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T剑指科大讯飞,能否让其重蹈Nuance覆辙?
5月12日是科大讯飞在深交所上市整十年的日子。十年前,科大讯飞登陆中小板。这十年间,科技圈的主流趋势已从移动互联网渐渐转移向了人工智能。而随着人工智能站上风口,作为“人工智能第一股”的科大讯飞受到市场的极大关注。去年11月前后,科大讯飞在近一个月了猛增360多亿元,市值一度突破千亿。到目前,科大讯飞的市值从32亿元增长至769亿元,增幅达24倍。
各种光环加身的科大讯飞,虽然在资本市场拥有了不错的表现,但似乎依旧没能阻止唱衰的声音。尤其目前依旧处在人工智能初期,科大讯飞的营收能力依旧有待考验。更为残酷额的是,而对于人工只能感兴趣的,除了科大讯飞,还有强悍的BAT。他们并不想与别人分享这块大蛋糕。
如此境地,其实倒和之前被腾讯、京东投资的唯品会有几分相似。当年凭借特卖模式大红大紫,可现在即使财报连年拔高,也难讨投资人的欢心,因为终究突破不了阿里和京东的压制,只能趁早“抱大腿”。
凭借现在在智能语音市场的领先地位,科大讯飞还不惧BAT,可未来难免会狭路相逢,这也有可能成为其发展的最大阻碍。再说,即使智能语音的市场容得下百舸争流,也不能担保会不会出现一个垄断巨头,万一是百度、腾讯或阿里呢?
而这其中,科大讯飞最需要直接面对的,可能就是ALL IN AI的百度。而百度后面,AT更是虎视眈眈。
智能语音市场生变
百度和科大讯飞的竞争公开化,实则是一种信号。
如果说科大讯飞之前的直接竞争对手,还是思必驰、云知声这样专攻某一技术或领域的专业性公司,那随着人工智能市场的日趋发展,巨头们纷纷发力,则意味着BAT对智能语音市场的布局,已经到了和科大讯飞正面交锋的地步。
百度只是一个开头,随后阿里或腾讯的步伐或许也会加快,虽说矛头指向的不一定是科大讯飞,但智能语音已经成了兵家必争之地,科大讯飞地位受威胁是必然。
曾经的合作伙伴转变为竞争对手,对科大讯飞来讲绝对是一个不利消息。即使如科大讯飞反驳的那样,BAT给公司贡献的营收还不到5%,可这只能保住现在的业绩不受冲击。未来如果科大讯飞建立的技术壁垒逐渐消失,那BAT有可能凭借渠道、资源等优势,堵住面向政府、运营商合作之外的其它出路。
要知道科大讯飞现在已经积极尝试由to B向to C的转变。据业内人士分析,这不仅是因为C端市场的前景更为广阔,还有一部分是已经占据中文语音产业70%以上市场份额的科大讯飞,按照商业逻辑推算,也将最早触碰到语音技术面对B端市场的天花板。当然这是建立在语音技术尚未出现重大突破的前提。
国内人工智能公司的注意力转移到C端,其实也是智能语音市场竞争上升到新高度的又一重表现。尤其是科大讯飞,因为其业务来源主要是政府主管部门、主流教材机构及电信、金融机构,通过对比近10年的净利润和政府补助,仅政府补助的金额就占到科大讯飞净利润的1/4~1/3,也就是说至少有四分之一的净利润来自政府补助。而且最近业绩常常陷于“增收不增利”的局面,所以对科大讯飞的质疑,经常围绕“政府支持下的公司”这一点。
如今科大讯飞积极转向C端市场,再加上BAT与之竞争慢慢拉开帷幕,这足以说明经过多年默默耕耘的人工智能公司,将要面临更加公开化的竞争氛围。作为普通用户,可能也会深度接触立体化的人工智能,而不仅仅是一个概念。
还有一点,我们看到即使智能语音市场的竞争,还只是掀起了一些波澜,但主流公司却已经开始各自站队、强强联合。无论是百度和高通、小米和阶段性合作,还是科大讯飞与英特尔之间为期三年的合作备忘录,这种敌友交缠的形势,将会给竞争带来更多的变量。而且与国外芯片巨头的接轨,无疑也是国内人工智能技术力证的一种。
BAT抢夺科大讯飞的“镰刀”
科大讯飞被认为是人工智能个初期的受益者之一,甚至被认为是初期的收割者,但即使如此,它撑不撑得起现在的估值,却一直都是外界质疑的焦点。
按公司历年送股分红前复权计算,2008年10月13日科大讯飞的股价最低跌至12.88元,这个历史最低价目前成本只有0.92元。以去年9月12日的收盘价55.75元计算,9年间涨幅为60倍。与股价涨幅相比,业绩增幅显然没有那么大,公司2007年净利润为5349.83万元,到2016年增长到48443.04万元,9年业绩增长约9倍。
巨头和资本对人工智能的追捧,无疑助长了科大讯飞市值的暴涨,目前其中是否水分过大很难确定。不过有一点,从科大讯飞的财报中,很多人都注意到公司的主要营收其实并不是来自语音交互的技术优势。
据科大讯飞去年前三季度的财报显示,从营收占比来看,科大讯飞排前三的依次为教育产品和服务(27.44%)、信息工程(25.07%)和电信增值产品运营(12.17%)。而人机交互产品和解决方案占总营收4.82%,智能硬件产品占总营收的1.06%,显然科大讯飞的营收并非源于人工智能领域。
科大讯飞一直都是以人工智能作为宣传点拉高估值,但其营收状况却不能证实它在语音交互商业应用上的领先地位。这点可能也正是互联网巨头打破科大讯飞现有地位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或者可以换句话说,科大讯飞或许是人工智能概念起飞的一个最大受益者,但在技术落地方面,互联网巨头未必不能弯道超车。
而且在科大讯飞之前,已经有一个先行者证实了这种可能性,科大讯飞如何避免重蹈Nuance的覆辙,成了现实性问题。
纵观Nuance的发展过程,其实可以看出,这个公司和科大讯飞存在太大的相似性。Nuance在为Siri提供语音技术之前,是家名不见经传、闷声研发技术的公司,与苹果合作之后知名度大增,开始了急速奔走的征途。科大讯飞也是如此,它的爆红离不开锤子和罗永浩。
而且这两家公司的创始人都对并购有着疯狂的“热爱”。Nuance的CEO Paul Ricci在任职期间主导了60次并购,而刘庆峰自2013年收购启明科技100%股权后,“攻城略地”的步伐就从未停止。而且据说,这些并购撑起了公司净利润增长的主要部分,也可以说,它们造就了科大讯飞如今在国内智能语音市场的地位,和Nuance当年一家独大的场面如出一辙。
但是近几年,苹果和谷歌等巨头都开始自建智能语音团队,导致Nuance的技术壁垒不断地被变相“瓦解”,这家昔日的行业和技术领导者,如今的市场地位早已岌岌可危。相似的市场环境、相似的竞争形势,一朝回落、全线崩盘,谁也不能肯定国内不会上演这一幕。
而作为人工智能初期的收割者,科大讯飞还能否握紧镰刀,不被BAT抢走,有待观察。
竞争无可避免,先下手者为强
Nuance是个警钟,它证明了即使过早占据赛道,也还有被颠覆的可能性。不过这种情况有一个前提,就是Nuance并非苹果这样的巨头,如果是互联网巨头在人工智能的某一领域遥遥领先,相对地可能就很难被颠覆。
亚马逊的智能音箱就是个最明显的例子,在语音技术落地普遍不被看好的情况下,历经嘲讽和落寞才逆袭成功。到现在,谷歌、苹果相继投入智能音箱的市场,可效果并不理想,前者尚未掀起很大的市场波澜,后者产品几经跳票、期待度大为降低。可以说,要撼动亚马逊在业内的地位,即使是巨头也未必能成功。
亚马逊的先例,也侧面说明了一个问题,即使智能语音还未普遍商业化,干掉对手也是宜早不宜迟。
更何况,虽然智能语音的商业应用看起来枝节横生,可能容纳众多垂直细分的市场,可一旦底层算法、数据及技术的门槛被突破,竞争混战下拼的还是产品或商业模式。如果未来智能语音应用的现象级产品,恰好也由商业巨头所出,那二八定律作用下,是有可能出现一个强有力的巨头。
总之,百度此时将竞争目标放到科大讯飞上,其实算是较为明智。尤其是祭出免费这招,在智能语音的市场需求不断被认知的趋势下,免费开放的优势很可能会逐步扩大。而并不是科大讯飞意指的那样,以前免费效果不大,以后免费可想而知。
360就是个最典型的例子,周鸿祎当年用免费模式颠覆了整个杀毒软件行业。现在相比科大讯飞,百度财大气粗,再加上其在智能语音方面的技术实力,并不比科大讯飞弱,未来开发者和用户向百度倾斜可以预见。
说到底,科大讯飞其实这几年被资本捧得有些“虚高”,如今百度进入人工智能的野心越发明显,这对整个智能语音市场可能是好事。尤其是还有腾讯和阿里,闷不做声地就开始研发自家的语音交互技术,背后都各有打算。
想来,未来科大讯飞若是要摆脱业务困境,可能就更难了。
但中国互联网不缺奇迹。