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模式深度解读:云智一体+AI为本

砺石商业评论

    砺石导言:当多数云计算厂商都把AI当成云的辅助时,百度走出了一条“AI为本”的新路。
    吴杨西瓜 | 文
    目前,中国的产业数字化转型正在经历一个关键性转折:从技术中心转向行业中心。这一转折,带来产业、技术“双融合”的新趋势。
    无数新机会将从其中涌现。谁能抓住机会,就能把握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先机。
    2021年6月底,国际咨询公司IDC发布《中国AI公有云服务市场研究报告-2020》。报告显示,百度智能云仍处于中国AI公有云服务市场份额第一的位置。这是百度智能云在中国AI公有云服务市场连续四次市场份额排名第一。
    百度抓住了哪些机会点,在云计算领域异军突起?数字化转型加速期,市场出现了哪些新变化?云计算厂商又该如何满足新的供需模型?今天我们用这篇深度研究,拆解“云智一体”的百度模式,尝试解答上述问题。
    
    1
    行业融合下的新供需模型涌现
    经历过2020年全民抗疫,整个社会数字化转型进入加速期。原本需要十年以上的转型过程,被急剧压缩至一两年。
    数字化转型将带来超过万亿级别的潜力市场。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新基建,截止至2020年已有13个省市区发布了2020年重点项目投资计划,其中8个省份公布了计划总投资额,共计33.83万亿元。
    大量行业场景的新需求模型不断涌现,亟需与之相匹配的数字化变革。行业融合阶段,技术并不稀缺,真正稀缺的是与行业场景深入结合的技术解决方案。这是百度抓住的第一个机会点。
    以医疗为例。在复杂的医疗行业构建平台与生态,需要熟悉整个医疗体系的运转机制,更需要技术和耐心去配合医疗系统的规律。其中最难的部分之一当属基层医疗。这是块“硬骨头”。要啃下它,注定要付出百倍心血与精力,且效果往往难以立竿见影。
    “如果只有一堆AI基础能力,或是所谓的知识中台、数据中台,而没有任何核心产品与场景应用,指望合作伙伴来配合你,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一位医疗业内人士表示。
    一直以来,机器学习模型被认为是“黑盒”,具有内部不可知的特性。但对于医院而言,他们不仅希望得到准确的病案质控结果,还希望了解系统的质控逻辑与路径是否与医院预设保持一致,更希望能在标准质控规则之外,具有向专科、专病以及院内特定诊疗场景延伸的个性化质控能力。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百度灵医智惠创新性地打造了“病案质控规则开放平台”。一方面为医院提供可视化的知识管理平台,可通过自定义对某类临床事件、人群进行快速检出与定向质控,实现质控规则的本地化;另一方面,提供自助式规则编辑功能,病案室可以基于实际需要,自主实现面向病历单据、段落、要素、属性间的交叉检验与符合质控,助力审核规则的可持续更新。
    灵医智惠提供的不是固化的产品,而是一种流动的能力。通过规则开放平台,将对专病专科进行个性化、深入化细节质控的权利,交还给医院。目前,“智慧病案服务解决方案”已在20多家医院上线运行。
    医疗不是个例。各行各业数字化需求,目前正在集中爆发。智慧政务需要重塑政府服务模式;智慧城市推动城市资源整合;智慧产业实现企业内和产业链中各要素互联互通,加速产业数字化转型……
    这个过程中,将产生一系列全新的供需模型与商业合作范式。其中以行业需求的理解,行业解决方案的构建,行业知识与技术的结合三个方面最为突出。
    2
    技术融合下的多技术协同壁垒
    技术融合阶段,多技术协同推动软硬件一体化成为新趋势。掌握跨技术协作、技术融合创新的能力,是企业需要打造的核心能力。
    IDC研究发现,新的技术融合趋势下,一方面,技术能力形成了完整层级:包括底层的原子能力/基础能力、应用能力、应用场景方案、行业应用解决方案能力。另一方面,融合应用场景、解决方案不断加强,竞争也不断加剧。各大厂商争相融合多项单点AI技术,不断推出新的应用场景、解决方案。
    
    要解决新阶段的数字化转型难题,无法通过单点技术突破,必须通过技术融合形成系统性解决方案,才能真正破局。这是百度抓住的第二个机会点。
    传统交通系统中,人、车、路、环境彼此割裂,智能交通建设呈现烟囱式:分散投资、重复建设、联网率低、部门数据不共享。相对于城市中的水、电、气、热,交通是整个城市里面数据量最大、处理难度最高的业务领域。
    百度给出的答案是:“数字化升级、网联化转型、自动化变革”。通过三条路径实现技术融合,系统性解决智能交通难题。针对传统交通场景的数字化升级,通过运用多元传感器感知融合、大数据分析、交通仿真一系列技术,以缓解路口、路段、区域拥堵,实现交通综合治理。针对较为广阔的交通场景的升级,通过规模部署C-V2X车路协同系统,提升交通感知能力。同时将安全高效绿色共享的自动驾驶,通过与其他交通工具的结合,形成新的出行运输模式。
    2020年8月,百度Apollo旗下子公司4.6亿元中标“广州市黄埔开发区面向自动驾驶与车路协同的智慧交通‘新基建’项目”。建设内容包含数字孪生云控平台、无人车MaaS服务管理、智能网联营运车管理、V2X精细化智慧路口、协同式智能车联、城市CIM、交管大脑、有呼必应八大应用。
    广州模式是百度ACE智能交通引擎的首个体系级落地,也是中国最丰富的智能网联应用落地。
    未来,算法层与算力层的协同发展;深度学习平台与AI芯片的深度融合;算法、数据、场景的融合式应用,都将成为此后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新常态。
    3
    “AI为本”的百度智能云模式
    在多数云计算厂商都在“AI为用”,把AI当成云计算的辅助时,百度走出了一条“AI为本”的新路。
    基于云计算获取AI,是企业拥抱产业智能化的最佳路径之一。AI对于云计算的意义,或许可类比为内燃机对于汽车的意义。
    一方面,云负责数据计算和存储。云对数据的处理提升,如同从农业时代的手工作坊,进入工业时代的现代化工厂。借助云计算技术,人们能在短时间内拥有大量算力,规模化集中处理数据,节约成本,提升效率。
    另一方面,AI负责数据分析和挖掘。AI对数据的高效智能分析,让一些原本只有不到70%正确率的系统,依靠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等技术,将精度显著提升至95%以上。
    百度在AI云领域,率先提出“云智一体”,也率先做出“云计算发展进入AI原生阶段”这一判断。
    2020年12月,百度CTO王海峰在百度云智能峰会上,首次将“云智一体”作为百度智能云的关键词。
    2021年7月29日,王海峰在“百度云智峰会——智能经济高峰论坛”上宣布,百度智能云从战略,架构、产品和生态方面进行四大升级。他进一步明确了“云智一体”的百度智能云战略:以云为基础的数字化转型,以AI为引擎的智能化升级,云智一体,转型升级一步到位。
    同时,百度发布了百度智能云架构2.0:云为底座,飞桨为核,生态为翼,包含“数字化底座、智能化引擎和全场景应用”三层结构。
    数字化底座,包括基础云、数据库、物联网、边缘计算、区块链等基础的平台,以及视频云、大数据、云原生开发和地图等服务。同时还有安全,为我们开展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全方位的安全合规保障。
    在数字化底座之上是智能化引擎,以百度自主研发的飞桨深度学习平台为核心,以软硬一体AI大生产平台百度大脑为支撑,包括AI中台和知识中台。智能化引擎与行业深度融合,帮助企业量身定做自己的智能化平台,助力企业智能化升级。
    基于数字化底座和智能化引擎,百度智能云深入行业场景,打造智能应用,同时与生态伙伴一起,在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智慧金融、智慧医疗、智慧媒体等领域,助力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一步到位。
    
    在百度看来,云的发展经历过四个阶段:传统IT、云、原生云、AI原生云。
    从上世纪80年代到2006年是传统IT阶段,常见算力主要面向具体领域的大型机、小型机等,通常应用单体架构;从2006年开始,云计算逐渐广泛使用,通过资源池化、虚拟化等方式提供按需使用的弹性计算能力,应用层面则从单体架构向分布式架构演进;随着云计算的发展,2017年前后出现了云原生方法论和产品体系,包括容器、微服务架构等,更充分发挥云计算优势,提供极致弹性的计算能力;近几年随着AI技术的深入发展,AI的业务负载对算力和应用架构提出了新的要求。百度于2020年提出了“AI原生云”的理念,在继承云原生优势的基础上,面向AI场景提供极致弹性的高性能异构算力,打造简洁、高效的AI应用开发架构。
    作为AI原生云的实践,2021年6月,百度云全新发布旗下首个异构AI计算平台“百度百舸”。百度百舸由AI计算、AI存储和AI容器三部分组成,具备高性能、高性价比和高利用率三大特点。百度百舸使用自研百度昆仑芯片,训练速度提升4倍,推理效率提升数倍。
    在“智能经济高峰论坛”上,百度还展示了在多个领域的产业智能化落地成果。在智慧工业领域,百度智能云实现了首个化纤行业AI全检测样机,跟现有检测设备相比,检测能力提升50%,保障质量的同时,也保障了工人的身体健康。在智慧金融领域,数字员工、远程银行、智能营销等创新应用已在多个银行落地,覆盖服务、营销、风控等核心业务场景,形成完整的智慧金融解决方案。在智慧城市领域,百度智能云依托搜索、地图、AI能力,在城市治理、产业、民生等方面支撑智慧城市建设,为成都东站提供室内外一体化无缝导航,停车入场时间节约20%以上。在智慧医疗领域,基层“辅助诊疗系统”累计落地全国1500余家基层医疗机构,让更多人体验优质诊疗服务。
    百度智能云还展示了在技术和产业生态方面取得的新成绩。百度飞桨已汇聚了360万开发者,百度大脑对外开放300余项AI能力,同时百度智能云坚持产学研融合,共同培养了超过100万AI人才。
    AI云的市场目前正在飞速扩张。IDC于2021年6月发布《中国AI公有云服务市场研究报告-2020》。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AI公有云服务整体市场规模达24.1亿元人民币,占比整体AI软件市场10.4%。预计到2025年,中国AI软件市场公有云服务占比将达到36.1%。
    AI云的快速增长,为百度带来了收入结构的颠覆性变化。2021年5月,百度发表一季度财报。其中值得注意的一个数据是,非广告收入同比增长70%,连续三个季度保持提速增长。非广告营收中,最大的贡献正是来自AI云服务。这意味着AI创新业务成为拉动百度核心营收增长的重要支点。
    “随着人工智能的强劲增长,未来三年百度非广告收入将超过广告收入。”百度CEO李彦宏在财报电话沟通会上强调。
    “AI为本”的云计算战略,已成为百度与其他云厂商竞争的核心优势。不过追兵已至。就在7月9日,腾讯在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提出:“加速AI与云深度融合”。阿里云也声称,在AI云服务层已构建起“亚洲种类最全、规模最大的人工智能集群”。
    未来AI云将成为云计算领域内,竞争最激烈的领域。其中,AI将成为决定成败的胜负手。如果百度能始终保持“AI为本”,很可能继续扩大AI云的竞争优势,借此在云计算长跑中实现逆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