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主播背后的真实游戏:AI完全取代“中之人”,粉丝会买账吗?

看见Metaverse

    来源:“经济观察网”(ID:eeojjgcw),作者:西坡
    原标题:《虚拟主播背后的真实游戏》
    
假如真的有一天,AI完全取代“中之人”,粉丝会买账吗?还是说,人们会怀念过去那些有翻车风险的活人偶像?

    这两年,在越来越讲不出新故事的互联网上,虚拟偶像正在从边缘走向舞台中央。但最近发生了一件事,让人们看清虚拟偶像背后的真实游戏。
    5月21日,B站一位名为“柏凛Porin”的虚拟主播,发帖称自己消失半年,是因为被拐卖了,后来被警察解救。5月31日,这个耸人听闻的故事被辟谣。B站将该账号永久封禁,并表示将在全站范围内展开MCN机构虚假内容问题清查。
    拐卖是假的,骗流量是真的。虽然这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主播,但折射出一个道理: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有利益的地方就有人性的涌动和各方的博弈。
    不太关心二次元世界的人,可能会纳闷,虚拟主播不是假的吗,怎么会被拐卖?
    这里先做一点普及。目前虚拟偶像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纯技术的,比如出道已久的初音未来,就是一套声音库软件及拟人化形象;还有一类是技术+人工,对外展示的是用技术制作的二次元形象,但背后是由真人扮演,通过光学动捕技术、收音等,真人的动作和声音就可以转化成虚拟形象的表演。我们要讨论的是后面这种。
    按照一般说法,虚拟偶像背后的扮演者,叫做MCN机构“中之人”。而虚拟偶像的外部形象,叫做“皮套”。
    在此之前,还出现过虚拟偶像的负面事件。5月10日,字节跳动旗下的虚拟偶像女团A-SOUL在B站官方账号发布公告称,成员珈乐因身体及学业的原因,将进入“直播休眠”。随后,粉丝们经过深挖,认为偶像背后的“中之人”姑娘们存在付出和待遇不对等、职场霸凌、生活窘迫等问题。
    虚拟偶像的走红,源于粉丝与资本对偶像的共同诉求——不要“塌房”。此前接二连三的偶像翻车事件表明,屏幕上的形象再完美,偶像毕竟是有现实生活的,现实的那一面难以控制。那么干脆走向二次元,展示在粉丝们面前的就是一个卡通形象,永远不会抽烟喝酒谈恋爱闹绯闻,自然无车可翻了。
    但是粉丝与资本对虚拟偶像的深层次需求又是不一致的,集中表现在对“中之人”的态度上。
    从资本的角度来看,“中之人”的存在是技术发展不够完善的产物。现在的技术还开发不出完全由AI驱动、具有人格个性、能够以假乱真的虚拟偶像,所以需要“中之人”弥补不足,作为过渡。资本眼里的“中之人”就是配音演员、动作替身,不应该享有传统偶像的待遇。毕竟,如果外貌形体等条件足够好,可以直接做明星的人,不会去当“中之人”。
    而对粉丝们来说,虚拟偶像出道之后,自己伴随着偶像成长,是倾注了感情的。粉丝们即便从来不知道“皮套”背后的“中之人”长什么样,姓甚名谁,但他们知道那是活生生的人,他们共情的对象依然会是“中之人”,而不是屏幕上的二次元形象。所以当粉丝们得知“中之人”实际待遇不如人意,就会愤怒声讨资本。
    为什么粉丝们会共情自己从来不认识的“中之人”?主要是出于物伤其类的心理。“就算是一个平凡的小人物,也可以在虚拟世界中成为想要的自己。”至于资本、平台、流量、技术这些,是无法让人共情的,因为它们显得冷冰冰。只有像我们一样脆弱的人类个体才能抚慰到我们,哪怕他们隐藏在“皮套”后面。
    但粉丝绕过“皮套”,直接把情感投射到“中之人”身上,这就让资本觉得不划算了,而且有失控的风险。虚拟偶像火了之后,如果“中之人”挟粉丝以自重,真把自己当明星了,那么前期辛辛苦苦开发技术、运营维护,又图什么呢?
    资本的终极意图是,通过不断迭代,最终用AI来替换“中之人”。到时候粉丝无法分辨“皮套”背后究竟是AI还是真人,完全意义上的虚拟偶像就将诞生。而这样的虚拟偶像才是永远听话永不翻车的印钞机。
    互联网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是,把不可复制的东西变成可复制的。数字化浪潮发展到虚拟偶像这一步,可以说触及了人性的底层代码。现在,技术开始复制人类自身了。
    可是,假如真的有一天,AI完全取代“中之人”,粉丝会买账吗?还是说,人们会怀念过去那些有翻车风险的活人偶像?
    不过,关于虚拟偶像的争议反映出,不管虚拟世界如何发展,一旦涉及利益分配,我们熟悉的现实世界的那些游戏规则就会浮出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