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太“脆弱”,亿航发表道歉声明:因定位系统受到干扰才至“乱码”


    5月6日,亿航无人机发布声明称,此前的无人机表演事故,是因为定位系统受到了干扰。
    部分无人机在表演中出现“瘫痪”,原来是受到了干扰
    “表演结束后,公司立即召集行业专家对496架受影响的无人机进行数据分析,后台数据表明:5月1日演出当晚,无人机设备、通讯系统和飞行系统正常,但部分无人机的定位及辅助定位系统在起飞后受到定向干扰,造成其位置和高度的数据异常。”这是亿航无人机给出的具体回复。
    按照原定计划,5月1日,亿航应在“春舞大西安”的表演中,将1374架无人机组合成多种图样和文字,再加以灯光特效,呈现出滚动字幕等动态效果。而这些全部都完成后,其将获得1050万的演出费。
    按理说,基于亿航之前的“演出经验”,这1050万并不难拿,且在这场表演的前一天晚上,亿航的千架无人机也顺利完成了最后一次彩排,甚至通过了吉尼斯世界纪录的认证。然而,关键时刻,亿航“掉链子”了。正式表演中,其左侧的无人机群基本“垮掉”,几乎没有一架无人机到达了指定位置,而是散乱的悬停在空中,被网友戏称为“乱码”。
    对此,亿航调查后表示,他们的无人机在起飞后,定位及辅助定位系统遭到了定向干扰。
    可被多种方式可干扰的无人机,有时候很“心累”
    提及干扰,一般可以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方面,磁场变化最为常见,如专注于电力巡线无人机研发的中飞艾维,其创始人兼CEO曹飞就表示,他们会给无人机的重要元器件加装屏蔽装置,或是直接采用抗电磁干扰的元器件来制作无人机。
    而人为因素方面,最为典型的就是反黑飞市场的那些反制设备,一般会通过信号干扰、声波干扰、无线电劫持等方式,对无人机进行干扰。
    信号干扰——比如GPS干扰,向无人机发布一定功率的定向射频,让搭载了GPS定位系统的无人机无法获知精准的坐标数据,从而只能悬停在空中,随风飘摇;
    声波干扰——主要攻击对象是无人机搭载的陀螺仪,当声波频率与其固有频率保持一致时,双方之间会发生共振,继而影响陀螺仪的正常工作,导致无人机的飞行紊乱,严重的话,可能会使得无人机撞毁;
    无线电劫持——通过干扰无人机与飞手之间的无线电频率,取得无人机的控制权,令其原地徘徊、直接坠落,亦或是自行返回。
    与此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从某宝和某东的平台看来,或许一些无人机干扰器的成品价格有点高。但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无人机公司首席试飞员孙毅表示:“网上卖的一些设备很容易改装或组装出信号干扰器,一些懂技术的人也可以自行制作,成本并不高,一般万元或万元以内。因为GPS的频段大家都知道,在频点做压制使无人机收不到信号就可以了。”
    由此来看,要是有心干扰无人机,有时候真的很“简单”。但对于“合法飞行无人机”来说,这应该算不上一个好消息。
    “抗干扰能力”是军用无人机命门,更何况民用无人机?
    这方面,我们可以看一下军用无人机的表现。
    众所周知,相比于民用装备,军用装备在技术等方面的实力更为强悍,无人机市场亦如此。然而,就在几年前,美国兰德公司曾经对无人机的作战运用进行全面评估,指出抗干扰能力是彼时无人机作战过程中的一大命门。就在近一段时间,美军方面也有人表示,他们派出去的无人机在飞行的过程中,大部分因为受到俄军的GPS信号干扰而发生坠毁现象。
    当然,这一现状已经找到了解决办法,譬如采用“多模”的方式——同时接收GPS、北斗、格洛纳斯信号,当某一卫星信号不好的时候,系统可以自动切换至其他导航系统。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民用市场,目前能同时搭载三种导航系统的无人机还是相当稀少的。孙毅也指出,民用无人机出于成本和载重量,现阶段一般只用GPS进行导航,目前正在逐步换代。
    可以说,面对反制设备,多数军用无人机“抗干扰能力”也是仍待商榷的,更何况民用市场的无人机呢?
    有业内人士表示,从目前来看,以干扰设备为代表的人为干扰手段暂时无法通过技术手段来预防。不过,虽说预防方面还不到位,但是在整体的“抗干扰”能力方面,无人机目前可以说是小有成果。据了解,已有公司从事开发GPS接收机、干扰和模块,能够做到防止无人机GPS信号受到干扰和欺骗,也成功的进行了无人机机载测试。
    最后
    因为黑飞无人机的猖獗,“反黑飞”市场逐渐起步、走上正轨。据国外市场研究机构Markets & Markets首次发布的“反无人机市场报告”介绍,分析家预测,在2017-2022年间,反无人机市场将以每年约24%的速度增长,到2022年,市场总额将达到11.4亿美元。
    不过,于军用、表演等特殊应用场景中,为抵制黑飞无人机而进行的干扰手段是必需的,但是,与此相对的,对于那些“合法飞行的无人机”而言,如何“避免干扰”也是一个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