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蓉之:遇见元宇宙,迎接数字艺术世界新浪潮
邱祥宇5 月 26 日上午,由巴比特主办的 2022 元宇宙云峰会?数字藏品高峰论坛正式开启。论坛上,著名艺评家、整策师、制片人、电影导演陆蓉之发表主题演讲《遇见元宇宙?数字艺术世界新浪潮》。她回顾 50 余年的艺术进化史,指出元宇宙早已存在。随着信息技术(5 G/6 G)、互联网时代(Web3.0)、人工智能、云算力、大数据、区块链以及 VR、AR、MR,游戏引擎在内的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元宇宙将引发基础数学(算法)、信息学(编程、信息熵)、生命科学(脑机接入)、区块链(加密金融)、量子计算(算力)等学科的深入研究和交叉互动。
以下是嘉宾演讲内容(点击下载完整PPT),巴比特整理:
当我们谈到元宇宙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有一个错觉,元宇宙是一个全新的东西,是我们这一代人才发明的。其实我们进入数字科技赋能艺术,是从上一世纪的 50 年代就开始了。所以我们最早看到的交互体验,很有名的就是 Robert Rauschenberg 在 1966 年做的 Open Score。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交互体验它也不只是数字科技独断的,在 60 年代的草间弥生在 1965 年就做了《镜屋》的体验,后来 Lucas Samaras 也做了《镜屋》,草间弥生的一生都认为 Lucas Samaras 是抄袭她的。所以艺术的各种进展,其实是一个很丰富的艺术史。
我们今天看到的,想象世界的元宇宙是早就有启动的先机,譬如 Stan Vanderbeek 在 1957 年就开始筹划制作他的流动的环绕图像大作 Movie-Drome。然后计算机登场了,工程师 Ken Knowlton 和 Leon Harmon 在 1966 年发布了《计算机裸体》(Computer Nude),成为早期数字艺术里非常具有标志性的作品。然后我们可以看到人工智能和 CG 的使用。所以,我们在数字科技里的应用已经有相当漫长的历史,元宇宙也不是什么新鲜事。
白南准的菩萨像对着一个数字的菩萨像
在电影里面就更夸张了,我们现在想要做的很多在现实世界里面模拟的、想要打造的,在电影里面,这些故事都已经在说了。我相信大家都对 Andy Warhol 这个名字很熟悉,Andy Warhol 说过在未来每一个人都有机会成名 15 分钟,他是一个“追新族”,任何新鲜事他都抢先尝鲜。所以他在 1985 年的时候,用计算机做了他的数字艺术,所以你看 1985 年到现在已经是漫长的历史了。
数字科技对建筑的影响更是不用说了,我们可以看到 Frank Gehry、Zaha Hadid 这一类的已经是代表我们的时代最伟大的建筑师,如果没有数字科技的话,这些建筑都不会发生的。
谈到元宇宙,大家都很熟悉了,在 1992 年出版的《SNOW CRASH》小说,接着我们再看到各种的交互体验、实时互动分享的新媒体的艺术,然后《黑客帝国》。接着我们看到集体智能机器系列的作品,它能够用电子数字的科技,能够使得一种民主参与的,当然没有这个网络时代,这些都不用谈。
然后,当我们还在谈游戏是不是影响到孩子学习、游戏是不是阻碍了人的成长时,我们可以看到 Nintendo 竟然在 2004 年公然地成为 Whitney 双年展的展出项目。其实游戏的本身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
接着我们看到的是费俊老师的作品,费俊老师也是在华人世界最早推动新媒体艺术的非常重要的先锋,也是我的老师。
初音未来在 2007 年上场的时候,我也打算开始计划要做我的 Viki Lulu。我当时到上海询问了 Yamaha 做一个我的 Viki Lulu(右下角),光是做成声音这部分的呈现就要 60 万人民币,我一想可以买房子的钱囖,我就作罢了。所以,这是我曾经有过的梦想。
如果我们要谈元宇宙,最基础的建构都离不开所谓的 Crypto 世界的源头建立者:中本聪,他在 2008 年发布的白皮书里面就提出了数字代币,但是我对「代币」的翻译说法比较不认同,因为我觉得“代币”强调了“币”的特质,其实它也是一个合约,是一个可以确权的材料,它不一定是币。所以我曾经对这个“要称作什么是一个币”的事情,很有意见,因为它事实上真的不只是虚拟货币而已。
在第一次在 2010 年用比特币用来购买了两个披萨,当时是用了 1 万比特币,到今天来算等值的话,已经到了千万美元,这真是一个不可思议的进展。
然后,我们可以看到各种数字科技对于我们艺术环境里面的颠覆。早在 2003 年的时候,Second Life 是一个向公众开放的大型的多人在线的游戏,我还记得它刚上线的时候,我也是想办法玩 Second Life。但是对于我一个没有数字科技背景的人来说真的有点艰难,后来我也就退出了。曹斐那个时候做了一个《RMB City》,这个项目到 2011 年也结束了。
2009 年会是历史上非常关键的年份,因为在 2009 年《阿凡达》这部电影地风行,其实它带给我们人类最重要的一个体验就是我们终于可以把现实社会、现实的人生,跟虚拟的存在,可以混为一体共存了。这种穿越,就是从现实穿越到虚拟的一种具体的全民式的大众狂欢式的体验,就是在《阿凡达》这部电影。所以有一天在历史上回顾我们这个年代的时候,它会是一个关键的指标。
邬建安老师的艺术是很典型的,从我们传统的国粹能够穿越到今天的国潮,这种时间、空间的穿越对于一个元宇宙概念的形成是很重要的,就是它超越了一个物理的空间的概念,它也超越了人对于时间的认知的概念,所以这种穿越性是认识元宇宙非常重要的基本结构。
在 2011 年的时候,我跟两位在意大利策展人,11 年前在威尼斯双年展做了一个平行展,当时我定的题目叫做《未来通行证?从亚洲到全球》,我的预言是在 21 世纪,当代艺术将会被亚洲人来带领,而不是一个欧美的西方中心论。终于我看到它的终结点是因为元宇宙的出现、去中心化的出现,我的预言在 2021 年。元宇宙的元年,我找到了希望。
当时我在做这个展览的时候,TeamLab 才刚刚出道,你们看到左边这件是 TeamLab 参加展览的作品,你们到他的网站上还看到他留着 2011 年参加了 Future Pass:From Asia to the World 这个展览,还在他的网站上。你们看看,也就 10 年的时间,TeamLab 的作品已经变成沉浸式体验的交互领域里面的王牌。
这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电影,当然这部电影是接着《阿凡达》之后,我们看到电影的历史里面原来是摄影师扮演最重要的角色,到此刻可以看到摄影师的角色慢慢被 CG 领域的后制作人才所取代。
《虚拟天后》这部电影,很少人听过或看过这部电影,但是 2013 年上映之后,我就看了五遍。后来我每次上课,都放了这部电影。The Congress 它就是元宇宙。今天你们现在可以想到的虚拟人、数字孪生,你们可以想到的怎么样的一个世界,2013 年已经被看见了。
陆扬也是我们国家非常重要的艺术家,今年威尼斯双年她被邀请参加了主题展。
我们看到 2017 年出现的 CryptoPunks,是现在在 NFT 商业里面非常有代表性的成功的案例。而稍晚 CryptoKitties 则是是比较失败的例子。
我预言将来我们看到电影会是在万人同时观看的浮空投影的全息影像,可以看到的电影也是实现虚拟可以共享实境的方式。
《头号玩家》这部电影也可以让我们感应到元宇宙即将到来。
2020 年 3 月完成拍卖的加密艺术品《First Supper》是可编程加密艺术的里程碑作品,13 位艺术家原创之后,购买他们的 NFT 作品的人可以持续性共同创建,艺术家的原创并不是创作的中心,每一个人持续参与的观念已经可以实现了,你可以看到不同的版本还可以持续在发生,只要你拥有了它。
我们对于 NFT 作品的疯狂,是从佳士得将艺术家 Beeple《每一天:最初的 5000 天》(Everyday: The First 5,000 Days)拍出近 7 千万美金价值的时候,可以说是一个大爆款,引发了大家对 NFT 的热潮。
我现在要说到重点,就是“无聊猿”。无聊猿在今天来说大概是最成功的一件 NFT 的发行。因为它成功地打破了几种机制壁垒,它跟 CryptoPunks 都是发行了 1 万件,所以 1 万件成了很多做 NFT 的人认为是应该的起点,其实是一个美丽的误会,只是刚刚好他们都是发了 1 万件而已。
Bored Ape 最重要的一个突破点,就在于任何买了他们无聊猿的人自然成为他们的 Bored Ape Yacht Club 的会员。所以在研究 Bored Ape 的过程里面,我理解到 NFT 巨大的成功主要是它成立了一个极精准的高端的、懂得数字科技的精英群体,形成了一个共同的美学欣赏的共识和价值观,Bored Ape 是他们用来标榜自己的层级、身份、地位的 ICON。
所以我们今天所谓的虚拟人像、数字身份,并不一定要是自己的虚拟人像或数字分身,我们一样也可以用 CryptoPunks 或 Bored Ape 这类 ICON 形式的 NFT,去代表着我们在这些社群里面的身份和定位。这种 ICON 性质 NFT 爆款,还正方兴未艾。
我们过去所熟悉的肯德基、麦当劳,你要用它的形象 IP,是要付加盟费的。可是今天我们看到 Bored Ape,你只要买了他的 NFT,你就可以拿来做衍生品,做加盟店。所以它另外开启了新形式的授权,这一点才是它成功的秘诀。
还有就是 Pak,到今天还是不为人所知,到底是男的、女的还是一群人。但是他在 2021 年底的《The Merge》的行销方式,也是在 NFT 能够去中心化的共创共建的形式的里程碑。
出生于 2003 年的 FEWOCiOUS 也是在 NFT 的圈子里面一个年少得志的成功人物、非常稀奇的一件事情。你会发现在 NFT 的世界,年龄不是问题,小孩可以有,奶奶也可以在里面。
另外是刘嘉颖,是她第一次提出将 CryptoArt 翻译成加密艺术。她的创作里面,其实就已经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大量的 ICON 式的头像,或者是拿艺术的作品转成数字档以后做成的 NFT,她本身就是从后台基建就开始做的,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她的作品是不是够硬核的区块链原教旨技术原理。她现在在线上有一件新推出的《比特币之尼古拉斯》。
我们现在看到的 NFT 只是冰山一角而已,它可以用在很多方面,他可以用金融区块链的数据,可以做成一个可视化的抽象作品,也可以做成社会议题的科学调研。
人工智能的发展,机器深度学习是不可小觑的一个人类的挑战,这是我没有办法延伸开来说的,但大家也都应该理解。脑机结合的未来,真的是细思极恐。然后我们看到元宇宙在互联网时代的各种融合,这个我不多说,大家都很熟悉的。
线上线下必须有互动才是元宇宙,所以今天我们要谈的元宇宙不只是一个镜像孪生、一个虚拟人、一件 NFT 的作品。
今天我们的新世界,已经不再是现代主义在 20 世纪倡导的“极简主义”了,而是“极繁主义”,那么其中我要做终结介绍的一位艺术家就是萧维,现在人在美国。
上面的截图是萧维在 11 年前的作品,我发现他的时候,已经来不及邀请他参加我们《未来通行证 - 从亚洲到全球》的展览,因为当时展览的的画册都要印刷印了,我还特地把他的作品加到画册里。他是一个把人工智能跟他的创意结合成「人机共谋」的一种创作形式,最可怕的是,人是需要睡觉的,计算机可不用睡觉。在今天这个世界上,萧维产生的各种风格的作品,你可以想象得到的、你想象不到的,已经超过了 10 万件。人工运算的创造力一片浩瀚,让我震惊,敬畏!最近两年萧维的艺术创作过程中,常常屏蔽头脑的生物计算,好让人工运算在不可控的非线性的电子空间里野蛮生长,彻底变革人类创建视觉艺术的底层逻辑和语法。作品的生成,将是不可思议的未来。
人工智能生成艺术的无极限,就是极繁主义的已然到来,也是穿梭时空、无限链接的未来已来。元宇宙,我们已经在里面了。
所以科技、创意、创新连为一体,这是我们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