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驾驶硝烟弥漫,创业两年基本靠“吹”


    2018年刚过去一个月,吴甘沙就变得很忙碌,忙着为他的无人驾驶车拓展新地盘。
    自从卸任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成立驭势科技以来,他已经适应了这种“连轴转”的生活。连我们今天的采访,都是匆匆拍完合影,然后在车里进行的,他还打趣的说:“在车里聊无人驾驶,这叫应景儿!”
    图|右一为驭势科技创始人吴甘沙
    其实早在2016年底的时候,驭势科技已经在北京房山区划了一块地方,来专门用作车辆路测,但这显然还不够。
    “像北京那样的地方,(无人驾驶车辆测试)都要到闹市区,但路上的车和人都很多。而无人驾驶最重要的就是,需要人车分流,在这一点上,这个地方非常合适,非常好。”他在又结束了一次考察之后,似乎心里已经有了打算。
    “我觉得这个地方非常适合做无人驾驶,它现在还是一张可以画的白纸。”
    似乎,驭势科技的新一轮跑马圈地又要开始了。
    通用场景的无人驾驶还要等多久?
    对于车辆的无人驾驶,业内一般认为,只有达到了L5级别,才算是通用场景的成熟驾驶阶段。而对于它的到来时间,一直以来都有两种猜测。一种是2021年,很多公司都说是这个时间(除了福特的说法有点保守);另外一种说法是2025年。
    2021年这个时间怎么来的呢?其实有点无厘头。就像国家经常做5年计划一样,当2016年无人驾驶兴起的时候,大家都在说,我们也来做一个5年规划吧。结果,就把时间定在了2021年。
    不过,即使是这样,吴甘沙也认为,到了2021年就未必不能实现无人驾驶。
    吴甘沙说:“信息社会和工业社会相比,有一个最大差别:工业社会是牛顿定律,非常直白的一个因果关系,你有多大的推动力,就会产生多少的位移,意味着技术本身的发展就是这么一个节奏,是不能被催熟的。
    “但是,信息社会是默顿定律,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当你让所有人都相信2021年自动驾驶会实现的话,那么大量的资金和人才都会扑进去,结果这个预言就真的自我实现了。”
    而无人驾驶的另外一个2025年的时间线,基本是按照10年的时间去算的。
    美国有人提出过著名的“艾莫拉法则”,认为人们往往会高估技术的短期影响力,而低估技术的长期影响力。也因此,业内就适当的把时间线往后延了几年。
    “如果有人说我的技术两年内能改变世界,这就是他高估了,不太可能。而有的人说,这个技术我一辈子都不可能看到,结果5年后或者10年后,技术却实现了。”
    因此,吴甘沙认为,从这个角度讲,“10年(到2025年)这个时间是不能低估的。”
    当然,业内也有观点认为,到2030年,人们出行的90%都将是通过无人驾驶共享出行实现的。甚至有人说,到2035年,整个世界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不过,近期国内的无人驾驶已经接连有了一连串的大新闻。除了驭势科技自己的机场摆渡车项目落地以外,还有2017年12月2日深圳的4台无人驾驶大巴上路运行、2018年2月2日南京的无人驾驶迷你公交,都引起了很大的关注。
    基于开放路段的无人驾驶,硝烟已经开始弥漫,驭势需要开始新的动作了。
    吴甘沙说:“开放路段的无人驾驶,肯定要做,关键要看风险可不可控。我们在北京也在上路,通过开放路段测试系统安全性与最大化降低风险。我估计,最迟到今年第二季度,北京会有很多的车在路上开始跑了,但也只能算是测试阶段,并不是真正的商业化运营。
    “当你做了几十个、成百上千个单一场景的测试之后,你再面对一个非常复杂的、通用的场景时,就已经有比较强的能力了。”
    到那时,应该就是驭势的下一个高峰了。
    未来无人驾驶车有哪些形态?
    我们可以从一些生活场景中得知这个问题的答案。
    未来,如果你早上去上班,可以直接去坐地铁或无人公交车;如果你中午需要约见客户,可以直接叫一辆专属小车;如果你想路上开个视频会议或与客户商讨合作方案,可以改叫一辆MPV;如果你想上下班路上随时锻炼身体,可以叫一辆移动的健身房......
    基于对未来的车辆形态的思考,吴甘沙在他的构想中,有四类车将会成为生活场景的主导车型:AOO级车型、公交车、小巴/MPV、功能性车辆。
    第一种是今天常见的AOO级小型车。
    “你看现在川流不息、来来往往的车辆,你把所有车的乘坐人数平均一下,也就是一点几个而已,很少。但是你看现在的车,一个个都是接近2吨。
    “用一辆2吨的车运一个不到100公斤的人,很浪费,从物理上来说也是不合理的。所以我们认为未来AOO级的车在城市里面的通勤或是个人出行上,都将是一种主流车型。”
    第二种,就是公交车辆。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