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道到实践,华为行走在疾风之巅
IT168当前,各行各业都开始加速进入数字化转型的快车道,期望通过云、AI、5G等技术实现转型来支撑业务的长期、持续增长。作为全球领先的ICT基础设施和智能终端提供商,华为在全球拥有19.4万员工、900多个分支机构、15个研发中心,业务覆盖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服务30多亿人口…如此庞大、复杂的一个组织机构,内部如何来运作实现业务的高效运行和全球的管理协同?
6月22日,华为云BU副总裁、首席数字化转型官苏立清,与国内最大的CIO社区ITValue发起理事、钛媒体联合创始人及首席研究官万宁在华为Cloud & AI Live高端对话直播中,围绕华为数字化转型和上云实践,谈大中型企业如何借助云、AI等数字化技术,实现数字化生产、服务、运营,提升效率,加速智能升级,拥抱新基建带来的新机遇。
苏立清(右)与万宁(左)在Cloud & AI Live分享数字化转型实践
苏立清表示,从2018年起,华为就决定把数字化转型作为公司未来5年唯一的变革重点。希望通过打造Digital First,即实现全联接的智能华为,成为行业标杆。转型的动机和众多想要推进数字化转型的企业一脉相承:对外让华为与客户做生意能够简单、高效、安全;对内逐步提升运营的效率和效益。俗话说,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华为数字化转型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同样经受了巨大压力挑战,但是,拥有业务背景和IT背景的苏立清,秉承“为业务创造价值”的目标,带领团队砥砺前行。
这个目标的实现,得益于华为在实践过程中摸索总结出来的数字化转型“五转”方法论,即转意识、转组织、转文化、转方法和转模式,它们聚焦于数字化转型具体要转什么:
转意识:数字化转型是“双人舞”,技术和业务需要进行深度的融合与协同,即业务和技术进行“双轮驱动”。
转组织:业务和IT要形成一个联合团队,对业务和IT都有深刻的理解,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火腿肠架构”。
转文化:通过平台文化,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方式一起构建平台和生态,形成不断迭代的新型架构,来满足企业更高的数字化转型需求。
转方法:通过“对象数字化、流程线上化、规则结构化”,实现业务自动化,真正为业务的高效运转产生巨大价值。
转模式:采用立而不破的“Bi-Model”双模方式,既拥抱未来,也能适应过去。也就是说,对过去的存量系统进行适用,通过数据把它联接起来;在新建的系统中,采用以云为基础,以数据驱动的微服务化新型架构。
这一整套数字化转型方法论可以高度概括为“十二字箴言”:
上下同欲:企业高层要重视,驱动企业形成上下一致的数字化转型文化环境。
双轮驱动:需要业务部门和IT部门共同参与,并肩作战。
眼高手低:对准价值,既要有总体规划,又要重点关注实际落地效果。
立而不破:既要拥抱新型IT架构,又要融合存量IT系统,采用双模IT架构。
在数字化进程中,华为基于统一的HIS(华为IT服务)数字平台服务,业务与IT组成一体化团队,共同构建应用和装备,支撑业务从数字化办公、数字化物流、数字化交易和数字化运营等各方面发力,帮助业务"多打粮食,增加土壤肥力"。以数字化物流为例,通过端到端的数字化改造,华为已经实现80%的确定性物流作业自动化完成,50%的决策性业务智能化完成,端到端的整体效率提升了40%。
在HIS数字平台的建设中,业务与IT共建公共应用服务,沉淀复用度高的业务能力,实现能力共享,构建“智能大脑”,做厚AI算法和服务;并重点围绕5类业务对象,打造实时的公共数据服务能力;通过华为云Stack实现多云管理,快速引进外部能力,共享华为云资源和服务,支撑公司研发作战和AI能力增强,实现智能升级。
疫情期间,华为通过华为云智能工作平台WeLink实现了全球员工与用户的联接,日常业务开展不中断,与客户的联接不中断。通过WeLink更好地联接了人、业务和知识,同时作为公共能力,也支持了员工、伙伴体验和效率的大幅提升。
华为数字化转型的成功实践,是国内众多大型政企数字化转型的一个缩影。在新基建的浪潮下,企业更应该加速将自己的业务架构在新的信息高速公路上“奔跑”,行走于疾风之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