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拒录背后智能思维更可怕

智能发现之旅

    一个在导师、家长眼中及朋友圈表现非常优秀、活跃的女生,在参加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江西省分行的校园招聘中,通过笔试、面试后,却被第三方机构ATA(全美在线)判定在情绪上存在高风险,委托方江西省分行以此拒录。 
    尽管人们对此很难接受,但该检测系统漂洋过海之后,已经在国内应用有近10年,现每年招聘单位进行检测的人数多达百万左右了。而且,使用方还特别表示,检测环节根据招聘单位需要,采用不同的模块,事先设置题目,由机器出具评估结果,相对比较科学、权威。
    实际上,在一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这也没什么难接受的。诚然,一旦有误,等同错杀“千里马”,会对考生的身心造成严重伤害,并有悖公平。但是,在现实之中,人为的错杀“千里马”情况,乃至对考生的身心造成严重伤害,最后有悖公平的例子或者现象,就没有出现过吗?
    从这个意义上说,出现一个在导师、家长眼中及朋友圈表现非常优秀、活跃的女生,临了被第三方机构ATA(全美在线)判定在情绪上存在高风险,委托方江西省分行以此拒录,其实并不可怕。更可怕之处,还是背后的智能思维。
    不难发现,在各类智能机器给人们带来便利之后,人的思想越来越懒惰了。不仅如此,人们对一些智能机器的依赖越来越严重。比如,能够用智能机器去操作,人就不再去动手操作;能够用智能机器去分析,人就可以不用动脑子。甚至,在关键节点上,很多人对智能机器深信不疑,反而对自身失去自信了。
    可以说,也是因为这种智能思维,招聘方才不愿意去相信该女生在导师、家长眼中及朋友圈表现非常优秀、活跃,不愿意去相信该女生在参加应试中顺利通过笔试、面试,而更愿意去相信由“机器人”出具的检测报告,判定其在情绪上存在高风险。在媒体介入后,事情有了转机:报告不作为判断唯一依据,不排除误判,从而建议与EPI测评、评价中心技术等方法组合,进行综合考虑,全面评价。但还是免不了让人焦虑。
    毕竟,不是每一次这样的遭遇,都会碰到媒体介入。还有,很多人在遭遇这样的事时,一方面抱着“胳膊拧不过大腿”的观念,一方面考虑“被机器人”的不是个别,便采取了默认和妥协。殊不知,这不仅加重了招聘方的侥幸,也助推了职能思维更加根深蒂固。(齐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