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蚁视要用AR讲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VR陀螺

    “我还有故事要讲”,伴随着蚁视CEO覃政在2017年年中接受采访时说出的这句宣言,在2018新年伊始,他真的带来了新的故事。
    
    “2014年我们就在讲概念,2015、2016年我们在讲产品,2017年我们在讲商业模式,到2018年可能又回到新的概念,因为那时候又会有新的产品出来。”
    这个产品今天在CES上正式展出,也就是蚁视的新VR、AR混合头显——蚁视Mix技术原型机。
    
    是跟风还是顺应市场?
    其实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AR的声音就已经超过VR,不只是苹果、谷歌以及各大厂商推出的AR平台,还有最大的一颗重磅炸弹——Magic Leap终于现出真容。
    对于今年的风向,其实早前也有从一些投资人口中有所耳闻,似乎今年大家都比较看好AR。资本往往是一个市场是否繁荣最好的体现,从去年10月开始,AR领域的融资出现了大幅上涨,光Magic Leap、Niantic两家公司的融资额就超过7亿美元,同时AR硬件、AR教育、AR美妆、AR技术等各个领域的AR公司融资案例层出不穷。
    蚁视,是行业内最早一批进入VR行业的厂商之一,从VR眼镜盒子到PC端VR,至今为止推出了多代产品。虽然在融资方面备受争议,但在产品定位和市场策略上,一直都有自己独有的一套打法。
    不过说实话,对于蚁视的新品,最初听到的时候有些出乎意料。这时候推出这样一款产品是为了跟风?
    在覃政看来这是回归初心。其实早在2012年,其就已经发布了第一份光学专利,但是那个时间节点,AR产品依然太早期。但是到这个时间点,已经看到各大巨头在布局。
    “我觉得AR一定是巨头的必经之路。我们看到很多巨头在VR行业是没有布局的,但是AR他们却有。因为AR这件事情太关乎所有的行业模式的生死了,因为它是一个很重要的未来的核心模式。VR可能想的是游戏、娱乐就这些东西,但是AR不一样,AR可以是任何东西。”
    2017年8月,蚁视Mix正式立项,采用的是“时分透视TDST(Time-Division See-Through,以下简称TDST)”技术。此项技术为蚁视独家研发的光学技术,目前已得到国内专利认证。
    “这个是我们2018年想做的一个新的产品方向,其实核心并不是说我们要在这个时间点去做一个AR,而是主要是因为我们认为目前用户最需要的是一种更加通用的模式,而不是只能实现一种的模式,因为现在AR和VR两个市场都不是很大。”
    “另外从平台上来讲,都没有很强的平台能够去支撑用户或者应用。从用户最终的使用情境上来看,肯定是一个AR+VR的眼镜,而不是说这又是一个AR眼镜或者是一个VR眼镜,就是你不能指望说用户平时戴一个AR眼镜,然后当他去想使用VR功能的时候再摘下来换另一面眼镜,应该是两个功能集于一体的。” 在覃政看来,核心的AR、VR设备终极追求的三个点,就是视场角要足够大,体积要小,和价格还不能贵。蚁视正是想研发出一款三者兼顾的产品来面向广大用户。

    是AR还是VR?TDST详解
    陀螺君在拜访蚁视时曾经见过这款产品的手板模型(并未体验到),蚁视Mix手板模型墨镜形式,看起来像一体机,不过了解后得知需要连接PC的产品。覃政称之后不排除会连接掌上主机的可能性。
    由于没有体验到这款产品的技术原型机,所以现在知道的只有相关外形以及部分参数。
    
    蚁视Mix 技术原型机
    光学方案:TDST
    视场角:96度
    追踪:支持手势识别及双目SLAM定位追踪
    内容:兼容Steam平台
    提到AR眼镜的光学显示方案,比较了解的有离轴光学、棱镜、自由曲面、光波导、第二代光波导以及MagicLeap的光纤扫描光场显示技术。
    而对于TDST,陀螺君咨询了行业相关资深从业者也表示从未听说过。覃政对此给出了详细的解释。
    在AR领域主要是两个方向,一个叫VST,一个叫OST。VST就是Video SeeThrough,它的做法就是通过摄像头看到图像,然后再给显示出来。VST的话它必须得用两个摄像头,通过摄像头拍摄到图像,再通过显示屏显示出来。蚁视提出来的,是区别于VST和OST之外的一种。
    “TDST是全新的一种光学技术。其实核心就是说我们做AR,而做AR的核心就是要让人眼既看清楚外面的光线,又看清楚我们需要给他显示的虚拟光线。VST它是把外界光线采集起来,然后跟要处理的光线混在一起,一个显示屏上直接显示给你看,它是通过电子方式进行混合的。那么OST是直接对光学上进行混合,外部光线直接射进来,内部光线通过反射或者衍射进来。我们做的TDST方式是,它并没有尝试将两种光线直接混合在一起,而是说它用一种快速切换的方式,让你在一段时间之内看到外部光线,一段时间之内看到内部光线。然后由于这个切换速度非常快,大约每秒钟300次以上,所以你基本上感觉不到这两种光线是在不同时间显示的,也就是说它其实是利用了人眼的一种视觉暂留的原理。”
    “这里面有一个核心的部件叫时分光学调试器,它是一个高度运动的光学晶片。这个光学晶片里面有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它的平光层,另一个是它的屈光层。平光层就是跟一片普通的窗户玻璃一样,你可以透过它看到外面。屈光层跟我们现在的VR镜片很类似,它带有一定的焦距,可以对近处的平面进行成像。那这两种东西在不同的运动状态之下,它就会碰到不同的光线。当它碰到自然光线的时候,平面层可以允许自然光线的透过,而这个屏幕发出的光线,就是虚拟光,是透不过它的。而这个我们的屈光层,自然光线经过它之后会被遮挡,而屏幕光线可以透过它,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就实现了对于外部光线和内部光线同时处理。”
    
    “另外,为了避免闪烁,它会调到一个频率让人眼感觉不到闪烁,其次功耗尽量要低,让它不能跟屏幕的闪烁频率发生耦合。因为我们知道屏幕一般是90赫兹、75赫兹、60赫兹、120赫兹,所以你不能是它的倍数或者是它的一半,如果跟它的倍数发生一致的话会发生一些闪烁。”
    另外,据覃政称,TDST不同于行业现存的“视频透视VST”和“光学透视OST”,相比于“曲面反射”技术体积更小,比“光波导”技术视角更大。
    如何解决内容问题?VR直接转AR
    纵观市场上所有的AR眼镜,几乎90%以上都是应用于企业,特别是工业领域。然而,在蚁视这款眼镜的使用场景上,覃政认为虽然会有一部分的行业应用场景,比如教育或者是工业,但短期内的核心还是游戏。在他看来,除了游戏之外,所有的VR社交、视频这些,可能都没有那么真正的激动人心。
    蚁视Mix技术原型机可以切换两种模式,VR模式和AR模式,VR模式中直接兼容Steam的内容;而AR方面为了填充内容,覃政提出了一种让VR游戏转AR的解决方式。听到这个的时候陀螺君表示非常惊讶。
    在具体操作方式上,覃政如此说道:“其实VR转AR只需要一步就可以实现,只要把游戏里面的场景做成黑色。实际上就是因为我们在显示的时候,因为有内光和外光,内部光线会从屏幕上发出来。如果背景是黑色的,那么它就不发光,不发光它就不会对外部光线产生干扰,所以当你看外部光线时就可以透过它看到,你就能看到、感受到外部的光线,所以你看到那个黑色的部分在你的视野里面其实就是透明的。也就是说我们只要做出来一个场景,比如说我们做出来一个海底世界,我们把那个大海全删掉,就是它有一个鱼在空中飞,然后背景做成黑色,然后我们带上那套设备来看,这个鱼我们就觉得它飘在我们的房间里面是一样的。”

    2017年营收近亿,2018年:AR是新方向,VR收割变现
    目前看来,AR会是2018年的重头戏。只是由于并没有体验到蚁视的新产品,所以在此对这款硬件不做过多评论。
    在最后,VR陀螺按照惯例询问了蚁视在2017年的成绩。
    据覃政称,在2017年CJ上发布了2C、2S两款新产品,在2017 CES Asia上推出了《变形金刚》定制版,以及以前就发售的VR眼镜盒子,硬件销量总量大几十万,全年销售额近亿。
    “2017年我们核心的几个方面,一个是继续延续我们在2016年合作的很多大客户的一些资源。我们从2015年年底开始做大客户积累资源,在2016年、2017年都完成了不错的销售额。而2017年主要是三个大的客户,一个是联想,联想在2017年继续在出单,而且也有新的一些订单在产生。同时我们还获得了AOC这个新的战略级客户,我们联合发布两款PC端头显。最后就是一个B端的大客户——雅迪电动车,雅迪电动车是中国电动摩托车里面最高端的一个品牌。它们今年在全线的这个线下的店面里面铺设了一个VR的骑行的体验,骑摩托车的这种体验,我们帮他们做整个方案沟通到设计,从硬件到软件、游戏再到整个骑行的数据融合、用户的数据分析,在今年年底和明年的第一季度会完成全国将近1000家店面的铺设。”覃政称,一个大客户的订单可以带来3000万到5000万不等的销售额,未来核心的战略方向是持续谈一些大客户,让其使用蚁视的设计方案和产品,最终获得一个整体的产品的出货。
    对于2018年,覃政认为,AR是一个新的技术方向,但是更重要的是VR要在今年开始收割和变现。从《辐射4》开始,之后会有一系列VR游戏出来,这时候会有玩家考虑要不要买一个VR设备,而只要这个设备能够让玩家看懂,价格合适,就有机会能够打入C端市场。
    最后其还透露了一个信息,据称蚁视最新一轮的融资已经确定,具体金额及投资方覃政并没有透露。
    后记
    在采访了一圈硬件厂商后发现,虽然大家今年都没有实现盈利,不过每家都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和定位,在2-3年的运营中,积累的资源成为各大厂商最大的资本,也造就了它们的壁垒。
    VR陀螺认为,2018年的硬件,在C端依然不会有太大起色,而对于厂商来说,找准方向、屯够粮草是存活下去的必须条件,毕竟在这个瞬息万变的行业中,谁也不知道谁能熬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