合数字化潮流就成了应时之举。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这一大环境下,文博行业部分项目无法推进,部分景区、博物馆无法开放,作为一种新型文创商品形态,数字产品不仅赋予传统文化无法估量的传播力度,也提供了文旅消费新模式,迸发出一定商业价值。
但随着限量、售罄成为关键词,不断被现象级爆款刷屏,数字藏品拉高大家的财富想象,也引发质疑,真能一夜暴富?与互联网关系密切的Z世代,最先拥抱这一新生事物。对普通玩家来说,在泡沫和奇观背后,虚拟艺术品的吸引力在哪里?尽管“看得见,摸不着”,但好处显而易见。不仅一顿奶茶的钱,就可以买到“齐白石”、“吴昌硕”了,而且解决了实体藏品容易损坏或丢失的缺点,且让观赏图片没有了时空限制。尤其目前国内推出的一些数字藏品价格比较便宜、技术操作门槛也较低。
没有收藏经验照样玩收藏!真实的文物藏品还得有知识储备门槛,藏家会担心买到假货,而虚拟藏品没有这种烦恼。科幻、文物、游戏、运动等泛文化,都可以被IP化为藏品。拉近公众与博物馆和文化艺术欣赏的距离,对于培育社会审美情趣和文化自信更是潜移默化。
其中存在的一些灰色交易地带,极易引起跟风炒作。有报道称,盯着这些大平台发售的藏品,定好闹钟抢购,投资再变现的藏家,如同“淘金者”。月入过万,甚至月赚10万元不在话下。支付宝和敦煌美术研究所联合推出的2款数字绘画作品,分别是“敦煌飞天”和“九色鹿”的付款码皮肤,官方售价为支付宝 10 积分加人民币 9.9 元。其在二手交易平台闲鱼上被高价转卖,一度被炒到 150 万元。闲鱼官方为此紧急下架相关商品。针对数字藏品转售炒作问题,有平台也规定,用户在持有数字藏品满180天后,可进行好友转赠,不得用于炒作、场外交易或任何商业用途。
对于想一夜暴富者,相关风险也一再被提示。早在2月18日,中国银保监会发布防范以“元宇宙”名义进行非法集资的风险提示称,一些不法分子以“元宇宙投资项目”“元宇宙链游”等名目吸收资金,涉嫌非法集资、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在监管落地前,对投资者而,NFT相关领域仍有较大泡沫。NFT产业要实现健康长远发展,需要市场主体合规经营。
平台鱼龙混杂,数字藏品的数据存在安全风险,是否会“扰乱文物市场秩序”,也引发争议。数字藏品最大的卖点就是将博物馆馆藏精品或镇馆之宝在线上“再现”,如果拿到文物原始数据,会成为不法分子克隆文物的“基因”吗?今年4月,文物主管部门在座谈会上既鼓励社会力量通过正规授权方式利用文物资源进行合理的创新创作,以信息技术激发文物价值阐释传播,更意味深长地强调“文博单位不应直接将文物原始数据作为限量商品发售”;“确保文物信息安全”;“消费者应选择合理合法、健康有序的收藏方式,维护自身正当权益,远离因盲目炒作产生的风险”。
不少B站UP主支招如何挑选数字藏品,综合来看,数字藏品玩家投资主要看优质IP,背后的文化价值,以及发行数量、珍稀度,还有眼缘。或许身边的人并不能与其“悲欢与共”,许多数字藏品爱好者热衷于与同好群分享买到的快乐,在虚拟世界里建立起打破圈层的文化交流。专业人士也建议藏家要选择能够产生情感连接的藏品,从而构成独特的价值内容,而不是盲目追逐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