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开源只是小招,阿里云的大招是什么?
阿明观察2021阿里云峰会第二天的开发者大会上,大家对于云原生与开发者之间做了许多讨论,人人应做开发者,代表了云原生时代的发展趋势。
当前,云原生走向了黄金时代,让每一个人成为开发者,云原生让梦想成真。Forrester中国首席分析师戴鲲(Charlie)也在演讲中指出,“如果云是一种信仰,那么云原生是一种态度。”
在云数据库领域,同样可以套用这句话来表达一下当前的热点:
如果云原生是一种信仰,那么开源是一种态度
为什么开源也是一种态度?
一方面,业内有声音反对开源,认为开源是毒药;另一方面,业内也有声音特别支持开源,认为开源可以实现一切将不可能很快变成可能。
显然,这是面对开源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在云原生时代,对于云原生的追求,是每一个开发者,每一个组织,每一个企业都非常关注的也是不可回避的话题。如果云原生是一种信仰,那么开源到底需要一种什么态度呢?
阿里云数据库负责人李飞飞(花名:飞刀)的观点非常值得业界朋友共同思考,他认为,开源不是灵丹妙药,也不是毒药。开源就是一个回馈开发者、回馈技术社区,让更多人参与到技术最前沿,能够让技术发展更快的一个手段而已。始终坚持开源的初心,应该就是我们每个人对待开源的态度。
有了这个态度之后,后续有人可能会拿开源做商业化,有人会拿开源做科研,都没有关系,因为开源的发展就如亚马逊雨林,多元化的生态才是大家真正需要的。更不要想控制或者引导别人怎么玩这个开源社区,而是坚持开源的态度,单纯从技术角度去实现相互的回馈。
当然,开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可急于求成。对于任何一个厂商的开源建设就如日常生活中烧开水的过程,从0度到100度,会经历多个阶段。火候到了,水自然就慢慢沸腾起来。
由此,当云原生成为一种信仰,那么开源就是一种态度,一种过程。它不仅代表了进入开源的所有开发者、组织与公司的共同利益,也代表了一种不可阻挡的”共建、共享、共赢“的开放生态趋势。
开源是一个战略,但不是阿里云数据库的命脉
在商言商,业界所有数据库厂商开源都会针对核心的一些关键能力不会开源。如TiDB的核心管控组件、TiFlash都没有开源。更直白一点,开源是阿里云数据库的战略,不是阿里云数据库的命脉。但对于纯粹开源出身的数据库软件厂商而言,开源便是其发展的命脉。
不过,业内朋友给出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阿里云数据库开源战略,其实就是在数据库领域中的“左右互搏”。这是何意?
从阿里云数据库开源的路线图来看,到2022年左右,这两年时间内,阿里云数据库会分批进行开源,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更不是一哄而上。不仅需要讲得略,同时还需要在不断推进开源进程中,持续调整开源策略与细节。
此次阿里云开源的是PolarDB for PostgreSQL分布式版,包括数据库内核、相关插件、工具脚本、测试用例以及设计文档,适用于中大型企业核心业务场景。本次开源遵循Apache Version 2.0协议,以全共享并尊重原作者著作权的模式开源,代码可以修改和再发布。
PolarDB for PostgreSQL的“三步走”开源路线图:
第一步,2021年6月开源三节点高可用集群版本-Paxos;
第二步,9月会开源HLC高扩展分布式版本;
第三步,到2022年3月会开源Sharding和插件化版本。
阿里云一步一步将PolarDB for PostgreSQL变成一个分布式云原生数据库,真正打造云原生数据库2.0的开源社区。
飞刀表示,目前没有PolarDB for MySQL版本开源的任何计划,但是在MySQL生态方面,会对云数据库RDS MySQL版进行开源,从而也诞生了一个非常酷的名字“GalaxySQL”。2021年10月开源云原生MySQL数据库ApsaraDB GalaxySQL的Paxos高可用集群版,2022年6月开源云原生分布式版。
可见,阿里云数据库开源战略聚焦在了两个方面,一个是在PG(PostgreSQL)社区,一个是MySQL社区。未来,阿里云将深耕这两个社区,并进一步将其打造成中国自主可控的、富有领导力的云原生数据库2.0社区,这也是阿里云数据库开源战略的重要举措。
诚然,开源也将带给阿里云数据库未来发展的三大益处:
一是,培养数据库领域的技术人才,建立数据库开源社区与组织,让更多的人关注与学习数据库底层技术,从而也为阿里云数据库人才招聘带来更多的选择;
二是,可以良性借助开源社区,在一些组件上吸取社区更好的经验与优化,将更多的组件做得更好,阿里云也从中可以受益;
三是,保持开源的有效节奏,积极拥抱开源,让开源改变世界,从而也不断加快阿里云在数据库领域的创新发展。
不只是开源,更大的诉求在未来
这个未来就是,携手开发者共建云原生数据库2.0生态。
阿里云针对数据库开源,不是做张北防护林,而是要携手开发者构建一个云原生数据库世界的“亚马逊雨林”。
当然,开源是建立数据库生态最强的抓手,但不排除业内朋友十分关心的一个焦点问题,对于阿里云而言,如何处理好开源与闭源的关系,即开源版本与商业版本相互之间的发展。
处理好开源版本与商业版本的发展平衡,对于阿里云在数据库领域的发展,不仅需要在开源版本与商业版本两个方面两手都要硬,同时更需要借助开源的潮流,给予开发者更大的支持,建立更为友好互动的“唇齿相依”关系,构建云原生分布式数据库生态。这不仅是阿里云数据库发展的更大诉求,也是阿里云一直以来快速发展的追求。
从一个技术细节上,可以看到阿里云对待开源数据库的诚恳态度,以及满满的诚意,阿里云坚持所有开源组件,都采用对开发者最友好的阿帕奇2.0开源协议,为开发者社区回馈与共享带来更好更开放更灵活的模式。
飞刀强调指出,阿里云选了一个最友好的协议,也是为了表明自己的态度,表明自己的诚意,邀请全球的开发者一起共建。
显然,不管国内还是国外的,阿里云数据库的开源面向全世界,让开源改变世界。
宣布投入50亿元专项资金到100家重点伙伴实现云上业务高增长,阿里云智能总裁、达摩院院长张建锋(花名行癫)在5月28日2021阿里云峰会上表示,在2021年阿里云聚焦的关键词为:做好服务、做深基础、做厚中台、做强生态。
记得2020年的时候,张建锋强调阿里云再生长的三大方向是做深基础、做厚中台、做强生态。2021年将关键词中加入了“做好服务”,这里的服务,不仅是面向合作伙伴的扶持与支持服务,面向用户的应用与价值服务,而且也是面向开发者的培养与支持服务。
因此,开源不仅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服务。也包含在了阿里云2021最新关键“做好服务”里面,成为非常重要的一环。对于阿里云而言,数据库开源也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服务。
从中,也让我们看到阿里云成功基因的影响力再次被放大。生态永远将是公共云厂商发展的核心话题。唯有:生态强,云厂强;生态弱,云厂弱。
借助数据库开源战略,坚持云原生的信仰,阿里云的诉求必然在于更大的生态构建,在于更大的发展未来。阿里云数据库的“亚马逊雨林”也在逐渐丰富起来,各种植物也在逐渐枝繁叶茂起来。
数据库开源只是小招,这才是阿里云放的一个大招
其实,说一千道一万,无论是开源还是商业版,两条发展路线兼顾,阿里云数据库确实有着真实力将“做好服务”这一关键词落到实处。
或许说了这么多,云原生+分布式才是数据库真正的未来。对不?要不然,阿里云也在2021年5月29日正式宣布推出云原生数据库2.0一站式的数据管理与服务。
阿里巴巴副总裁、阿里云数据库负责人 李飞飞
在阿里巴巴副总裁、阿里云数据库负责人李飞飞看来,阿里云在云原生数据库领域多年来的实践与探索,发现五大核心发展方向必须专注与坚持,即:云原生、分布式、智能化、安全可靠、在离线一体化、物联网多模。
然而,站在用户需求的角度来看这些云原生数据库的发展方向,这一切却源自数据管理生命周期带来的变化。从数据生产和集成、数据实时处理、数据分析和发现到数据开发和管理,数据管理生命周期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不同的数据库能力来应对和支持。
比如针对数据生产和集成的DTS、DBS、DMS,针对数据实时处理的RDS、PolarDB、PolarDB-X、Lindorm、NoSQL,针对数据分析和发现的AnalyticDB、DLA、ClickHouse,针对数据开发和管理的DMS、DAS,在数据管理生命周期每一个阶段,都有对应的产品和服务来匹配满足用户需求。
据介绍,上海市新能源汽车数据平台引入阿里云原生多模数据库Lindorm数据库,性能获得惊人的3倍提升。利用Lindorm的高并发写入、弹性扩展、实时检索分析等能力,以及完善的数据通道保障,确保数据能实时同步至离线计算平台,保障了数据采集、加载、分析、计算链路整体的稳定、高效,以及低成本。
并且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21年1月31日,上海市新能源汽车已经接入新能源汽车41.8万辆,涉及车企95家,品牌107个,车型777款,数据存储量突破1个PB,数据规模继续处于全球城市前列。
很显然,让应用创新更简单,这是云原生2.0一站式全链路数据服务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数据库开源只是小招,这才是阿里云放的一个大招。
就此,阿里云数据库提供了从数据的生产和集成、数据实时处理、数据分析和发现到数据开发和管理的一站式全链路数据服务,可以匹配企业数字化业务的快速增长。
作为全球云数据库领域的领导者之一,自2018年起,阿里云连续三年进入Gartner数据库魔力象限,并在2020年挺进Gartner全球数据库领导者象限,成为基础软件领域首次进入领导者象限的中国企业。目前,阿里云数据库市场份额稳居全球前三,亚太第一。
在开源策略的推动,以及云原生2.0一站式体验的数据库管理与服务的支撑下,探寻数据库真正的未来,阿里云更认真了。
(by Aming)
-
【全球云观察】本文和作者回复仅代表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阿明】:科技评论专栏作家、科技媒体从业24年、新闻评论年产出上百万字,用数据说话,带你看懂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