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扛起自动驾驶大旗的是百度Apollo而不是谷歌Waymo

李北辰

    业内皆知,自动驾驶行业最近一件大事,发生在德国。
    前几日,总理访德期间,中德双方签署了《关于自动网联驾驶领域合作的联合意向声明》:未来两国将加强政府、行业组织、企业等在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多层次交流与合作。中德两位总理还颇有兴致地打破原定安排,共同登乘体验了一辆中德合作研发的自动驾驶汽车。同时,两位总理还亲自见证了百度与宝马、长城与宝马等双方企业的一系列合作。
    
    事实上,这并非自动驾驶领域在国家层面的初次合作,据日本NHK报道,在另一工业汽车重镇日本,中日两国也在政府层面就自动驾驶合作首次达成共识,表示将在自动驾驶的公路测试规则,以及通信基础设施国际标准制定等方面开展合作。
    中国在自动驾驶的跑道上动作频繁,连续与两大汽车强国达成合作共识,其实并不令人意外,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产业特性所致——作为人类交通领域的一次技术革命(要知道,身为工业时代的象征物,一百年来汽车在底层架构上基本没发生过质变),自动驾驶尚处于大规模爆发前的黎明阶段,无论是从国家还是企业层面,合作都远大于竞争。为了尽量消弭地区差异性,在标准统一,法律法规,基础设施和数据共享等诸多方面,需要在全球范围内的合力维护。
    当然,遵循着已被市场验证多次的经济规律,自动驾驶行业的良性发展,无疑需要“政府搭台,市场唱戏”,企业自己的努力,才是整个自动驾驶行业向前推进的核心驱动力。
    而谈及全球“市场唱戏”中的角色地位,就在上个月,全球知名创投研究机构CBInsights发文称,来自中国的百度有望凭借开放合作的思路,超越谷歌和特斯拉等美国科技巨头——更像是对这种开放策略的再次印证,在中德自动驾驶汽车展示活动上,百度与宝马集团宣布签署一份谅解备忘录:宝马加入Apollo自动驾驶生态,并获得Apollo理事会的理事席位。Apollo的生态边界,又向前拓展了重要一步。
    
    其实在我看来,抛去CBInsights指出的致力于整车制造的特斯拉不谈,摊开自动驾驶的全球版图,搁置在“中美AI齐头并进”的叙事背景下,来自中美两国的百度和谷歌,或许最有可能发展成具备枢纽意义的平台化公司。
    而当我们从技术、合作伙伴、生态构建和落地场景等不同角度深度剖析,就会发现:当两家搜索引擎起家的巨头切换到自动驾驶赛道,他们选择了两条不同的路。
    技术福祉
    不妨先从技术谈起。
    在全球范围内,大众对自动驾驶的初次认知始于谷歌。2009年谷歌就启动了自动驾驶专项事业部,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该领域的唯一玩家。多年来他们也在不断完善技术,美国加州自动驾驶测试报告显示,2017年全年,谷歌无人测试车每1600公里的平均人工介入次数仅为0.8次,亦是谷歌技术过硬的证明。
    不过,由于起跑线的相对公平,中国自动驾驶发展虽晚于美国,但双方在路测数据,高精地图储备,核心算法等方面并不存在代差。百度就从数年前开始着力布局,如今不但在技术上有着深厚积淀,甚至率先将技术转化为量产产品。
    百度能迅速在技术上完成原始积累,很大程度受益于数据对于自动驾驶的独特价值——众所周知,自动驾驶技术存在很强的地域性,在技术路线上并非简单的“复制粘贴”,数据采集上非常依赖本地化。而置身于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汽车销售和生产市场,多年的技术积淀,让百度拥有完备的数据采集体系,他们第一个完成了中国30万公里高速/环路高精地图的制作,以及中国亿万公里ADS数据采集,拥有大量的中国路测数据,这让他们更了解国内复杂的驾驶环境。
    
    更多路测数据也意味着更快,更成熟的技术迭代——而比技术本身更值一提的是,百度选择将这些不断迭代的成熟技术(包括环境感知,路径规划,车辆控制等)全部开放,目前Apollo已开放超过22万行开源代码,来自全球的开发者都能通过Apollo,享用自动驾驶的技术福祉。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