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派”岚豹智能推出全新扫地机器人 能否解决当前行业诸多痛点?
7月2日,每年的CES(消费电子展)都被视为见证全球消费科技发展趋势的最高舞台,而CESAsia(亚洲消费电子展)则是亚太——特别是中国市场——消费科技发展的风向标。今年,极客网在连续参与数届CESAsia报道后,最终采用了“AI+IoT”来为本届盛会定调,即“AI贯穿一切”,“智能物联生活无处不在”。
“大数据”分析超500家参展商后极客网发现,生活科技、人工智能、智能家居、物联网这四个关键词是本届展商们最青睐的标签,分别都有100家以上的展商贴上它们。它们组合起来,正好也是AI+IoT。大势之下,如果要选择一款同时具备AI和IoT属性的产品去加以解读,那么极客网认为最适合的要数扫地机器人——这个“历史悠久”的产品,正在技术创新的加持下焕发新生。
技术创新加持,扫地机器人焕新
第一款量产扫地机器人由瑞典的伊莱克斯于1997年引入。其后,美国iRobot于2002推出Roomba,原本预计生产10000至15000部,发售后大受市场欢迎,单是圣诞期间已出售50000部。自此,扫地机器人开始快速发展。如今,国内诸如科沃斯、小米、360、海尔、美的等公司相继推出自己的扫地机器人产品。此外,还有众多不那么知名的厂商,也在耕耘这个市场。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扫地机器人过去20余年来经历了从傻瓜式、随机式到现在的智能式、规划式,功能越来越强大的同时也越来越智能。当前,业界普遍的共识是扫地机器人处于以激光雷达扫描测距为核心的第五代发展时期,其标志是有规划、智能式的清扫。尤其是其中的地图优化、断点续扫等功能,大大提高了效率,深得家庭主们的喜欢。
在CESAsia2018现场,包括科沃斯、360、海尔在内的中国企业都展出了多款扫地机器人产品,不过最吸引极客网注意的是一家名为“岚豹智能”的初创智能扫地机器人企业,其带来的同名款——岚豹智能扫地机器人(Lambot扫地机器人)——堪谓第五代扫地机器人技术创新的最新样本,透过它不难一窥扫地机器人这个智能家居热门单品的最新发展态势。
极客网编辑现场了解并测试发现,岚豹智能扫地机器人的核心亮点可以总结为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一颗聪明的大脑,一个强劲的心脏”。眼睛是指它引以为傲的激光雷达系统,其360°激光雷达传感器可测量高达12米的半径范围,测量频率可达4000次/秒,相比市场同类产品几乎都实现了翻倍的提升,这会让扫地机器人看得更远、更清楚、更细致。大脑主要指的是导航系统,其搭载的定位导航核心芯片加上独创的睿视技术,配合激光雷达系统,使得扫地机器人具备了行业顶尖的定位导航能力,优化地图以规避定位不准、打扫重复、覆盖不全等问题。心脏则比喻的是岚豹智能扫地机器人同样高于行业水平的吸力,采用日本进口NIDEC电机后,其吸力最高可达2200Pa,拉近了扫地机器人与传统吸尘器吸力的差距。
极客网了解到,岚豹智能的研发团队在机器人自主定位导航及核心传感器方面拥有数十年的相关研发经验,正是凭借在高性能的激光雷达、模块化的智能导航芯片等“硬黑”科技方面的深厚积累,才能做到在扫地机器人行业甫一亮相便达到行业领先水平。不过在硬件之外,最让极客网惊讶的是它们在软件系统及应用层面也有亮眼的创新。比如,在为岚豹智能扫地机器人配备的APP中,用户只需设置虚拟墙(传统一般都是贴胶带或设置障碍物)就能让扫地机器人不越界撞线,用户还可以直接在地图界面划个框来限定禁区。又比如,用户可以通过APP指挥扫地机器人定点清扫、指哪扫哪,轻松搞定重点区域的深度清扫。
综上,从岚豹智能可窥扫地机器人发展趋势的“一豹”,那便是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性能越来越强大和多元。毋庸置疑,AI+IoT正在让这个历史悠久的产品类别焕发新的生机。
从规模化到品质化,行业痛点凸显
极客网认为,扫地机器人行业率先在AI和IoT的双重浪潮中脱颖而出是有迹可循的。它非常接地气且属于刚需产品,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和工作压力增大,消费者都希望从繁琐的家庭劳务中解脱出来,这使得扫地机器人的定位成了一款生产力工具,而不是简单的消费品。
捷孚凯(GfK中国)零售监测的数据显示,2013年至2017年,扫地机器人零售量五年平均复合增速高达51%。至2017年,中国扫地机器人零售量市场规模已达332.5万台,零售额达44.1亿元。捷孚凯预测,2018年中国扫地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53.8亿元,零售量将达到435万台。不过从上述增长曲线亦可见,近两年扫地机器人行业虽然仍有20%以上的年度增幅,但很明显已经低于2014年之前成倍的爆发式增长期。这意味着,扫地机器人行业已走过粗放的大规模增长期,进入到拼技术、拼细节的品质化增长阶段。
必须意识到,不同于中国厂商已全面超越国际厂商的手机行业,扫地机器人行业的大部分高端产品和技术仍然掌握在国外厂商手里。同时由于大量厂商的蜂拥而入,也为这个行业带来了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不利现象。这要求更多有技术有实力的厂商进入,以正确的理念和态度去满足转型期消费者日益提升的消费诉求。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